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马时庄清真寺简介

如题所述

在大名县北部,有一个名叫马时庄的地方,它由早年三个相邻的村庄发展而来,分别是前时庄、阎时庄和后时庄。因前时庄居民大多姓马,因此得名马时庄。这个村落位于县城14.5公里处,人口总数为1679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比高达1642人。

回族居民最早在此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马凉从洪洞县孔家洼迁移至此并建立清真寺。据《大名县志》记载,当时还有来自郡城南关的马氏家族迁来,形成西马,两支马氏并非一家,他们通过联姻并增建了南寺,称作旧寺或东寺。然而,现在村中老人们所知的只有一座清真寺,关于另外的寺已无从考证。

现今的清真寺位于村南偏东,占地面积为5亩。寺内设施古色古香,包括11间古式大殿,其中包含3间古棚、3间前殿、后殿若干。讲堂设计为明三暗五,配有5间水房,对厅5间以及2间架子房。门楼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刻有“开天古教”四个字。然而,在清光绪年间,清真寺不幸被“义和团”毁坏,损失了部分水房和大殿。

1950年,马时庄的乡老们,如马九恩、马申修和马允忠等人,共同筹集资金,用小麦40多石(每石300斤)以及“土改”时期的财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共修缮了大殿15间、水房5间,并翻修了讲堂。然而,1963年的大水又造成了讲堂和水房的倒塌。

直到1974年,清真寺被用作学校。1982年,它得到了重新修复,增加了5间讲堂。1986年,又修建了3间水房,恢复并成为了回族信教群众的重要活动场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