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多疑的表现

在他在位的17年间,他换了几个内阁首辅,几个兵部、吏部尚书等!!希望全面点咯!!谢谢!!

史载,崇祯在位十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他重新起用东林党人,将魏忠贤等阉党或剪除或削籍,且平反了一大批冤狱。也许此举可谓“励精图治,慨然有为”之“良政”,崇祯亦俨然一名垂青史之名君形象耳!
然而,崇祯虽“殚心治理”自以勤勉,却对群臣日生猜忌,不能分辨人才与庸才,忠言与谗言,尤其面对江山易手之际,其人性中的贪婪,奸诈,猜忌乃至杀戮……纷纷上演。
或曰,守国之道在于能否安民,国之安危视乎政之得失。我以为,政之得失,又以人才皆能尽用为要。洪迈曾云:“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有有智者附之当之谋,其听而行之。”(洪迈〈容斋随笔〉)故大凡天下乱离之际,必有安邦定策者出其间。而自古威名之士,立盖世之功者,亦不可胜纪。如唐太宗之房玄龄,尉迟恭,秦叔宝,明太祖之刘基,徐达,常遇春等。同理,明末也未必缺乏人才,如袁崇焕,熊廷弼,洪承酬辈。遗憾的是,如此诸多“威名之士”皆不得用。以事实为证,崇祯在位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杀了两个内阁首辅,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乃至”败一方极戮一方,一城则一吏。”结果逼得名将纷纷降清,即使是忠勇之士,也落得个被杀的命运,最终崇祯身边只剩下拍马献媚的墙头草。

更有甚者,崇祯对自己身边最宠爱的田贵妃,也疑窦重重:“上(崇祯)一日于宫中闻贵妃窃抚琴,疑之,问在家师谁,贵妃以母授对。次日即召其母入,与妃对弹,始释然。”(李清《三垣笔记》)且看,崇祯疑神疑鬼,竟到了如此地步。事实上,皇权凌驾一切的结果,便是蔑视人的生存权利,自由空间与存在价值,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极端不平等。以崇祯与田贵妃之间的关系而言,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是不平等的。即权利集中于崇祯一人,他有权力监视田贵妃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田贵妃只有唯命是从之义务。倘若崇祯有不仁之处,田贵妃除了冒着风险规劝外,便无可奈何。反之,田贵妃若有不规之处,崇祯可动用国法,对其进行肉体和精神的制裁。他对自己的爱妃尚且无半点真诚与信任,对群臣又该如何?
正是由于这人情上的残忍和退化,惟我独尊的崇祯始终认为,无论是抗清名将袁崇焕的被冤杀,洪承酬的降清,乃至大明江山的一朝覆亡,咸为“亡国之臣”之罪,而非“亡国之君”之过。其实,在猜忌多疑边缘病态心理的驱动下,指望“君权神授”的崇祯能以个人的形式承担任何过错,难矣!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238087

用人多疑,举措乖张。用人多疑则必然用人不专,用人不专则难责其成。这是崇祯时诸事萎靡的重要原因。内阁是当时的政治中枢,阁臣被习称为“相”。崇祯帝即位不久就调整内阁。他忌恨臣下结党,这次挑选阁臣竟采用枚卜法,即习称的抽签。这种办法在历史上只有后唐采用过。崇祯帝先焚香拜天,以示隆重,然后他从推举上来的12人中抽出4人。有的大臣提出,国事多艰,请再抽2人,崇祯帝于是又抽出2人。挑选国家重臣不是看才能和品望,而是用这种碰运气的办法来挑选,显得滑稽荒唐。抽得的这6个阁臣也的确良莠不齐,其中既有东林正人,也有阉党余孽。这件事既反映了他缺乏自信,也反映了他对臣下深有疑心。这届内阁仅维持一年即告瓦解,第二年再次用枚卜法挑选阁臣。本来要从会推上来的11人中抽,但因臣下相互激烈攻讦,崇祯帝即将会推结果全部推翻。从此以后,阁臣频频更换,在崇祯帝在位的17年间换了50人,致有“崇祯五十相”之讥。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内阁如此,其他六部九卿大臣也难见久任者。例如刑部尚书,在17年间就换了17人。

崇祯帝对边关将领更是疑心重重。他派出宦官前去充任监军、监视。他担心这些监军、监视欺蒙,就又暗中派出“视监视”,即层层监视,明监视再加暗监视。文武大臣们都处于被监视之中,整日提心吊胆,勇于任事的人自然就极少了。如果有谁破例为国杀敌,崇祯帝也会怀疑他用心不良。例如崇祯九年七月清兵大举内犯时,唐王朱聿键自恃勇武知兵,便亲自率兵入援。清兵退去不久,崇祯帝即以未经朝廷明令为由,将唐王朱聿键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

崇祯帝疑心重,举措也大显乖张。例如,在那多事之秋,他却搬出《山海经》,用书中的兽名重新更定文武官员的服饰、图案,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为显示节俭,他下令将宫中历朝铜器熔掉铸钱,以充军饷。这些古铜器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很薄,很轻,“下炉后惟有青烟一缕耳”。有的商人愿以二斤铜换一斤铜器,但掌事宦官也不敢答应。这样铸不了多少钱,实际上是对历朝文物的一场大破坏。他还下令诸臣,袍袖“长不得过一尺”,并尽撤宫中所使用的金银器,改用陶器,“并谕戒诸臣,不得擅用金银”〔2〕(《烈皇小识》)。尽管内宫存有巨量的金银,他却经常在大臣面前喊穷,动员大臣们“捐俸助饷”。崇祯十一年冬清兵内犯时,他居然下令“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以便组成一支僧人兵。这种办法不仅行不通,而且只能给那乱哄哄的局面再增添纷扰。 http://bbs.tiexue.net/post_1557330_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6
看视频
明崇祯帝欲做好皇帝 多疑和性急让他走向灭亡

http://news3.xinhuanet.com/video/2007-06/13/content_6235553.htm

文字介绍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明代第十六位皇帝,光宗朱常洛之子,熹宗朱由校之弟。
崇祯皇帝,幼年被封为信王,熹宗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终弟及的说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皇帝的位子本来是人人向往的,但是此时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虽有明君能臣在世亦难扭转其颓势了。何况朱由检自幼生长在深宫,既不了解官场的勾心斗角,派系之争;更不了解战场排兵布阵,杀伐攻略。但是毫无经验的朱由检,硬是凭着自己中兴的决心,将大明江山延续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历史上对崇祯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现简单记录其生平事迹。熹宗驾崩之际,正是克魏集团活动最猖獗的时期,克氏、魏忠贤互为表里,祸乱后宫,把持朝政,不仅害死了熹宗皇帝,也将大明王朝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信王朱由检自然了然于心,因此,在宣布信王即位之后,朱由检由信王府搬入大内,竟不敢食用为他准备的膳食,硬是凭借自己从家里偷偷带来的干粮度过了最危险的几天,宫中的险恶可见一斑。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隐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认为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罪恶已经招然于世。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了。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诺大的一个朝堂上竟找不出一个象样的元帅,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焕,这个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人物。当初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就是这个袁崇焕。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大明的江山。一经上任,他就把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

但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更重要的,袁崇换的主子是崇祯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祯的致命弱点,这就决定了袁崇焕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施展他的抱负,更可悲的是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毫不费力地致他于死地了。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袁崇焕率部回京勤王,正当袁崇焕部开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了,给崇祯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焕部引清军来攻城的。

因此,城上的守军坚决不准城外的部队进城,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即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队,但是袁军还是成功的打退了清军的进攻。是夜,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

俘虏怎知是反间计,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汇报。本就多疑的崇祯将几见事联系到一起,便认定袁崇焕必是汉奸无疑,于是将袁崇焕诳进城内,打入大牢,并于数月后凌迟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明朝末年,出现了三日并举的局面,一个,北京以崇祯帝为首的明政权,第二,沈阳以皇太极为首的清政权(天聪十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第三,西北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

说到李自成,农民军起家,本在舅父老闯王高迎祥手下为将,舅父被俘就义之后,被公推为新闯王。明朝对农民军战绩要远远好于对清军的战绩,明军的将帅如洪成畴、陈奇瑜、孙传庭、卢象升、熊文灿都有对农民军的辉煌胜利。

陈奇瑜曾将农民军逼入车厢峡,险些让李自成、张献忠困死其中;孙传庭潼关大败农民军,并活捉了老闯王高迎祥;熊文灿追得农民军走投无路,纷纷投降,张献忠、罗汝才(曹操)亦在其中;卢象升滁州大捷,农民军尸横遍野。更有大将左良玉、贺人龙、曹文诏、曹变蛟、高杰冲突左右,本来扑灭农民军的星星之火不是没有可能,但就是崇祯皇帝的性急,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农民军,明军将帅稍有败绩,非死即贬,明朝的栋梁之才损失待尽,陈奇瑜被贬,熊文灿被斩,孙传庭入狱,一个个将星的陨落,注定了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被熊文灿追得无处藏身,被迫躲进了商洛山中,当李自成再一次从山中走出来的时候,熊文灿已经成了冤死之鬼,李自成再次组成了自己的军队,吸收了李岩、宋献策、牛金星等知识分子,洗去了农民军固有的匪气,一股天将降大任于斯的气势,目标直指紫禁城中的蹯龙宝座。

他占洛阳,斩福王,破襄阳,取武昌,一路奏凯,并在西安正式称帝,国号大顺。称帝之后,李自成一路东进,仅在宁武受到沉重打击,其他重镇如宣大等,均传檄而定。终于在崇祯十七年,焚烧了昌平明十二皇陵后,包围了北京城。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曾经一手产除了魏忠贤集团,但是他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还是导致他走向了亲信宦官的毁灭之路,明朝万余人的庞大的阉人队伍并没有给崇祯带来任何好运,而是慢慢的消磨着明王朝这个巨人的精血。直到作后一刻,也是把守各城门太监的临阵叛变,彻底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农民军攻入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将皇子托付给了外戚周奎,田弘遇,下令周皇后(崇祯皇帝正宫皇后)、张太后(熹宗皇帝皇后,崇祯的皇嫂)自尽,并亲手砍死了袁贵妃,砍伤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匆匆逃到景山,在寿皇庭东侧的一颗歪勃树上自尽身亡,在对面陪伴他上吊的还有他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崇祯皇帝不是一个荒淫的皇帝,也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他对明朝中兴的迫切心情,每一个读过他事迹的人都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但是历史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他的祖父,哥哥,虽然荒唐,但是平安的渡过了一生,可是祖辈制造的苦果,去要由后辈人去品尝,面对着这样一个烂摊子,我们又能要求年轻的崇祯皇帝什么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