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的典故

如题所述

这句话来源于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输多赢少,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

在上疏时检讨时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有个幕 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皇上看后觉得他尽管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消灭发匪,反而觉得忠心,反而还表扬了他。

典故原文: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

释义: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

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扩展资料

相关解释:

“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屡战屡败”: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失败,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重来不肯认输。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版本一: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叫做李缓颊的人,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版本二:
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书皇上表示 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 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 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

出 处:
1、屡战屡败: 《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2、屡败屡战: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08
曾国藩对太平军屡战屡败,为防止朝廷责怪,左宗棠便建议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果然受朝廷嘉奖 。也有幕僚写屡战屡败被曾国藩改成屡败屡战的。都是野史,众说纷纭。说
第3个回答  2023-06-23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典故都出自于清朝的曾国藩。
最初,曾国藩使用的是“屡战屡败”来描述他的军事状况。他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输多赢少,多次战斗失败,这在他的上疏中有明确的描述。
然而,后来有一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个幕僚认为,尽管曾国藩老是打败仗,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这种精神值得赞扬。曾国藩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将这个词改为“屡败屡战”。
皇上看后觉得他尽管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消灭发匪,反而觉得忠心,并表扬了他。这个故事表明了曾国藩的坚韧不拔和忠诚,也使得“屡败屡战”这个词汇成为了人们常用的成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