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发展轨迹

古体诗发展轨迹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因此也没有用文字写的诗,而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但往往这些歌谣只是靠口耳相传,没文字纪录,所以有些歌谣就因此而失传了。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昔氏春秋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记述了先民歌舞的情形。「操牛尾」是歌舞时手里拿著牛尾,「投足」是踏脚,一种舞蹈动作。可惜这「八阕」歌词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已经不知其详了。
有了文字以后,流传於口头的歌谣便被记录下来,而成为诗。
这里我们把诗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 《诗经》
(二) 《楚辞》
(三) 两汉诗
(四) 魏晋南北诗
(五) 唐诗
(六) 宋诗
(七) 宋代之后......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它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前称「诗」或「诗三百」。在汉代之后,才称为《诗经》。《诗经》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古人根据音乐性质把《诗经》的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
《风》是带有各种地方色彩的民歌。一共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十五个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的民歌。其时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诗,大部分是东周的诗。
《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的乐歌,是士大夫的作品。「雅」有正的思意,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冶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朝会之乐,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飨之乐,现存七十四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诗,是「以成功告於神明」的祭歌。「颂」字就是「容」字,也就是「舞容」(舞态、舞形)的意思。《颂》一共分三部份:就时代说,最古的是《周颂》,凡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鲁颂》四篇,是鲁国国君表扬周公用的,产生於公元前七世纪;《商颂》五篇,是殷商后代宋国君主的歌,产生於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
《诗经》的六义和四始:
《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古人所谓《诗》之六义,有两类不同的组别:风、雅、颂指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则指诗之作法。而《周礼‧春官‧大师》则称之为「六诗」,次序相同。
《国风》头一篇是《关睢》,《小雅》头一篇是《鹿鸣》,《大雅》头一篇是《文王》,《颂》头一篇是《清庙》,这四篇合称为『四始』。
在体制方面,《诗经》主要是四言体,篇幅短小,分章,各章之间复踏。

(二)《楚辞》
《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才又出现了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这就是《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就是楚国诗人屈原。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的美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色彩,瑰奇浪漫,惊心动魄。《楚辞》的美代表了战国时代一种新的审观念。战国是一个哲人的时代,怀疑、探索、思考,是那时的风尚,平庸、流俗、人云亦云,是为人所鄙弃。那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鼓励人在的领域里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品。
《楚辞》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在於:运用感叹词「兮」字和「其」、「以」、「与」、「於」、「而」等虚词相互配合,以调整句子的节奏,寓整齐於变化之中。

(三) 两汉诗
(1)《汉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职责是制乐演唱以及采集民歌,在加以整理后,於朝廷典体和宴会时演唱。后来乐府所采集、整理和演唱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简称「乐府」。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上向古谣辞,下至唐五代的新乐府辞,合共一百卷,是搜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书之一。其中汉乐府大约四十多篇,主要见於「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感於哀乐,缘事而发。」就是汉乐府内容的特点。「缘事而发」是指有感於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发为吟咏,是为情造文,而不是文造情。「事」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里可以把这事情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十九首》
文人学习写作五言诗也是从汉代开始的。公认的说法,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叙述了汉文帝时孝女缇萦请求没身为婢以赎免父亲刑罚的故事。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的五言诗共十九首,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艺术水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抒写游子的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表现当时中下层士子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平。
【古诗十九首内容欣赏】

(四) 魏晋南北诗
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兴盛的时期。在汉魏之际代表著建安诗歌的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后来经过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谢灵运、庾信等人的努力,五言诗的创作更加兴盛。
在这个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就是东晋的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他的诗的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其诗歌内容包括∶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歌咏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反映农村的凋弊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而咏怀诗的内容则是说陶渊明自己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德,也曲折地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龌龊。(右图为魏武帝曹操像)
魏晋南北朝又是七言诗确立的时期。而七言诗之形成主要来自《楚辞》和民间歌谣的影响。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成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五)唐诗

「甚矣,诗之盛於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甚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胡诚麟的〈诗薮〉外编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第一六三页

唐诗之不可及处在气象之恢宏、神韵之超逸、意境之深远、格调之高雅。唐人首先培育起诗情,才写诗。或者说只写那些适直於用诗来表达的东西,而力求显示美的性情,追求美的意境。唐诗的美是一种空灵的美,如镜花水月中,宛在目前,却又不可凑泊。
在体裁上,唐诗的发展已经十分齐备了,各种形式的体裁及风格也都被唐代的诗人尝试过了(从以上胡诚麟的话可见之)。
从此可见,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的黄金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 (公元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高祖武得元年(618) -- 玄宗先天元年(712)
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在此段时期初,诗歌风格上主要沿袭魏晋时期梁、陈宫体诗的形式。而在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等人出现之时,就只是改变了诗风。他们以刚健有力的新诗风,写下他们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但在诗的形式上则到武则天统治的时期才有改变。
当时的陈子昂出来高倡「复古」,为诗歌进行一次革新。他标举汉魏诗歌的雄健诗风杏现实内容,抵制和反对齐梁以来的浮靡习气。其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和「感遇」三十八首。

2.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2) -- 代宗永泰元年(675)
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当时杰出的诗人。
政治诗、边塞诗、山水诗是盛唐诗歌的三种主要题材。从诗的风格流派来说,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为边塞诗人,而另一派是田园诗人。
前者是以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而知名的,多采用七石古诗七言绝句的形式。而田园诗人,故名思意,是以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为主的,并较常用五言诗的形式。两者的作品各有特色,同时皆能反映出当时上至社会情况、民族意识,下至诗人积极用世的怀抱、消闲渡日的情绪。这些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宏伟气魄、进取精神、开阔的胸怀、健康的情趣,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构成巨大的魅力吸引了后代无数读者,并成为不可企及的诗歌艺术之极致。

3.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 文宗太和九年(835)
中唐的诗歌数量最多,诗歌流派也最多。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在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李绅、张藉、王建等一批作家出现,诗坛重又出现繁荣的局面。
当时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便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写下不少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的诗歌。白居易著名的长诗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诗人,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现实的黑暗,追求奇特险怪的风格。只活了二十七岁的李贺以虚幻的意象,奇掘冷艳的风格,别树一帜,也为晚唐诗词开辟了蹊径。

4.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 -- 昭宣宗天右四年(907)
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主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虽然晚唐的诗不较盛唐及中唐时期般突出,但也不乏其特色。那时期的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与无奈的婉惜;对人生的体味与内心的反省;对功利目的的淡化与艺术的追求,使他们的诗充满了迟暮黄昏的情调,极幽艳晚香之韵。

(六) 宋诗

「(宋代)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 严羽
到了宋代,诗人面对著诗坛盛极难继的挑战。然而宋人便借鉴其他体裁,用散文的方法写诗,追求诗的散文化,以文为诗。

(1)北宋
北宋前期流行的西昆体,在经过梅尧臣、欧阳修等人的努力之下,终於消除了。梅尧臣反对西昆体的华丽与晦涩,主张平淡,但缺乏诗味。欧阳修「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疏畅。」可惜他的诗意象不够丰满、文采也有些欠缺。后来的王安石,他喜欢在诗中搬弄典故,显示学问,发表议论,而且讲究文字修饰。
北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苏轼。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并善於在诗中使用比喻。他现存的作品共有四千多首。
北宋后期,黄庭坚提出一些诗歌创作的主张,得到陈师道等人的响应,开创了江西诗派。此派的主张可分为两条∶一是「无一字无来处」(见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调多读书,从学问中求得诗之高妙。二是「点铁成金」(同上)和「夺胎换骨」。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把古人的陈言加以点化,使得它变成新鲜的词语,是较重於语言方面而论的。所谓「夺胎」和「换骨」都是剽取前人的诗意,而换一个角度和方法去表现它。从这派的立场来看,作诗无非是把古人的诗加以翻新而已。而作者自己的性情、自己的兴趣,是无关乎紧要的。诗作好不好,就在乎把诗翻新时的巧妙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宋
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作诗近万首。他从学习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从戎后脱离了江西诗派的影响,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陆游学了继承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师的传统,然后从自己的生活中找诗的灵感,自铸伟词,创下了他所独有的格,可谓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与陆游一样,初学江西诗派,然后自创一体的是杨万里。杨万里与陆游齐名,严羽的《沧浪诗话》称他为「杨诚斋体」,可见他在当时影响之大。其代表作有《闲居初夏午睡起》。

(七) 宋代之后......
虽然元代有「元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木亨"、揭傒斯)、刘因、王冕等人,但他们没有突出的成就。
明清两代诗坛的争论集中在宗唐和宗宋这个主要问题上。
明代声势最大的诗派是前后七子,他们都主唐音。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他们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嘉靖间的后七子,和前七子一样宗唐抑宋,只是更加细密,但对宋诗稍有宽容,中坚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可惜的是,前后七子所写的诗水准不及宋诗。於是,又有公安三袁(宗道字伯修、宏道字中郎、中道字小修)力排七子。
清初至清中叶,诗歌创作成绩婓然,诗人亦有宗唐与宗二派之别。主流是宗唐一派,主力有顾炎武、朱彝尊、王士祯、王夫之、毛奇龄(著有《要河诗话》)等。宗宋则有黄宗义、吕留良、吴之振(吕、吴合辑《宋诗钞》)等。
到乾嘉之世,唐宋诗之争,各面的见解抒发已尽,遂另标宗旨,树立旗帜。当时沉、袁、翁三家对诗主张各树一帜。沉德"替"(缺字。原字为水部加上"替"字)标举格调,力主唐音;袁枚拈出性灵,主张作诗要抒发个人的新鲜的感受,而不要受古人的约束;翁方纲则注重肌理,欲以学问经术填补神韵说之空虚。到了最后,都是宋诗占了上风。
同治、光绪年间盛行的同光体,以陈三立、陈衍、沉曾植为代表,模仿江西诗派,影响所及,为诗者竟尚宋诗。诗这种体裁几乎什麼都可写,不管有没有诗情、诗意,只是把诗当成了一种炫耀学问的工具。这样,诗也就逐渐地走向了非诗,而诗的存在价值就被否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2
快手搜索汐旋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