我国耐火粘土矿床分布广泛,储量丰富,主要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中,其次为白垩系和第三系。矿床普遍与煤系地层有关,往往产在其下部,有时是煤层的底板。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发现有耐火粘土,其中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0%以上。我国耐火粘土矿床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浅-滨海相耐火粘土矿床和陆相耐火粘土矿床。
(一)浅-滨海相耐火粘土矿床
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各省,构成我国耐火粘土的主要分布地区。矿床的层位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及上统太原组地层,与下伏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中本溪组底部的耐火粘土(称G层)分布广,规模一般较大,质量较好,常构成重要的矿床。
该矿床属于浅-滨海相富铁、铝质粘土岩建造,其中具有明显的铁矿-铝土矿-耐火粘土沉积矿矿床组合,是地壳演化一个重要阶段的产物,即中奥陶世加里东运动之后,直到上石炭世以前,在约150Ma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华北古老克拉通变质岩遭受强烈风化剥蚀,提供大量红土、铝土等古风化壳物质,被搬运至海盆中沉积形成的结果(陈平等,1997)。
(二)陆相耐火粘土矿床
这类矿床主要产于二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含矿建造属陆相砂页岩夹耐火粘土、煤层建造,形成于海退后大陆湖泊,如二叠系下统柳塘组内的A层、B层耐火粘土,有的形成于大陆内部断陷盆地,如侏罗系煤系地层中的耐火粘土矿床。耐火粘土与煤层成互层状,有的第四系耐火粘土赋存于山间盆地的粘土层中。
本类型中时代较老的如二叠纪和侏罗纪的耐火粘土多为硬质粘土,化学成分Al2O3在30%以上,有的可达50%,SiO243%~66%。时代较新的第三纪、第四纪的耐火粘土多为软质粘土,化学成分Al2O320%~25%,SiO243%~55%。
上述说明,东北、华北是我国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地区。矿床主要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共有8层,自上而下编号为A0、A、B、C、D、E、F、G,其中二叠系中的A0、A、B层,石炭系太原组中的D层,及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的G层质量较好,常构成重要的矿床。在这5层中,又以A和G层分布广,层位稳定,各地矿床特征与形成条件大同小异,可以对比,构成我国工业价值最大的耐火粘土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