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

如题所述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鹬蚌相争》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这个故事通过描述鹬和蚌互相钳制、争斗的过程,寓意着双方在争执中都会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却能得到利益。

原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秦拔我宜阳。楚、魏王皆来朝。秦武安君伐魏,取酸枣、燕、虚。赵将军庞煖帅师救魏,与秦战于解,不利,还奔大梁。燕王使太子丹为质于齐。

译文:

在赵惠文王十六年,秦国攻占了我国的宜阳。楚、魏两国的国王都前来朝贡。秦国的武安君讨伐魏国,夺取了酸枣、燕、虚等地。赵国的将军庞煖率领军队援救魏国,与秦国在解地展开战斗,但未能取胜,只好撤回大梁。燕王派太子丹到齐国作为人质。

原文:

齐欲攻燕,而诸侯畔之。苏代为齐上疏曰:“燕王之请太子丹为质也,非欲以奉承齐也,将以求安也。今齐王使景鲤、高彊、荆轲刺秦,秦王怒,必求报仇。

齐王欲以虚、燕、酸枣之地与赵、楚、魏讲和,而秦不受。齐王与秦相持,必不能久。诸侯皆知齐之欲攻燕,而不敢先发,畏齐也。今齐王欲以太子丹为质,而诸侯畔之,是众诸侯皆欲攻齐也。臣恐齐王之计未行,而诸侯之谋已发。

齐王若遂攻燕,则诸侯之兵必先至,而齐危矣。王不如令景鲤、高彯、荆轲皆死而益封太子丹,使诸侯知齐之诚意。太子丹死,而诸侯之不叛齐者,固未之有也。”

译文:

齐国计划进攻燕国,但其他诸侯国都反对。苏代为齐国上疏说:“燕王请求让太子丹作为人质,并不是想奉承齐国,而是为了寻求安定。现在齐王派景鲤、高彊、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愤怒,一定会寻求报仇。齐王想用虚、燕、酸枣等地与赵、楚、魏讲和,但秦国不接受。

齐王与秦国相持,一定不能持久。诸侯都知道齐王想进攻燕国,但不敢先发制人,因为害怕齐国。现在齐王想用太子丹作为人质,而诸侯都反对,这说明众诸侯都想攻击齐国。我担心齐王的计划还没有实施,而诸侯的谋划已经发动。

齐王如果进攻燕国,诸侯的军队一定会先到,齐国就会陷入危险。大王不如让景鲤、高彯、荆轲都死去,并增加封赏给太子丹,让诸侯知道齐国的诚意。太子丹死后,没有诸侯会背叛齐国。”

通过《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则寓言故事的核心寓意:在争斗中,双方都可能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却能得到利益。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要审时度势,避免盲目争斗,以免陷入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从中吸取教训,妥善处理矛盾和纷争,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