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敬神”却不“信神”,有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7

提到东方,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国、日本、韩国等等。而在大洋彼岸的西方大地,这些国家不管是文化上,还是习俗上,都与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比如,对待牛鬼蛇神等的态度,在西方的基督教观点中,上帝是无所不能的,而人类都是罪人,来到人间就是为了赎罪,对于上帝充满了敬畏不能有丝毫的怀疑;伊斯兰教也是,真主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他的地位就相当于至高无上的造物主。

在上古时期,中国也是一个对神明特别尊崇的国家,并且,还有一个别称,叫“神州大地”,对神明的态度一开始也是像西方一样毕恭毕敬,只不过,到了后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神明,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神的总称” ,即“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

从盘古开天地到炎黄时代,再到尧舜禹禅让,以及禹建立的夏朝,到底是真的存在,又或者只是传说,我们没有办法去考证,去证明这些历史是否真实。直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被我们发现,我们才真正的了解到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

商朝是一个以神为尊的时代,神的地位是最高的,一切都要听从神的旨意,人则完全附属于神,受到神的支配。在那个时代,巫师处于社会阶层的最高层,是连接神与人的信使,是人与神交流的桥梁。在当时的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巫师,人们在面对事情犹豫不决的时候,总喜欢去询问神明的旨意。

商朝人用龟甲,周朝人用筮,我们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就是用来记载占卜结果的卜辞。在那个时候,神明在中国的地位,就像是上帝在西方的地位一样。

在商朝,有一位贤者名叫伊尹。伊尹辅助商汤灭掉夏桀,前后又辅佐了商朝五任君主,活了一百岁,以天子之礼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市)。

据记载,伊尹作为商朝的开国元老、大功臣,被商王封为辅政大臣,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除此之外,伊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巫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承天意,代天言事,是神的使者。所以,伊尹的地位非常高,高到天子太甲无道,伊尹直接把他放逐,自己代为执政,等到太甲悔悟,才又重新把太甲迎接回来。

伊尹虽然代表神明的旨意,拥有着无上权威,但是,他却始终强调的是人的德行。对此,伊尹就教育太甲说:“神明喜欢为政以德,如果,君主有道上天就会赐福于他,如果,天子无德上天也会惩罚他。”

在伊尹生活的时代,人们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看待神明的,是像西方一样认为神明至高无上,还是假意借助神明的意思来表达某种政治意图,世人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在当时的社会中,确实是“神明至上”的,就连天子都可以以神明的名义被废除。

然而,对神明的态度真正发生重大变化的,则是从伊尹的儿子开始,他把伊尹“以德治国”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伊尹去世之后,辅佐商王的任务就落在了伊尹的儿子伊陟身上。伊陟辅佐的是商朝的第九任君主太戊,他执政七十五年,是商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君主。

太戊刚继位的时候,商朝已经有了衰败的趋势。

当时,商朝发生了一件非常震惊的事情,在商朝都城的朝堂之上一颗怪异的桑树和楮树合生,在一夜之间,竟然长到了需要两手合抱得程度。

按照当时封建迷信的说法:这应该是上天给世人的不祥警示。

这样奇怪的事情,让太戊十分害怕,于是,他便向伊陟请教,伊陟就告诉他了一句话:“我听说过,妖怪是没办法战胜有德行的君主的,所以,你只要注意自己的德行,就没什么好怕的。”这几句放在现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但是,放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这句话,让本来就害怕的太戊,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了。之后,他以德治国,使商朝再度复兴,使得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为对商朝最有贡献的君主。而这句话也演变出了一个成语“妖不胜德”。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最后,那棵奇怪的树,竟然莫名的枯死了。

伊陟对中国哲学史做出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妖不胜德”的理念。从那个时起,中国人虽然依旧封建迷信,依旧相信鬼神之说,但是,对于鬼神的态度,再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对上帝的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了。这里,可以看看中国人民对图腾龙的态度就知道了。

中国的鬼神观,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具有了初步的“民本”思想。

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有一些鬼神之说,这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心灵的一种寄托。尤其是遇到不好的事情,人们更会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之上,好让不好的事情不再上演,也能让自己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望。

另外,在之后的很多朝代,统治者们也都会用神明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