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篇读后感(150字左右)

要一篇读后感(150字左右)。

原始地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按照科学界流传比较广的看法,原始地球大概在太阳系形成约5000万年后诞生。但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雅各布森提出的一种新观点认为,原始地球的形成时间要比这早得多。

科学家认为,太阳系是从一团巨大的星云演化而来的,这一星云中的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成不同的团块,最大的团块形成了太阳,其他比较大的团块则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据认为,当形成地球的物质团块聚集了地球现在质量的64%时,就可以认为原始地球诞生了。

雅各布森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说,他们对太阳系诞生初期铪同位素衰变成钨同位素的过程进行了最新分析,修改了科学家原先的估计,推算出原始地球在太阳系形成后1000万年内诞生。

太阳系据认为形成于距今45.67亿年前。雅各布森在文章中说,在这之后的1000万年内,原始地球已经聚集了地球目前质量的64%,此时可以认为地球“胚胎”已经成型。地球形成过程基本结束的标志是月球的诞生。这一事件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后3000万年左右。雅各布森认为,月球可能是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撞击的产物。
参考资料:http://www.zskp.cn/article/detail.htm?id=14541

地球的诞生,已有45-46亿年,但我们今天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这段历史了解得比较清楚。 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主要是靠当时形成的岩层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记录下来的;地球上的生物虽然早在30几亿年前就已出现,但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大多经过程度不同的变质,这就使地球这段早期历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约6亿年前,较高级的生物大量出现了,并有大量未经变质的沉积岩层和动物化石保留下来,从而提供了许多比较可靠的材料。所以,现在关于地球的6亿年以来的这一段历史,阐述得比较详细和可信。这和人类历史的阐述有相似之处,无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历史是比较模糊和简略的,而有文字记载以后,人类历史才变得清楚和翔实。总之,无论地球历史还是人类历史,距今越远越模糊、越简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实。
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被称为隐生宙,虽然延续的时间约有40亿年,但由于材料不足,未能划分出详细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般只再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们之间还无确定的界限,因此常统称为前古生代。
当地球上的生物从以低等植物为主演变为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占优势时,地球的历史从隐生宙(即前古生代)进入到显生宙。
生物继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无脊椎动物让位给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又不断有新的“强者”出现,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到我们人类,此衰彼兴,依次扮演着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广阔的地区为海水所淹没。在海里,藻类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级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叶虫的动物统治了全世界的海洋,这时陆地上仍没有任何生物。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分为头、胸、尾三节,又有一条凸起的中轴贯穿在头尾之间,横看竖看都可分出三个部分,在它的身上长有甲壳,起保护作用。三叶虫一般长约数厘米,这在当时是个儿大的动物,它们大多栖息在海底,也有少数钻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里漂游。
寒武纪后期,是三叶虫鼎盛的时期,到奥陶纪时,三叶虫的数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现了比它更厉害的动物。这种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有锥状的硬壳,在锥体开阔的一端,即它的头部,长有环状的触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们的个儿大,一般长达几十厘米,行动迅速,口腔坚硬,因此三叶虫不是它们的对手,这些软体动物是章鱼、乌贼的远亲,但大部已绝灭了,只是在岩层中留下了它们的一些锥形硬壳变成的化石,这种化石被称作“角石”,而其中被称为“鹦鹉螺”的这一种,居然还见之于今天的海洋里。
在三叶虫之后,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早在奥陶纪的海洋中,一种外形似鱼,头部无上下颌骨,身上披有骨质甲片的“甲胄鱼”已经出现;到了志留纪晚期,真正的鱼类登场了。到了泥盆纪,鱼类进入繁殖盛期,一时地球上成了鱼类的世界。
从志留纪中期开始,全世界许多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都发生了地壳升高为陆的变化;一些地区地壳比较平稳地大面积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却;还有一些地带,地壳剧烈地褶皱,逐渐形成绵亘的山脉,这就是所谓的造山运动。在志留纪晚期,我国南部和北欧等地,都有造山运动发生。到了泥盆纪,陆地的范围更为扩大,虽然其间也有海水漫上大陆的时候。
从海到陆的变化,促使原来在海里生活的生物向陆地上转移。志留纪晚期,在滨海地区的沼泽中,出现了一种极为原始的蕨类植物,这类植物的根、茎、叶都还没分化出现,光秃秃的,故被称为裸蕨,它们是首先登上陆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纪,陆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茎,枝叶茂盛。这些植物,仍以蕨类为主,不过它们可不象今天我们还可看到的那种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类,而是多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别是在进入石炭纪以后,这些植物更为茂盛。它们在许多地方组成了茂密的森林,树木的高度有达到40米的,茎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这些树木由于各种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长日久就变成了煤层。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纪时形成的最多,以后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没有达到那时的规模。紧接着石炭纪的二叠纪,陆上的植物仍很茂盛,并开始有松柏一类更高级的植物出现,这时形成的煤层也不少。
动物登上陆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纪时也开始有了原始的两栖类。到了石炭、二叠纪时,地球上变成了两栖类的天下。
昆虫出现在陆地上,可能比两栖类还要早些,在石炭、二叠纪时已很发达,那时的昆虫有1,300种以上,其中有形体特别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长;这样大的昆虫,后来再没出现过。
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来了一个大变革,三叶虫等多种生物都绝灭了,古生代宣告结束。
在石炭、二叠纪,地壳继续不断升降,一些地区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造山运动也多次发生。今天的各大陆,在那时也已粗具规模,不过是联成为一整块,后来逐渐分裂成几块,并各自移动了位置,经过了两亿多年,才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古生代结束,地球的历史进入中生代。
爬行动物统治地球,是中生代一大特征。那时的爬行动物,大都躯体庞大,形象恐怖,人们使用了传说中的“龙”来称呼它们。一时在陆地上爬的有恐龙,在海里游的有鱼龙、蛇颈龙,在天上飞的有飞龙、翼龙,地球上成了“龙的世界”。
恐龙之所以是给人们印象特别突出的一类爬行动物,这是因为大多数恐龙的躯体巨大,有的体长20_30米,体重40_50吨。其实恐龙也并非都那样大,也有小的。不过,那些小的被人们忽略了。一提到恐龙,人们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其他许多种“龙”都绝灭了,有人认为可能还有极个别的孑遗,但至今尚未找到。总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又来了一次大变革,而这也就成了划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出现在中生代晚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可能是恐龙等绝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场规模很大的地壳运动,使地球上出现许多高山,气候变冷,植物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有利于恐龙生存的环境改变了,而它们又没有应变能力,只好走上了绝灭的道路。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才是实恐龙绝灭的主要原因,讲的也颇有道理。
不过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是确定无疑的,这轮运动对我国当时的大片土地影响很大,今天我国的地形大势,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
进入新生代,强烈的地壳运动继续发生,特别是在3,000多万年前,长期为水淹没、堆积有巨厚沉积物的现今喜马拉雅山一带,逐渐升起成为“世界屋脊”,这新一轮造山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它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表现,一些地区升高成为高原山岳,一些地区又沉降成为平原洼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变化。
在爬行动物退位后,代之而起的是哺乳类动物,还有鸟类。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为生的兽类繁殖起来,食肉类动物因有了食料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地球上的生物,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状况,人类登上地球这个舞台的条件成熟了,地球的历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地球在不停地转动,随着它的转动,时间在前进,几十亿年过去了,这才具备了适于人类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究竟人类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现的,至今还说不出一个肯定的数字,但进入第四纪后,人类才开始发展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早在3,0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一种高级的哺乳动物古猿。这些古猿本来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树上攀援,但是由于环境变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学会直立行走,手脚分化,视野变得开阔,头脑也发达焉,终于能够制造工具和说话,进化成了人,这种转变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在第四纪完成的。
第四纪时,几次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气温降低,造成一些地区终年为冰雪所封冻,冰川掩盖的陆地面积,最大时曾达5,200万平方千米,比现在要大3倍多。
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川里,海洋里的水量减少,海面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当时都露出在海面上,亚洲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曾是连接两大洲的“陆桥”。
气候变冷,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的森林减少直至消失;原来温暖潮湿的丛林变成了干冷的草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绝灭了;也有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则改变了自己的形体和习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来也是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祖先为了得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终于克服了环境改变带来的困难,走出了一条从只能适应环境到自发改造环境的新路。
在云南省元谋,找到了150_180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时发现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迹。约在50万年前,生活在今天的击口店一带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许多用火的遗迹。到几万年前,那时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对自然界的影响都是无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为成为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环境的作用将愈来愈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人类的时代同地球历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短,人类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力量,为时更晚。
没有得到科学技术武装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而近代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兴起,不过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岁老人,那么人仅仅是在不到半小时以前才获得了从知 识转化来的巨大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从前需要许多人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少许人花费较短时间就能完成。最初出现的蒸气机,顶得上几匹马干活,面现代的火箭发动机,则顶得上1,000亿匹马干活。
如果仅把人力作为一种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末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学技术便能驾驭自然力,并使之为人类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现在都已不是神话而是现实了。
三叶虫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了3亿多年,人类地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还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实在是年轻得很;我们的地球,还有太阳,都仍处在活动力很强的时期,象现在这样运转、发光、发热,还可以保持好多亿年。因此,人类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给地球的历史写下新的光辉的篇章,并进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间或星球去开拓新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1
——共读《希腊神话》

由于《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一定的深度,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共读完这本书的时间也就相差很大很大,这样,原来的共读计划就不能如期进行了。直到今天下午,有一位同学还有三十几页没读呢,所以,我没有像对待《青鸟》《秘密花园》《汤姆索亚历险记》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那样进行隆重的欢迎仪式,而是让班长负责把《希腊神话》悄悄地发到每个孩子的手中。
坐在教室最前面,我没有说一句话,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反应:有惊喜,有兴奋,有幸福,更有如获至宝的感受。
起初,他们把书拿在手里,看看封面、封底、中缝,清一色的紫色书皮仿佛在教室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之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的扉页、前言、目录,动的孩子就越来越少了。霎时,他们已经走进了书的第一章《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教室里煞是安静,似乎他们读书的动作、神态都是一致的,都看单页,都读双页,接着翻页……
当上完第五节课准备离开教室的时候,帅小伙王煜兴冲冲地来到讲台上,用满口流利的北京话说:“老师,这样写读这本书能行吗?”
我没看内容,说:“刚读一点就有感受了,你可真有心!”
“随感嘛,看到封面,封底,再渐渐走进书去,后面还没写呢,一回就完!”他指着已经写了一页又三行的字,一段一段地告诉我。
“对呀,就是要这样感一点,写一点。随感,随写。”我很惊喜。
这时,我想起了五年级第一学期共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和《夏洛的网》时,站在讲台上,把书高高地举起,告诉他们,从封面开始读起,边读,边想象……的情景。当天,李磊和朱王楠就写出了感人肺腑的文章,我还在班里读了呢。今天,王煜的做法既对我曾经的教学方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又让我重温曾经的幸福(那样写感受——边读边感,他们会完全融入到书里去)。
其实,正如许多人曾经说过的,小孩子背古诗,也许他现在根本就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也正如学魅力诗词时聂校长所说,“也许她们几个马上沉淀不下什么,再过一段时间,她们便会以一种状态脱颖而出。”对于学生,我想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东西,不能追求立竿见影,而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附文章:
神的故事
――读《希腊神话》有感
王煜
记得刚刚拿到这本书时,心是甚是高兴,因为自幼年时,我就对“童话”、“神话”之类的字眼充满好感。也许是因为文中缔造的人物、事物太完美,太无屑可击:有善有恶,有美有丑;也许是文中所创的环境对现代生存于强烈的生活压力的人们来说可为一种精神的奢侈,一种快乐,因为在这童话、神话之中一切都不是真的,既没有现代小说中的现实压力,又没有古代小说的似懂非懂,还往往有一些奈人询味的片段、意思和品质。尽管它没有什么知识,但却能深深记住一个人的精神,并学习,这便是童话、神话给人的榜样,因为作者赞美笔下英雄的优美语句会使英雄在人心里树立起高大、不可动摇的位置。
这本书便是一本极棒的神话,它就是《希腊神话》,它集纳了古希腊人民当时所有的文化,是关于一个个传奇英雄的历险故事,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希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英雄的崇敬,对神的敬畏,对恶魔的憎恨,对战争的厌恶,对幸福的追求,对国家的奉献,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望。
先看这本书紫色的外皮,画着一位端庄、威武的国王,画边绕着一圈金色花边,此花边显出几分高中、典雅。流畅的曲线,多而不乱的挽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金色花边的华丽、庄美的同时,也不失朴实与秀丽,金色是皇室、神族的象征,此时金色更映出了国王、神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表达了古希腊人民对王权、神权的无比敬重。)
第2个回答  2008-12-21
读《励志故事》有感
近日,我看了一本书,叫《励志故事》。颇有感触。
割了池塘边的薄草,抄上文章,就成了“书”;挑来河滩上的细沙,铺在地上,就成了“纸”;折了树枝和芦苇秆,在沙土上写字,就算是“笔”;没钱请老师,就自己钻研,或者在学校窗外静静地听,甚至借着深夜雪地里映着的微光苦读......历史上许许多多道德伟人志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勤学苦练,终于学有所成。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与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就要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我们在遇到困惑,想要退缩、逃避的时候,不妨多用前人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树立信心,增强勇气,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资料:是自创的哦

第3个回答  2008-12-21
读后感写法;分四段,1总起,说明时间看的书,真是受益的一句经典话,2 概括书的主要的内容 3 写一段感想后写把一处最值得有用受益的话举出再说明,最后例举一个生活中经历的例子充分说明书中的观点 4 点题看了这本书你的收获

给你的是方法为的是你的以后写作水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9
通过了布克的遭遇和斗争历程,他歌颂了原始的强力、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歌颂了奔向自由的渴望,歌颂了强 者和英雄主义。
在《荒野的呼唤》中,布克是一个胜利者,在广漠的雪原中自由地奔驰。而我们又何尝不能呢?有奋斗,有坚持,才能生存,才能换得永恒的自由。也许这正是杰克·伦敦所预示的答案--生存法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