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内容简介(100字以内)

50分,快啊,必须是精华

1、《巴黎圣母院》的内容简介如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2、《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扩展资料

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巴黎圣母院》标题所指正是故事的发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维克多·雨果着手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6

巴黎圣母院(法语: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于法国巴黎西堤岛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于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圣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而在圣母院门口外的圣母院广场中,有个原点(Point Zéro)纪念物,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使得圣母院被视为法国文化中心点的象征意义,又更加强烈了一点。圣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为“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正是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这种敬称也广泛于西方国家的语言使用,也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同名。

扩展资料:

历史

圣母院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皇帝提庇留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在4世纪时这里修筑了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7世纪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时的建筑要素,或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起造者

圣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般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它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的必要性。

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并于1163年时埋下第一颗基石,象征教堂开始兴建。不过,关于到底是谁负责埋下圣母院的基石众说纷纭,除了昴熙斯·德·苏利是可能的人选外,也有说法认为是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负责奠基。

建筑师

由于缺乏文献,圣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筑师到底是谁,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第一位有列名出来的建筑师是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负责扩建教堂的北袖厅(Transept)。在1258年谢耶过世后,他的后继者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则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厅。之后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接手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尚·哈维(Jean Ravy)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

法国大革命时期,圣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损害而曾经一度残破,在19世纪,欧仁·维奥莱-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来重新诠释的。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石像鬼,就是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欧仁·维奥莱-勒-杜克所发明的,在其生平修复的众多建筑物都能找到石像鬼的踪迹,例如皮耶枫城堡。

历史事件

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7

内容简介:克罗德自遇见了爱斯梅拉达后,为其美色所诱,为了得到她,他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她,不料被菲比思所救。爱斯梅拉达因此而爱上了他,岂料菲比思同样是一个玩弄女性的伪君子,终被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她,令她被判死刑。她死后,卡西莫多抚尸殉情。

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坐东向西,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每年迎来送往大约1300万游人。西岱岛是巴黎历史的起点,它在法文里的含义即是“城”,这里是巴黎最早的城市雏形,而塞纳河原是围绕城区的“第一道城壕”。

扩展资料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参考资料:巴黎圣母院-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4

丑聋人卡利摩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利摩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非必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非必斯。

但非必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利摩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利摩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

最后卡利摩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利摩多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

扩展资料:

《巴黎圣母院》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小说艺术地再现了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菲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6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洛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美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

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美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艾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扩展资料:

巴黎圣母院的意义: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