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这座佛教圣地,见证了千年历史的沧桑变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一珍贵文献,正是在这一历史的长河中被发现,后历经曲折,最终得以重见天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莫高窟建起,直至武则天称帝时,莫高窟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00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后经过1600余年的自然与人为的破坏,今尚存492洞窟,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多尊,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而藏经洞的发现,则是这一历史的高潮之一。
藏经洞位于莫高窟17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洪辨和尚去世后,这间耳室便成了纪念他的影堂,内有洪辨和尚的塑像和壁画。但不知何时,这个洞窟存入了大量古代经卷和艺术品,直到大约900年之后被道士王圆箓发现。现代敦煌学研究者一般都同意,藏经洞应该是封闭于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到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之间,亦即敦煌王曹宗寿统治时期。
对于藏经洞封闭原因,众说纷纭,但主要分为“避难说”和“废弃说”两种流派。主张“避难说”的人士认为,在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西夏入侵沙州时或在1006年为防御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进攻沙州时,三界寺僧人有计划地封存了经卷、佛画、文书等。主张“废弃说”的人士则认为,在11世纪初叶,随着佛经样式的演进,折叶式的刊本经卷逐步替代了古老的卷轴式经卷,因此就把以前使用起来不方便的卷轴经典等进行集中处理,作为敦煌寺院的“神圣废弃物”而封存。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藏经洞,洞中发现藏匿近千年的从晋代到宋代末年的约5万件文物。这些文物包括佛教典籍、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等,从内容上看极为丰富。从语言文字的方面来区分,藏经洞藏书以汉文最多,还有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民族文字。
发现藏经洞后,王圆箓多次向当地官员汇报,但均未引起重视。最终,王圆箓将经卷卖给各国文化劫匪,包括俄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探险队和学者。这些文化劫匪利用贿赂等手段,大量获取了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被运往世界各地,散落在各大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
1910年,清政府终于作出决定,将剩余的敦煌文物装满6辆大车运往北京保存。可惜的是,王圆箓大量隐匿文物,而运送途中又被沿途官僚“雁过拔毛”,运抵北京移交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了18箱,仅8000多件,是出土时的五分之一,且大多已成残页断篇。
1918年,张广荣因公赴甘肃张掖采购军马,途经敦煌时,道士王圆箓推荐售卖《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绢书。张广荣购买后,珍视此书,传给其嫡孙张大昌。张大昌先生家中藏书丰富,研习中医多年,将《辅行诀》手抄本多次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经过一系列研究和整理,使得这一珍贵文献得以重见天日,对中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辅行诀》的发现与传承,是敦煌藏经洞发现后的又一重要事件。这一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探讨古医术的珍贵资料。《辅行诀》的传承,是无数中医学者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古代医术文化遗产的珍贵保护和传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