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态度的变化

如题所述

社会态度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受到内在因素的驱动,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可以是持续的、稳定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因素特别是说服性沟通引发的。根据影响的方向,态度变化可分为肯定性或否定性。肯定性变化是态度朝着社会或他人期望的方向改变,而否定性变化则是与之相反的方向。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形成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认知均衡理论是一个关键视角。它认为,人们倾向于保持态度系统的一致性,不平衡会促使人们寻求调整。F.海德的P-O-X模型、T.M.纽科姆的A-B-X模型、奥斯古德与P.H.坦南鲍姆的和谐理论以及L.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都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不同解释。


信息传播理论强调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化和模仿是态度形成的重要机制。正面信息的强化会促使态度接受,而负面信息的强化可能导致态度改变。态度的改变过程着重于个体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注意、理解和接受程度。


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心理抗拒理论开始关注人们在面对说服时的心理反应。发现在心理抗拒情况下,说服教育可能适得其反,促使态度向相反方向转变。随后,心理免疫理论提出,通过让被试者积极参与相关活动,预先降低心理抗拒,可以促进态度向有利方向转化。


综上所述,社会态度的变化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涉及认知、信息传递以及个体心理反应的复杂过程。理解这些理论对于引导和影响态度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