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提线木偶泰顺提线木偶的制作

如题所述

泰顺提线木偶的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1)雕刻木偶头和手脚,这项技艺要求艺术性和技术性,明清时期多由专业雕刻艺人完成,如我县的林圣传和林匡猛先生;(2)制作线牌头和编制腹笼;(3)制作各种服装,如木偶人物的五色袍、五色靠等;(4)制作头盔和纱帽,如祖师爷田公元帅的供奉专用头像和王乞老的演出用头像;(5)制作其他道具,如剑、戟等。


木偶头雕刻是核心部分,讲究细腻的香樟木雕刻,工艺流程包括打粗坯、修细坯、磨光、上色和开相。上色采用传统粉彩技术,技术细腻,如白色用回铅,红色用朱砂等。林圣传先生的木偶头经陶大眉先生粉彩后特别传神,而五十年代后,部分改用油漆材料,提高舞台效果。


为了便于操纵,木偶头雕刻需要考虑演出需求,如颈部设计为圆锥形以方便头部转动,后脑部削扁以便提线。泰顺木偶造型注重舞台形象和演出效果,线的设置则根据操纵者习惯和表演需求定制。


提线木偶的装线至关重要,不同动作和设置需要个性化的线配置。泰顺木偶戏班人物设置丰富,如文堂8身、武堂7身等,每个角色都需要相应的木偶头,如生角、旦角、丑角等。


服装方面,大部分刺绣工作由戏剧服装刺绣艺人完成,木偶的服装设计与演出角色紧密相连。


最后,泰顺线牌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挂钩向后的竹制设计,与浙南、闽东地区相似,与线牌紧密相连。




扩展资料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