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成人依恋理论及研究简述

如题所述


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尔比提出,旨在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的心理反应。他观察到,婴儿通过哭喊、紧抓等行为试图与父母保持联系,这在哺乳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能具有生物进化上的意义。鲍尔比认为,这些行为是婴儿适应性反应,因为他们在幼儿期无法独立生活,依赖成年人提供照顾和保护。依恋行为系统是个关键概念,它影响着人类发展的情感调节和人际关系理论。


婴儿的依恋类型存在个体差异,Ainsworth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种:安全型、焦虑-抵抗型和回避型。安全型婴儿在与父母的分离后能快速适应,而焦虑-抵抗型和回避型则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特征。鲍尔比的理论认为,这些早期依恋体验会影响成年后的关系模式和安全感。


尽管鲍尔比主要关注婴儿与照看者的关系,但依恋理论也被扩展到成人恋爱关系。Hazan和Shaver认为,成人之间的亲密纽带与婴儿-照看者关系有相似的动机系统。他们的研究发现,成人恋爱关系中的个体差异与婴儿期的依恋类型相似,存在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抵抗型的成人。


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是:一、成人关系中的个体差异反映了婴儿期依恋模式;二、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三、成人的安全感与早年依恋体验密切相关。然而,个体差异在一生中的稳定性仍是研究焦点,理论上的连续模式可能影响长期稳定性。


当前的研究问题包括如何准确区分真实的依恋关系,成人依恋的进化功能,以及影响依恋风格改变的因素。未来的研究有望更深入地理解依恋现象,以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个体的心理健康。



扩展资料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