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可控核聚变方法

“以 普通氢原子(其他原子也可以,但是需要的 启动能量 更为巨大) 为反应原料,通过 降温(和其他降低物质能量) 的方法,缩小氢原子之间的距离,直到原子核的融合,从而释放出能量。”

这是百度百科里对可控核聚变的解释,有这种方法吗?
请具体讲一下。

还有一种叫核列变。这个可控核列变已经能稳定操纵了。从而核列变,变电站也旦生了。。。可控核聚变都是每个国家独立封闭式研究的还是绝密的。
但是,控核聚变到现在还是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还只能最长3分钟时间。据数据显示。1L的海水,在可控核聚变下能产生相当于,32L汽油的能量。。。
1962年11月1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岛进行了代号为“迈克”的首次氢弹试验。当氢弹在钢架上起爆后,整个小岛连同巨大的钢架都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沉入太平洋深处,爆炸力比投掷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大500倍以上,冲击力使环礁炸成了一个深50米、直径两千米的海里的巨坑整个埃尼威托克珊瑚岛也消失了。威力如此巨大的氢弹 ,相信要是用在战争中,再去炸日本的,会马上整个日本消失.
军事上应用和原理。
年已经是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第63个年头了,在今年的纪念日里有很多人在广岛和长崎祈祷和平。是的,人类需要和平,特别是在拥有核武器的今天。也许有很多人还不知道核武器的恐怖,又在蠢蠢欲动的制造和平危机,这是极愚蠢无知的表现,也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知道组成世界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微观粒子——原子,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环绕在它周围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的体积来说非常小,假如说原子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话,原子核只不过是位于足球场中心的乒乓球而已。虽然体积小但它却占据了原子质量的99%以上,可以忽略的说原子核的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在原子核外围高速旋转的电子带有负电荷,原子核带正电核,它们的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原子核被极强的力包裹着,这种力是宇宙中四种基本力之一,称为“强核力”,简称为“强力”。在强力中存在着两种粒子,它们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
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有一个正电荷,所以原子核带多少正电荷,就代表原子核内有几个质子,同时代表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原子本身的性质是由原子核决定,而归属元素则是由质子的数量决定,比如,如果原子核内就一个质子,那么它就是氢,属于氢元素;假如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那么它就是重氢,称为“氘”,它仍属于氢元素,但性质与氢却不一样。如果核内有两个质子,那么它就属于氦元素。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而相对论一个非常著名的推论就是发现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 ,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30万千米/秒),c^2是c的平方,也就是光速的平方(30x30=900万千米/秒)。这也就是说非常小的质量等于非常大的能量,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但核的质量并不等于中子的质量加上质子的质量,而是比它们的质量之和小,这也就是说质子和中子在组成原子核时,把一部分质量转化成了束缚它们的强力,这也叫“核束缚能”,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以计算出这一束缚能:核束缚能=△m c^2 ,此处的△m是原子核质量和质子中子质量和的差。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德国纳粹头目希特勒十分重视本国的科技力量,曾宣称“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在纳粹刺激下德国的科技武器飞速发展,并开始着手研究“核武器计划”,当今火箭的前身就是德国的V2导弹。为了遏制和打击德国的邪恶势力扩张,美国一些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联合起来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开始核研究计划。其中信中有一段富有预见性的见解:“在上四个月中,法国的约里奥和美国的费米所做的工作,使在大量的铀中建立一个核链锁反应变为可能。通过这个反应可产生大量的能量和大量的新的象镭似的元素,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定能实现。
这一新现象将导致可能构成一种新型的极有威力的炸弹的结构的产生,这是非常可信的。这种炸弹由船载并在某一地区爆炸,只要一枚就很可能摧毁整个该地区及周围的地区。”
美国政府也意识到这其中的利害,随即启动了核武器研究计划——“曼哈顿计划”,有当时著名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持研究,他从1942年至1945年任新墨西哥州的洛萨拉莫斯实验室主任,这里也是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地方,他本人也被称为“原子弹之父”。德国还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就已经投降了,德国投降后,美国政府专门建立了一支军队,他们的任务不是作战,而是专门在德国寻找曾参加德国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并把他们转移到美国的实验室中去,从而大大刺激了美国原子弹研制的速度。随后在1945年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向世人展示了它那毁灭性的力量!
原子弹爆炸就是利用的核束缚能,当一个自由的中子撞击铀-235时,由于原子核增加了一个中子就变成了铀-236,铀元素在自然界中属于放射性元素,原子核极不稳定,自然界中也形不成铀-236,铀-235在形成铀-236后核极不稳定,随即发生裂变,裂变后成为钡-144和氪-89,同时平均得到2.4个自由中子和215兆电子伏能量以及大量的伽马射线,裂变产生的自由中子再去撞击另一个核,另一个核再依此反应,由此开始了中子碰撞的连锁反应。其中毁灭性的力量主要来自215兆电子伏能量,也就是215亿亿电子伏能量,一个铀原子的裂变就可得到那么多的能量,一颗原子弹的铀原子何止万亿,由此在爆炸的瞬间如此大的能量就连号称世界最硬的“金刚石”也将化为乌有!
原子弹的原料为什么要用铀-235呢?这是因为铀是放射性元素,原子核是振动且极不稳定的,受到中子的撞击后能迅速的发生裂变并释放大量的能量,而非放射性元素的核是很稳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铀-235受到撞击后裂变能释放自由中子,启动连锁反应,如果这种反应能维持下去就被称为“临界的”,而铀-235的质量被称为“临界质量”。原子弹的危害就不只是在爆炸时那一刻,原子弹爆炸后会散落很多的尘埃和碎片,这些的危害比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更可怕,因为它产生危害的时间非常久,长达200~300年,有的更时间长。这是因为铀-235裂变后产生的新元素依然是放射性元素,它们都要发生裂变,而在自然条件下衰变周期是非常长的,直到它们衰变成非放射性元素为止。放射性元素对生物有着极大的危害,它们在衰变时会散射出大量的射线,例如伽马射线等,大量的射线会使生物体内细胞的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异,甚至杀死遗传基因,以至于当年广岛和长崎出现了许多的奇形儿。
随原子弹之后的大型武器是氢弹,氢弹是利用重氢(氘)和超重氢(氚)的核连锁反应原理,开启氢元素的核连锁反应需要的能量非常大,所以只有研制成功原子弹后才能利用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开启氢核的连锁反应,这就是要想制造氢弹就必须首先制造出原子弹。在制造原子弹中关键性的问题是原材料铀-235的浓缩问题,铀元素在地质中分布的非常少,特别是铀-235,许多国家至今研制不出原子弹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于铀浓缩的技术达不到要求。
原子弹的威力虽然巨大,但它也有弊端。本身十分巨大不利于运输,而且投掷时必须由飞机运输投掷。原子弹本身是一个炸弹没有动力装置,要想投到敌方的目标上,必须要有飞机运输到敌方上空,而战斗机根本载不动,只能派笨拙的直升机或轰炸机,飞机在到达敌方上空还未投掷时目标太大,很容易被击落。随着导弹的发展,特别是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的发展,人们利用导弹解决了原子弹的能动局限性,不再制造单纯的核武器,而是向小型核武器发展,制造核弹头,以常规导弹携带核弹头不仅大大增加了导弹的威力,而且实现了核打击。上世纪60年代以后,导弹迅猛发展而且发展种类繁多,诸如地地导弹,地空导弹,潜地导弹和巡航导弹等等。它们均可携带核弹头,导弹已经成为当今战争的主要武器装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9
罗西教授
BlackLight黑光能源公司
Defkalion 绿色能源公司
Chava 能源公司
JET清洁能源技术公司
布里渊能源公司( BEC )
已经有产品推出。
一般用镍和氢为原料。
第2个回答  2009-01-03
以 普通氢原子(其他原子也可以,但是需要的 启动能量 更为巨大) 为反应原料,通过 降温(和其他降低物质能量) 的方法,缩小氢原子之间的距离,直到原子核的融合,从而释放出能量。
第3个回答  2008-12-23
有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