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希特勒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希特勒没能从战略角度做出正确决定。例如,斯大林格勒只是一个城市,而希特勒非要拿下不可,无视俩翼的苏军。 苏军反攻后不允许撤退,导致德军精锐被围歼。 库尔斯克在1943年初本可以轻松拿下,以解除苏联对于基辅的威胁,但德国没有这样做。在下半年,面对兵力后勤装备都占优势的苏军,此战失败,导致基辅失守。基辅地区工业矿产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德国失去基辅后,兵败如山倒。 希特勒和其下属不和。他的部下对元首猜忌,不信任,甚至预谋杀死希特勒
这是leo1234的回答,还有其它的么?(战争性质除外)

  其实很简单,德国的失败不关具体策略战术失误的事,苏联人的失误和损失更大,如果德国人换一种方法方式,苏联也一定有相应的对策,不关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事,就是这些战役苏联人也死得多些。
  主要就这几点:
  1 苏联的面积大,这相当重要。当战争初期斯大林请一个东欧小国的官员做中介欲与希特勒和谈时,据说这个官员拒绝了这项任务,并说“即使退到乌拉尔山你们也会胜利的”如果这是事实,那个官员太有远见了。
  德国人即使拿下莫斯科苏联也没彻底失败,因为后方大,就向我们的政府离开南京搬重庆去就行了,国家并没灭亡,而苏联打到德国时,它巴掌大个地盘,退路都没有,当然就战败了。
  2 纳粹对苏联的攻击本来就是冒险,国力人口和资源等综合起来并不比苏联有优势,根本就没有胜利的保证。三四年代德国人的工业和技术对于苏联已经没有绝对优势了,西特勒分子幻想苏联国内的反布布十维克分子会乘机作乱,苏联就会“在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就会倒下来”。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结构后紧接着就进行了工业化,一战的俄国士兵被德国人屠杀,而二战开始时苏联已经有较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就是三十年代那几年挽救了苏联(纳粹也是在那几年武装起来的),战时有大量的坦克和装备武装军民,而且这些工厂设备大部分在战争爆发后转移到了后方,为苏联赢得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军民的团结,信心和牺牲。
  工人休息机器不休息,德国在二战期间大约生产了2万辆坦克,不如43和44年苏联一年的产量(这仗怎么打?)所以德国打败苏联不过是个谎言,是西特勒和戈倍尔编纂的谎言,欺骗了德国人民和全世界,不过很快就被识破了。纳粹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实力悬殊,德国击毁一辆T34就有10辆T34(这个数字不是编的,不是概指,而是事实)开出工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伊拉克仍有T34-85型坦克)。苏联和版图人力为他们连连不断输送兵力,而德国的老人和小孩都上了战场仍免不了灭亡。
  补充: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表明德国不能打跨苏联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预示了德国的灭亡(战线溃退几上千百公里)
  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不是预示,而是已经证明了德国的灭亡。
  如果没有纳粹崛起,德国困滞于凡尔赛条约,将会有另一翻景象,步尔十维克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斯大林的军队会横扫欧洲(有谁能阻挡他呢?)
  西特勒独裁斯大林也独裁,从个人感情上来说他们并不憎恶对方,纳粹和步尔十维克并不是不共戴天,相反西方联盟自始至终都要至西特勒于死地,西特勒对于政治的偏执使他到死都没弄清楚谁可以是朋友(当然巴巴罗沙后就不会再是朋友了),而谁永远是敌人,甚至幻想“联合盟军打击苏联“(这句话出自戈倍尔之口,西特勒的意识是一样的,拼命抗击苏联,以为盟军会对他们宽宏大量。
  如果他不打苏联,不采取极端的民族政策,并且打败英国,他将成为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2
1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2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援助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
第2个回答  2008-02-22
希特勒战败10大原因:

第一:德军在西线战役时没有歼灭敦克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使之成为日后盟军反扑的中坚力量。

第二:德国的资源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争消耗。

第三:德国没有在战争初期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导致德军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失败,海狮计划的泡汤,致使德国在今后处于和一战时期同样的两线作战的泥潭。

第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使一直处于孤立主义中的美国觉醒,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唤醒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第五:德国没有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将苏联击败,使德军与苏联陷于长期的拉锯战,苏联国土辽阔有着极大的战略纵身,人口众多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德军只有在战争的第一年战胜苏联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第六:如果就算没有在第一年击溃苏联,但是可以迅速攻占莫斯科这个苏维埃政权的心脏,就会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产生极大动摇。但是由于希特勒对战局的错误指挥,没有听取古德里安的先攻打莫斯科的意见,而是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大军攻打基辅再打莫斯科,使德军浪费的两个月的宝贵时间,等到德军在回师莫斯科的时候德军的士气以大打折扣,装甲部队也有大量损失,在加上冬季的来到,朱可夫已经在莫斯科正面建立了一道纵深100多公里的防线。使得德军丧失了在战争初期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以是强弩之磨。

第七:德国最高统帅部对盟军到底是在诺曼底还是加莱登陆的判断失误 ,将盟军的登陆地点判断成加莱导致对诺曼底地区防守的空虚,所谓的大西洋壁垒更是与戈培尔所吹嘘的相差甚远,使盟军轻易上岸。

第八:盟军登陆后,由于盟军绝对的空中优势,致使德军的4个装甲师没有及时赶到诺曼底海滩。

第九: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德军反击的4个装甲师的部署存在严重失误,希特勒将部队部署在距诺曼底海滩数十公里以外的内陆地区,而且这4个师的调动必须得到希特勒的同意。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丧失了最佳的反击机会。

第十:德军阿登反击的失败使德军丧失了其所有的装甲部队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德军战败原因主要就这几点:
1.苏联的面积大,这相当重要。当战争初期斯大林请一个东欧小国的官员做中介欲与希特勒和谈时,据说这个官员拒绝了这项任务,并说“即使退到乌拉尔山你们也会胜利的”如果这是事实,那个官员太有远见了。
德国人即使拿下莫斯科苏联也没彻底失败,因为后方大,就向我们的政府离开南京搬重庆去就行了,国家并没灭亡,而苏联打到德国时,它巴掌大个地盘,退路都没有,当然就战败了。
2. 纳粹对苏联的攻击本来就是冒险,国力人口和资源等综合起来并不比苏联有优势,根本就没有胜利的保证。三四年代德国人的工业和技术对于苏联已经没有绝对优势了,西特勒分子幻想苏联国内的反布布十维克分子会乘机作乱,苏联就会“在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就会倒下来”。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结构后紧接着就进行了工业化,一战的俄国士兵被德国人屠杀,而二战开始时苏联已经有较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就是三十年代那几年挽救了苏联(纳粹也是在那几年武装起来的),战时有大量的坦克和装备武装军民,而且这些工厂设备大部分在战争爆发后转移到了后方,为苏联赢得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军民的团结,信心和牺牲。工人休息机器不休息,德国在二战期间大约生产了2万辆坦克,不如43和44年苏联一年的产量(这仗怎么打?)所以德国打败苏联不过是个谎言,是西特勒和戈倍尔编纂的谎言,欺骗了德国人民和全世界,不过很快就被识破了。纳粹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实力悬殊,德国击毁一辆T34就有10辆T34(这个数字不是编的,不是概指,而是事实)开出工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伊拉克仍有T34-85型坦克)。苏联和版图人力为他们连连不断输送兵力,而德国的老人和小孩都上了战场仍免不了灭亡。
第4个回答  2008-02-22
1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2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援助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
没有苏联正义
没有斯大林阴险
没有苏联人民抗寒
没有水葫芦适应能力强
没有苏联军队拼命
没有反法人民底气足
而苏联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卫国战争,军民一心。加上苏联的辽阔战略纵深,雄厚的战争潜力。安定的大后方没有鬼子的侵扰,所以越到后来,苏联的军队数量越多,装备越好,在后期苏联的势力已远超德国,无论战争物资还是武器,从数量到质量取得了决定优势。而德国的新武器研发与苏联正好相反,受到了希特勒的压制(他认为战争很快结束,研制新武器会分散人力物力,直到东线已经陷入持久战,他才解除了禁止新武器研究的禁令。
由此可见,在战略战术上,战争潜力上,德国处于下风,“疯狂只会带来更大的失败”历史已是不可更改的了。
主要是希特勒有些自大了,当时在德国西线的战争希特勒都是抱着孤注一掷的打法,即所有兵力除防守东线外全部去攻打目标。比如闪击波兰,法国,都是全师而动。而打东线时希特勒已被西线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认为闪电战是无敌的,还有对当时苏联的估计不足,他认为当时的苏联只有大约200个步兵师,在战斗初期他就消灭了苏联60多个师,而对对手做出了错误的评估,当时苏联有建制的不队就有360多个师,还不包括预备部队。还有希特勒一心想要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而延缓了其余两路的进攻,并且从其余两路抽调了大量激动力很强的装甲部队。还有后勤准备不足,当时前线部队已经要求后勤集团准备冬装和防寒装备,而希特勒一心想在当年十月分占领莫斯科,只要求兵工厂生产武器装备对御寒冬装没有准备。从而使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以后逐渐失去了先机和主动。当时的天气也帮了俄国人的大忙,冬天提前在九月来临,入冬以后德军就陷入了被动。最大败笔是希特勒的直接指挥,对前线将领不放权,是身临其境的前线将领不能有效的对部队进行指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