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楚巫文化”的介绍

求“楚巫文化”的介绍,越全越好,最好包括这几项
1什么是楚巫文化?
2楚巫文化在哪些地域流行?
3春秋时代的楚巫文化是怎样的?
4春秋早期,楚巫文化中有什么异术之类的?
……
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谢谢……
最好是多多春秋早期的,不好意思,额在为额的小说搜集素材……
555~~请看清额的问题,不要什么都往上搬嘛~55

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叫凤凰,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成人后有十几年的时间竿军流窜于天南海北,走过几多名山大川、见识无数希奇古怪,但家乡凤凰巫神的印象总是难以忘记...

小时候能够听到的精彩故事就是草鬼婆、仙娘、天王爷...野外喝水必扎草钱、某某某处必然绕道、晚上吹口哨必然挨骂...春节百狮会、烧龙、端午龙舟总是很热闹,打鱼郎总是网到蚌壳精、苗集晚上缠绵的情歌总是唱到天亮...

这里有无数的古怪皆因为曾经与苗人的对立和战争,古怪的东西能够流传下来得感谢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
草鬼婆

据有关资料,放蛊是一种古老的黑巫术,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左传》中就有关于蛊的记载。宋人郑樵所著《通志六书》里甚至记录了制造蛊毒的方法,大意是说,将各种毒虫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袭击与吞食,最后存活下来的就是蛊,即毒虫之王。历朝历代官府都针对制造蛊毒行为有非常严厉的刑律,故放蛊巫术完全处于秘密状态,历代志书史记,关于蛊毒的记录数量虽然不少,总是廖廖数语,并且语焉不详,这就使蛊婆(草鬼婆)与蛊毒变得更加诡秘。
《乾州厅志》记:“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则蛊蛇食五体,放于内则食五脏。被放之人,或痛楚难堪,或形神萧索,或风鸣于皮皋,或气胀于胸膛,皆致人于死之术也。”

传说放蛊的手法有三到四种,以手法的不同可鉴别法术的高低:伸一指放,戟二指放,骈三指四指放,后果各不相同。一二指所放的蛊,中蛊人较容易治愈,三指所放就较难治了,倘若是三指四指所放,几乎属于不治之症,中者必死无疑。

中了蛊的人在将死前一个月左右,能见到蛊婆的生魂掩着面前来送物,行话谓之“催乐”。此后如果病家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一个月内病人定会死去。治疗中蛊的病人,轻者郎中草药或还可以奏效,重者非放蛊者本人来解才有生路可求。

对于蛊婆旧时有多种方法识别真假。按《永绥厅志·卷六》的记录,真蛊婆目如朱砂,肚腹臂背均有红绿青黄条纹,没有就是假的;真蛊婆家中没有任何蛛网蚁穴,而该妇人每天要放置一盆水在堂屋中间,趁无人之际将其所放蛊虫吐入盆中食水,否则就是假的;真蛊婆能在山里作法,或放竹篙在云为龙舞,或放斗篷在天作鸟飞,不能则是假的。所有的真蛊婆被杀之后,剖开其腹部必定有蛊虫在里面,若没有就是假的。清嘉庆之前,苗人捉到蛊婆格杀勿论,后来不知何故,不敢再杀而是卖于民间,放蛊之术得以流传。

一般说来,蛊术只在女子中相传,如某蛊妇有女三人,其中必有一女习蛊。也有传给寨中其他女子的,如有女子去蛊婆家中学习女红,被蛊婆相中,就可能暗中施法,突然在某一天毫不经意地对该女子说:“你得了!”该女子回家之后必出现病症,要想治疗此病,非得求助于蛊婆,蛊婆便以学习蛊术为交换条件,不学则病不得愈。因为一切在暗中进行,传授的仪式与咒语,外人无从得其详。

每个蛊婆都设有自己的蛊坛,藏在山涧、溪流或家中的隐蔽处,蛊婆需要非常谨慎地保护它,因为蛊坛一旦被外人发现,蛊婆自己命将不保。传说曾有蛊婆设坛在家,某天趁无人时用热水给神偶沐浴,不料被自己的小儿子看见。第二天,蛊婆上山砍柴时,孩子不知利害仿效母亲给神偶洗澡,结果因水温过高将附有蛊妇之魂的神偶烫死。再说那蛊婆在山中劳作,猛然间感到心促气短力不能支,心下明白定是蛊坛出了问题,不敢有半点延误,赶快回家沐浴更衣,收拾停当静卧床上,不过一个时辰已经气绝。

相传蛊妇放蛊中一人,可自保无病三年,中一牛,可保一年,中一树,可保三个月,如不放蛊,蛊婆自己就要生病,连续三年不将蛊放出去,蛊虫不得食就会伤害蓄蛊人。动物之中唯有狗不能放蛊,蛊婆怕狗也不吃狗肉。
通常一个不幸的女人因被猜疑而被指认为蛊婆,一堵看不见摸不着的墙隔离了她和所有的人,她就像生活在一个透明的华盖之下,不曾翻身已经碰头。日子长了她也死了心,放弃了任何讨还清名的企图。她越来越怕见到人,就像人们越来越怕见到她。她在年复一年指桑骂槐的声浪中老去,夜复一夜的哭泣让她熬红了眼睛而且见风就流泪。然而,没有多久另一个不幸的女人被指认为新的蛊婆,因为大家并没有忘记“无蛊不成寨”的说法,这是祖辈们留下来的成规。这个女人的结局也必将是穷苦而寂寞的。

女子落洞

一个女孩经过一些人生的变故进入痴迷状态,她的面色灿若桃花,眼睛亮如星辰,声音如丝竹般悦耳,身体里发出一种馨人的清香。她每天不停地抹桌擦椅洒扫厅堂,把一个原本破败的家收拾得纤尘不染。进入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按照当地的说法,这个女孩子已经把自己许给了神,她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里。她的心上人是不食人间烟火却救人于水火的神,因此她不再为世俗的任何男子动心,只需小心地保护好自己的美丽娴静,等着她的神选好了吉祥的日子来迎取她。这就注定了她的一生将不再有姆妈经历过的一切生儿育女盼夫心切又妒怨煎熬的烦恼,也不会有世俗的男子想到要用自己的婚姻去解救这个被神的幻象所诱惑的女孩。固然当那个日子到来的时候,幸福中的女孩含笑而逝,但她始终不渝地保持了自己的姣好容颜,直到今天的传说与记载中......

仙娘(女巫)

能言善辩的妇人,先发狂病,后成女巫,行巫不必学习,无从传授,只设一神坛,放一平斗,斗内装满谷子,插上一把剪刀。 有的什么也不用,就可正式营业。执行巫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行巫者坐 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重在关亡,托亡魂说话,用半哼半唱方式,谈别人家事 长短,儿女疾病,远行人情形。谈到伤心处,谈者涕泗横溢,听者自然更嘘泣不止。 执行巫术后,已成为众人承认的神之子,女人的潜意识,因中和作用,得到解除, 因此就不会再发狂,初执行巫术时,且照例很灵,至少有些想不到的古怪情形, 说来十分巧合。因为有事前狂态作宣传,本城人知道的多,行巫近于不得已,光顾 的老妇人必甚多,生意甚好。行巫虽可发财,本人通常倒不以所得多少关心,受神 指定为代理人,不作巫即受惩罚,设坛近于不得已。

行巫既久,自然就渐渐变成职 业,使术时多做作处。世人的好奇心,这时又转移到新近设坛的别一妇人方面去。 这巫婆若为人老实,便因此撤了坛,依然恢复她原有的职业,或作奶妈,或做小生意,或带孩子。为人世故,就成为三姑六婆之一,利用身分,串当地有身分人家的 门子,陪老太太念经,或如《红楼梦》中与赵姨娘合作同谋马道婆之流妇女,行使 点小法术,埋在地下,放在枕边,使“仇人”吃亏。或更作媒作中,弄一点酬劳脚 步钱。小孩子多病,命大,就拜寄她作干儿子。小孩子夜惊,就为“收黑”,用个 鸡蛋,咒过一番后,黄昏时拿到街上去,一路喊小孩名字,“八宝回来了吗?”另 一个就答,“八宝回来了,”一直喊到家。

到家后抱着孩子手蘸唾沫抹抹孩子头部, 事情就算办好了。行巫的本地人称为“仙娘”。她的职务是“人鬼之间的媒介”, 她的群众是妇人和孩子。她的工作真正意义是她得到社会承认是神的代理人后,狂 病即不再发。当地妇女实为生活所困苦,感情无所归宿,将希望与梦想寄在她的法 术上,靠她得到安慰。这种人自然间或也会点小丹方,可以治小儿夜惊,膈食。用 通常眼光看来,殊不可解,用现代心理学来分析,它的产生同它在社会上的意义, 都有它必然的原因。一知半解的读书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认这种“先知”, 正说明另一种人的“无知”。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湘西女性在三种阶段的年龄中,产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为巫,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三种女性的歇斯底里,就形成了湘西的神秘之一部分。这神秘背后隐藏了动人的悲剧,同时也隐藏了动人的诗。

本文基本摘自蒋子丹所著《边城凤凰》和沈从文所著《凤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9
一看地你问题就感觉是为穿越做准备诶.....

楚巫文化就是流传在楚地的巫文化...你的1 2问题都解决..
http://www.taosl.net/slcn015c.htm 这是巫文化的简介
另外找了段解释:
巫风文化是一种南楚独特的风俗文化
巫风,是指女巫通过歌舞以娱神、祈求鬼神降福禳灾的一种宗教仪式。巫风起源于远古,是早期人类人神不分观念的体现。殷商时代,中原地区亦盛行此风。但到西周立国,特别是到春秋时代,在北方的华夏诸国,巫风渐衰而至绝迹。而荆楚地区与此不同,巫风仍然很盛,偏远的湘、沅地区尤甚。可以说巫风文化在南楚地区保存得很好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该地区人民的衣食住行。

春秋时的楚巫文化请详细阅读<离骚>...
http://jgty.blog.hexun.com/9248886_d.html 这里有个大概介绍,一开始主要讲楚文化(我想你也该需要吧),后面有讲到九歌里提到的神话.你可以根据这些再搜

至于异术么~你到是可以参照楼上几位...比如赶尸 做法什么的都算是吧

祝你写的顺利,小说成型了挂上网记得叫我去看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18
娘(女巫):能言善辩的妇人,先发狂病,后成女巫,行巫不必学习,无从传授,只设一神坛,放一平斗,斗内装满谷子,插上一把剪刀。有的什么也不用,就可正式营业。执行巫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行巫者坐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重在关亡,托亡魂说话,用半哼半唱方式,谈别人家事长短,儿女疾病,远行人情形。谈到伤心处,谈者涕泗横溢,听者自然更嘘泣不止。执行巫术后,已成为众人承认的神之子,女人的潜意识,因中和作用,得到解除,因此就不会再发狂,初执行巫术时,且照例很灵,至少有些想不到的古怪情形,说来十分巧合。因为有事前狂态作宣传,本城人知道的多,行巫近于不得已,光顾的老妇人必甚多,生意甚好。行巫虽可发财,本人通常倒不以所得多少关心,受神指定为代理人,不作巫即受惩罚,设坛近于不得已。行巫既久,自然就渐渐变成职业,使术时多做作处。世人的好奇心,这时又转移到新近设坛的别一妇人方面去。这巫婆若为人老实,便因此撤了坛,依然恢复她原有的职业,或作奶妈,或做小生意,或带孩子。为人世故,就成为三姑六婆之一,利用身分,串当地有身分人家的门子,陪老太太念经,或如《红楼梦》中与赵姨娘合作同谋马道婆之流妇女,行使点小法术,埋在地下,放在枕边,使“仇人”吃亏。或更作媒作中,弄一点酬劳脚步钱。小孩子多病,命大,就拜寄她作干儿子。小孩子夜惊,就为“收黑”,用个鸡蛋,咒过一番后,黄昏时拿到街上去,一路喊小孩名字,“八宝回来了吗?”另一个就答,“八宝回来了,”一直喊到家。到家后抱着孩子手蘸唾沫抹抹孩子头部,事情就算办好了。行巫的本地人称为“仙娘”。她的职务是“人鬼之间的媒介”,她的群众是妇人和孩子。她的工作真正意义是她得到社会承认是神的代理人后,狂病即不再发。当地妇女实为生活所困苦,感情无所归宿,将希望与梦想寄在她的法术上,靠她得到安慰。这种人自然间或也会点小丹方,可以治小儿夜惊,膈食。用通常眼光看来,殊不可解,用现代心理学来分析,它的产生同它在社会上的意义,都有它必然的原因。一知半解的读书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认这种“先知”,正说明另一种人的“无知”。
第3个回答  2008-02-20
神秘莫测的楚巫文化 文 / 自得其乐

——湘西走笔之三

  湘西,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连绵起伏的群山,遮云蔽日的原始森林,清清溪水滋润着丰富的植被,飞禽走兽吟唱着充满灵性的歌。260多万苗族、土家族同胞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形成了浓郁、独特、灿烂的湘西文化的历史长卷。
  湘西位居中原文化与西南楚巫苗文化交汇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历史前进的交融、碰撞和亦分亦合,构建了这片神奇土地独具神韵的文化现象;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演绎成生鲜活泼的服饰文化、酒文化、婚俗文化、食文化、丧葬文化等。同时,留传广泛且罩上一层神秘色彩的千古谜团,也时时叩打着人们心灵之钟。
  小时候我读过的民间传说中,有的故事甚至让我夜不能寐,恐怖的情节和人物会让你身不由己地裹紧被子。现在想来,这其中有不少出处就在湘西。
  在湘西,我听了著名的“哭嫁”,她的凄凉、委婉带着大山深处原生态的浸透,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穿射力。一般人很难想像出“哭嫁”与婚庆两者间怎会为同一内容所拥有。
  其实,这不算什么。真正让你百思不解的则是湘西“三邪”,即“赶尸”“放蛊”和“落花洞女”。
  湘江的“赶尸”至今还没有人能说出它的真实情况和子丑寅卯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赶尸”者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多少,都由他一个赶。法师在前面敲锣领路。因“赶尸”一般在夜里,敲锣为的是让其他夜行者避开,住户把狗关进屋。“赶尸”营生的出现,源于湘西的贫脊和交通闭塞。沅江上游地区,穷乡僻壤,不少人为了生计赴川东或黔东地区采药、打猎、做小生意。山中瘴气弥漫,恶性疟疾等症常常爆发,生存环境极差。殒命他乡的汉人,多为无钱者,而叶落归根的观念使他们的朋友或亲属想方设法要将他们运回故土。崎岖的山路和大森林,使他们无法用其他方法运尸回乡。于是,在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和溆浦4县,就出现了“赶尸”这一不解之迷。
  湘西的“蛊术”也是一谜。蛊,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只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这些女子就被称为“草鬼婆”。据说,蛊附于人身上多了,找不到吃食,就向有蛊者本人索取食物,蛊主难以忍受,就将蛊放出去危害他人。其实,这令人生畏的蛊的传说,多为苗人居住地处深山老林,且医学落后,许多疾病难以得到诊治,不明就里就已命丧黄泉。久而久之,民间就将此归罪于蛊。
  还有一谜叫“落花洞女”。说是林寨中一些未婚女子能将树叶哭下来;到山洞后几天不吃不喝,回到寨子后依旧不食。等她们死去后,当地村民不但不给她们办丧事,反而为她们热热闹闹地办喜事。因为村民们认为,她们是和树神、井神去结婚了,所以要用喜庆的婚礼代替葬礼。
  湘西的歌声动人心弦,湘西少数民族的服饰多姿多彩,湘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揉进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的多种元素,让人着迷,让人羡慕,也让人意欲去探寻出些千奇百怪的小答案。笔者在一个月夜,欣赏了一场让人心旌摇动的湘西风情表演,那“哭嫁”“赶尸”“赤脚踏火”“身压千钧”等节目,其震撼力,你不亲临其境是绝体会不到的。 

参考资料: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9-27/1464303.shtml

第4个回答  2008-02-20
湘西女性在三种阶段的年龄中,产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