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民间文化

揭阳普宁的民间文化是什么?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请具体一点,thanks!

  普宁英歌

  --------------------------------------------------------------------------------

  英歌溯源

  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在普宁,每逢春节、元宵以及喜事庆典,必有英歌舞表演。这种英歌舞表演,群众称为“唱英歌”。普宁绝大部分的乡村都有英歌队,多的一村有5支英歌队,人称普宁为“英歌之乡”。

  普宁英歌的来源有多种传说,主要的有二种。其一是:300多年前,外江戏(汉剧)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好汉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其中有唱有舞,当时称为唱英歌。后逐渐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其棒舞部分。其二是: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地主、官僚豪绅残酷欺压农民,为反抗压迫,群众借唱英歌为名练习武艺。相传最早的是旱塘乡的一位农民,为反抗本乡的封建地主压迫,在其父亲的安排下,徒步到少林寺学习武艺。回来后,因慑于封建势力,不敢设馆传武,便把学到的武艺改编成英歌舞,传教于东、西、南、北、中五个门头。久之,遂发展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英歌舞。

  普宁英歌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的基本动作是提棒与眉平,扣棒在胸前,平屈臂,马步前进,多用侧踏步,雄壮有力;有的是扣棒在胸前,高提臂,单跳步,有气魄;有的则是扣棒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步幅较大,槌花优美.

  英歌舞的表演可以穿街过巷,边舞边前进,也也可以在广场或空阔的固定场地表演。英歌舞表演时为前棚和后棚(即前部分和后部分)。前棚为英歌,这是英歌表演的主要部分,后棚是折子戏和武术打布马表演。英歌前棚表演的道具为圆形短槌和手鼓,表演者约一半舞槌,一半击鼓,也有全部使用短槌的。表演者人数没有固定,除队头玩蛇者外,舞槌、舞小鼓的大体为16人、24人、32人或者36人、72人,可多可少,灵活机动。舞者扮演的是宋朝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所以舞者的化装脸谱是根据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的。如关胜(或杨志)红脸红须,李逵黑须满腮、倒钩,鲁智深和尚装束,武松则为白脸。服装则与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以前,每个人身上还挂着一块标明梁山泊英雄姓名的小牌。不管表演时的人数多少,每个表演者的脸谱和服装各代表一个梁山泊的英雄好汉。英歌舞表演气势磅礴,有时稳如泰山,有时动若银蛇,有时如凶鹰俯察,有时又如猛虎下山。动作有:“洗街”、“拜年”、“布田”、“背槌”、“勾脚”、“过跨”、“坐莲”、“麦穗花”、“8字形”、“接龙骨”、“杀四门”、“双龙出海”等,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英雄好汉团结战斗、生死与共的英雄气概。英歌锣鼓,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配以螺号及舞者的吆喝声,更显威武雄壮。英歌后棚是折子戏和武术打布马的化装表演。“打布马”是由一腰部下身用布装扮成马状、作骑马姿势,头戴官帽,长着八字胡须,手提双锏的表演者与另一扮和尚,执长棍的人对打,最后以民方打败官方结束。故事源于普宁里湖坟头庵的传说。英歌全套的表演程式较为复杂、大型,各种人物一应齐全,要求严格,但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大部分的英歌表演只取其较为简练的英歌前棚了(也即舞蹈部分)

  以前,英歌队所祭之神是田元帅。据说,英歌开练和每一阶段的表演结束都要拜一次神。英歌舞队员在群众心目中是英雄的形象、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每位有幸被挑选为英歌队员的青年,都会觉得无尚光荣,所以英歌舞能代代相传。

  --------------------------------------------------------------------------------

  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原因,普宁英歌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出现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宁客家山乡民俗初探
  [size=4] 在后溪乡,有五个管理区,包括埔楼,半径,坑楼,矿坑,平洋。供奉的神明,我在这里先简要的介绍一下。矿坑管理区崇拜关帝和五显华光大帝。半径是五显帝。坑楼是天师爷,天神爷,天青爷等,还有部分小村有自己的西天佛祖。坑楼,埔楼和平洋也有基本一致的,即七圣娘。后两个地方连接着,交接点就是七圣宫所在位置。此外,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还对天、地、三山国王保留着信仰崇拜。同时,也保留着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将祖先视为保护神,每年都要祭祀。大年三十的年尾,正月初一或者初二的年初祭祀,主 要是合村合寨的共同祖先;而清明则是按照姓氏,以房为单位的祭祀活动和以家为单位的祭拜上一二代祖宗的活动。

参考资料:http://www.pkucn.com/chenyc/thread.php?tid=545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