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为什么意思

‘朋克’为什么意思

朋克是什么?(注:此处朋克绝非泛指。)

朋克是一种音乐形式,一种文化,不如就把它看成一场对目前生存状态的革命。摇滚乐经历了存在与虚无的盛世,依靠柏拉图式的理想和药物生存的年代,人们生活得太压抑,太木纳。随着一大批顶尖乐队曲高和寡的音乐的路线,年轻的一代发现没有适合自己的音乐,同时愤怒,空虚又在一天天的增长。七十年代,朋克这样一种音乐燃遍了英伦三岛和美利坚大地。几乎每处都可以听到愤世嫉俗的呐喊。直至七十年代末,朋克的热潮过去了。八十年代,重金属替代了朋克,成了这一时期音乐的主宰。而朋克依然在地下积蓄力量,等待一次彻底的爆发。九十年代,Grunge火山终在美利坚爆发,几支乐队一夜之间成了万众瞩目的偶像。可惜好景不长,Kint Cobain寓所里的一声枪响,结束了一代Grunge伟人的生命,也结束了一个Grunge时代的辉煌。此时,大洋彼岸的英伦亦兴起了“朋克复兴”运动,一批新生代的乐队共同分割着日渐衰败的朋克市场。

朋克的革命性在于其绝对不会向周围的任何事物妥协,尽管在大多数时候,对立面总是显得那么强大。

朋克在音乐上的不妥协性表现为与商业的势不两立。自从商业界入艺以后,庸俗、流行毒瘤,充斥了艺术界。力图用艺术为自己贴金,将艺术贴上标签放在货柜。商业的界入从来没有为朋克的发展提供一丝一毫的帮助,反而扼杀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乐人。美国Grunge火山喷发之时,Kint Cobain依靠一张《Never MIND》登上巅峰。其实那张销量最大的专辑并非十分出色,面对歌迷对人不对音乐的疯狂,他也曾失去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终于推出了名垂朋克的《In Utero》,而这张专辑的命运是叫好不叫座。面对热爱的音乐,被糟蹋的现也不会像朋克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地下乐队。被市场抛弃了朋克依旧在愤怒的燃烧。这时候商业与朋克实,Cobain选择离开这个咒骂了多次的世界。一个朋克天才在商业的逼迫下夭折了。商业对朋克这朵带刺的玫瑰已无所适从,另外朋克在市场中渐渐已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最终的结果是商业悄悄远离了朋克。任何音乐之间几乎断绝了任何的来往。独立音乐的出现预视着一条崭新的朋克道路的出现。Do it yourself,成为许多朋克乐队的出专辑模式。在地下有我们的希望,在地下有一个真实的世界,朋克在地下跨入新一个千年。

朋克从产生的那天就没有向现实妥协过,正是由于社会的压迫才使得克乐人大多出身在社会的底层,自幼对底层的黑暗、贫穷、暴力有很深的感受,并在他们的心灵留下了不可抚平的创伤。他们企图用音乐摧毁整个让其失望的现实,颠覆许多业已存在的习惯、纪律、规则,打破旧传统的禁锢,去寻找真正属于自由的天性,去寻一批人成了朋克的创造者。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正,丑恶已经生了锈,发了霉的条条框框,常常使得我们不得不心甘情愿接受,在一次次的接受过程中,生命的光芒被世俗的阴云掩盖,良知的铠甲被伪善的污秽所锈蚀,仅存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压垮。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不计其数的机械重复以后,我们被迫离开这个世界。可是朋克却让我们要敢于与人斗,与天斗,与颠覆束缚人性的一切,抛开世俗,获得人性的自由。“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可能为此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名誉、时间、甚至是前途和生命,朋克对当代文明的嘲讽,对一切既定事物的否定和破坏,这不是朋克摧枯拉朽的惊人力量。权威对于朋克而言只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朋克从来不需要权威,不需要主流文化的肯定,更不需要由几个知名人物的赞扬而一步登天。朋找一个明洁的空间,让其能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死去。很高兴看到,有许多乐队正籍于此,而艰苦的奋斗着。一些乐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无法听到他们的作品,有朝一日他们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朋克期待以久的声音。

朋克的发展似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许多乐队的音乐可以说是脏、乱、差,模糊的声音,不可分辨的器乐,就像一锅不可下咽的猪食。也有几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从时装店购入几件另类的衣物,挂满乱七八糟的金属零件,满嘴吐着脏话,瞧谁谁不顺眼,忽然拿起了吉它,煞有介事的称“我们是朋克”。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人亦苟同了这样的区分标准,这样的“朋克复兴”给朋克带来的只能是灭亡。朋克需要反叛,但不是轻浮。如果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前卫,标榜自己的另类,朋克请这些人滚开。深入的剖析朋克,看到的是朋克灵魂最深处的本质,那是一颗干干净净淌血的良心。让朋克回归久违的真诚,回归良知吧!

只要世界有不公正、黑暗、丑恶存在,朋克就一天不会停止斗争。当把一切假、恶、丑的垃圾葬送后,朋克也会像一个寂寞高手那样远离世界。如果朋克灭亡了,前提是朋克先要把黑暗灭亡。朋克是愤怒的也是清醒的,它要摇醒人们的良知、沉睡的思想,诱导人们唾弃庸俗的商业文化,重新审视伦理,道德人性。也许这就是朋克的责任所在。

为了朋克,绝不妥协,为了朋克甘洒热血。朋克万岁!喜爱朋克的人们万岁!
朋克虽然只是一个音乐词汇,但它总是以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学的姿态呈现,呈现出一种义务反顾、直面现实、永不气馁的批判精神。而后者的概念注解就是我对朋克思想的理解和体会。朋克是不分疆域、界限、知识层面、范畴、方式方法的真正属于普罗大众的仅存的思想方式,唯一的文化手段。它是反精英文化,去伪存实,反意识形态的一种不妥协批判态度。

可是今天,中国的朋克仅仅倦缩在我眼前的这本封面充满花哨电脑设计的薄薄的《通俗歌曲》杂志里,并且它已经升华为时尚的《吉他之友》了!朋克就是青春期的噪动?朋克就是夸张的炫示?朋克就是凶猛的挑衅?朋克就是棒打一大片?朋克就只是中国乐坛一朵即将调谢的奇芭?朋克就不讲技术?朋克就是时髦?——谎言,全是谎言!这是有知识没文化的所谓乐坛精英、文化青红帮、媒介干将们合力泡制出来的最最恶毒和阴险的诬告,这就是它们的策略。普罗大众的唯一发音筒就这样瞬间的、合情合理的被它们剥夺了。

歌手们、乐迷们,请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身边的人,穷苦无助的人,频临绝境的人,沉默的大多数!在中国还有无数的默默无闻的底层人民此时此刻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和生活中的敌人进行着你死我亡的战斗,他(她)们正出卖着自己的血与内,正出卖着自己的灵魂以换来片刻的喘息。你看到了吗?在黑沉沉的夜晚总会闪烁着一丝微弱、血红的目光:你听到了吗?在黑暗深处传来的沉着的呼吸声,他(她)们是不会去酒吧、迪厅听歌跳舞的,但他(她)们是会愤怒、会呐喊、会复仇的!他(她)们包括一切有良知、有觉悟的普罗大众,有工人、农民、学生、市民、教师、士兵、警察、公务员、个体经营者、所有的下岗中年和无业青年们,所有的被侮辱过被蹂躏的妇女们,所有等待着规训与惩罚呐喊

到来的绝望无助的走鬼百姓们。他(她)们遍布城乡僻壤、大街小巷、墙内墙外,任何脏乱差的角落都可以成为一座座的街头堡垒。白天,他(她)们为了解决一日三餐默默无闻为这个社会卖命;夜晚来临了,他(她)布满血丝的双眼满怀仇恨,他们被侮辱过的脸上深深的刻着“复仇”二字。他(她)们的亲厉亲为捍卫着中国大众朋克的旗帜,这杆大旗永远屹立不到,这杆大旗永远飘扬在这腐烂的、绝望的城市上空,这杆大旗永远傲视一切抽象的、具象的敌人和帮凶。他(她)们是不可以被棒球帽、滑板裤、波鞋、金属手链、拉丁胡子、紧身T恤、金黄头发所替代的,它们永远只是一双能够跋山涉水的步鞋。中国的朋克文化面临着重所未有的困难和误解。一次又一次的时尚浪潮,一次又一次的集体作秀,一次又一次的被媒介走狗们玩于股掌之中,正由于这些强势劲敌,中国的大众朋克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狂忌和妄断。“中国朋克完了,中国朋克没戏了”对,没错,相对于那些唱猴戏、玩杂耍的乐坛中人来说,朋克只是它们炫示自己无知青春的一件外套,只是倍伴它们骚首弄姿跳艳舞的一盒伴奏带。它们懂得什么朋克,它们只知道利用人民,狂亡自我,它们与人民为敌,与普罗大众为敌。也正是这种腻歪的声音提醒我们,中国的朋克文化不仅是昙花一现,它起码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呈现不出任何成功的迹象的,它总是沉浸在漫漫黑夜之中,不发出一丝光亮,也正因如此,真正的朋克才会忍受极其残酷的锻炼,才会练就永不磨灭的斗志和无比坚韧的战斗力。同时也使得我们撕开一部人的狰狞面具,是的,总是有了更狡猾、更强悍的对手,才会更加激发我们的战斗积极性。

光是说是没有任何实质用处的,朋克是经常性的斗争,从街边满墙壁的时尚浪潮可以看到,文艺精英已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了极其武断的宣传,这更使革命的大众朋克不容少许的等待。大众朋克文化应该即刻开始实际工作。这个巨大的艰苦的运动应当即从这里开始,一切问题都要从这里渐渐走近它的解决。所以在此我号召所有的觉悟青年、有良知的人以大众朋克文化的工作态度来履行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要实实在在的搞、持续永久的干,别对他人抱任何一丝的期望,因为社会给你带来更彻底的绝望,要相信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你手中的钢笔就是你的吉他,你手中的扫把就是你的贝司,你的烂水桶就是鼓,你的裤腰带就是你的麦克风,你的思想就是你的风格。朋克是不分模式领域的,手段是多样,目的是一致,我手中的吉他就是我的木刻刀,我每天用刀谱写我的朋克思想,我要与所有自称朋克的家伙一较高低,和所有的伪艺术家,圈内的捕风捉影者,媒介干将们、挂羊头卖狗肉的文艺奴才决一死战,战场就在街头,就在社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我们看谁被谁干掉,看谁做走狗,看谁坚持活下去,看谁才是最后的朋克。

鉴于目前形势,我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我要做一个外形最最普通的朋克份子,衣着朴素整洁大方,以宽松为准。每天准时作息,按时读书看报,了解一切资讯情况,然后埋头苦干。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过夜生活,不拉帮结派,不喝酒,不抽烟,不嫖不赌不经商,不风花雪月,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人谦虚友善,对敌时刻警惕,并做好随时痛歼敌人的准备。对一切人民群众积极团结和争取,严厉打击中间份子,严防背后给你一枪的同道们。

我不搞音乐,我用我自己的方式。我有正式职业,但对我的思想没有任何干扰和影响,我反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善待单位的同事,更捍卫自己的思想,我相信练就强大的控制力则会凝聚更强大的战斗力。打破所谓手段方式方法的局限和束缚吧,只要朋克之心永存,就应该就地而起,揭竿奋战。那怕最后失败了,那怕别人说你落后了,那怕只剩下几杆老枪了,那怕时代变迁了,我们仍然,一如既往,毫不犹豫的,战斗下去。
〓〓〓〓朋克〓〓〓〓〓〓〓
真正的朋克音乐就是那种尚未经过唱片工业策划、包装过,由来自劳工阶层的青少年所表达的对社会不满、对现实的抗议并通过破坏、否定和毁灭一切价值观念的手段创造的一种反叛性极强的摇滚乐。"朋克"一词本身就很让人讨厌,朋克往往指那些无目的生活的人、污物、废物、垃圾、陈腐和一切平庸无价值的东西--乃至娼妓。朋克摇滚自然也不会讨人喜欢。从音乐上看,朋克摇滚混乱、无序、粗野、原始。它是冲着否定 摇滚乐来的。一切摇滚的东西它都要否定、反叛在朋克摇滚乐手眼中,唱片工业就是一个 大骗局。

70年代商业化音乐的泛滥(最明显的例子是迪斯科音乐兴起)使青少年对流行音乐产生厌 烦情绪。他们想听的音乐听不到,不想听的音乐随处可闻;另一方面,失业和经济危机是英国70年代中后期 最头疼的问题,这使大批青少年对统治阶层产生了怀疑,对摇滚乐的不满。对资本主义怀疑,使他们有可能用一种方式把不满发泄出来。

60年代的摇滚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商业、反资本主义、激进或纯粹为娱乐业服务都是很自然的,它反对旧的传统、旧的价值观念,并创造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但70年代的朋克运动却只有破坏没有建设。随着朋克摇滚成了唱片公司目录单上的一个品种之后,朋克摇滚也就成了唱片商投机的目标了。其实摇滚乐就是这样,一种音乐在没有受到商业控制时是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一旦它变成商业润滑剂之后就沦为一处 毫无特色的商品了。即使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朋克摇滚也是如此,短短两三年,朋克的棱角就被磨掉,朋克摇滚仅仅是摇滚乐中的一种调料了,朋克摇滚由最初的反商业、反流行的形象蜕变成一种时髦流行乐。唱片商一方面利用朋克摇滚的激进、反叛和可憎的一面来吸引青少年听众、另一方面是通过商业手段"改造"朋克摇滚。"性手枪"和"冲撞"是当时两支最具代表性的朋克乐队,在商业操纵面前,他们各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性手枪"在朋克发展的最高峰期解散。"冲撞"一直延续到80年代后半期,但他们已不是朋克了。"朋克摇滚" 一词可能被一些摇滚乐手延续至今,但朋克精神已荡然无存。

作者: 鱼和水 2004-9-29 18:3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朋克〓〓〓〓〓〓〓
60年代末期Beatles乐队冲击美国后,美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车库乐(the Garage Music)的摇滚乐,可以认为是 朋克摇滚的雏型,这其中较著名的乐队有MC5、the Stooges、Shadows Of Knight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这些乐队大多桀骜不驯、盛气凌人,但却很少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以MC5为例,领队John Sinclair是当时美国“白豹党”的成员,著名的《白豹党人之立场》中曾断章取义地引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字。Sinclair曾断然宣告:“在地球之上,我们必须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乐园。在那儿人人都平等而快乐,我们不达到这个目标就绝不罢休。”然而,MC5的摇滚乐只是昙花一现。他们只有一张专辑进入排行榜。与他们在全世界鼓动革命的初衷相去甚远,不久,MC5就变成了具有早期朴素重金气质的乐队。

进入70年代后,纽约出现了一个名为CBGB的音乐俱乐部,许多早期的朋克乐队都是它的成员,如the Ramones、Talking Heads、Television、the Voidoids、Blondie、the Dictators等。这个俱乐部使朋克乐开始对外界产生影响。如果这些乐队当时一直仅仅停留在酒吧中演出的话,那么他们至今仍是伟大的;但如果真是这样,朋克对这个世界就无足轻重了。

Television是CBGB的第一支乐队,由4名成员组成:吉他手兼主唱TomVerlaine、吉他手RichardLloyd、鼓手BillyFicca及贝司手RichardHell。1974年,电子音乐大师BrianEno曾为Television制作过一盘demo带,但乐队很不满意,所以最终没有录成专辑。1975年,他们推出第一首单曲“小乔尼的珠宝”(Little Johnny Jewel),不 久后乐队就加入了CBGB。1977年,Television在Malcolm McLaren的帮助上来到英国演出。Television是第一支 朋克乐队,它对以后的the Sex Pistols、the Clash及那些在英国利物浦组成的乐队。如Echo and Bunnymen和 Teardrop Explodes等都有很大影响。

音乐界所承认与接受的第一张朋克专辑是1975年Patti Smith推出的《马》(Horses)。当Smith在《马》第一首歌中开口唱道:“有人害死耶稣,这不是我的错”时,摇滚乐的大门敝开了。朋克的前景果然开阔,在演唱会上的舞台上,Smith俨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预言女神。

尽管朋克从灵歌、雷吉和别的非洲音乐中汲取了精华,但它最先是生活在郊区的白人青年唱的歌,是最白人化的摇滚乐,朋克对历史的敏感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注定不会只停留在地下,而是会征服整个世界。

英国朋克的出现意味着朋克大震荡的年代终于来临。70年代的英国摇滚走上了哗众取宠的道路。the DoobieBrother的歌使英国年轻人感到厌倦。而曲高和寡的Pink Floyd和Queen更使他们想找回60年代的感觉。70年代后半期是英国的绝望年月。1977年,英国18岁男青年的失业率达28.6%,女青年达29.6%,通货膨胀率高达10%以上。罢工浪潮席卷全国,绝望的工人子弟和移民后代因处境最为艰难,与警察陷入了内战似的争斗对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朋克这头长角的怪兽终于在英国诞生,对着这个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咆哮。

提到英国朋克,就不能不谈到有“英国朋克之父”之称的Malcolm McLaren。在1974年,伦敦的切西区成立了一家专卖50年代服装的名为“摇起来”的商店,店主就是Malcolm McLaren。同年,美国前朋克乐队the NewYork Dolls来到英国却未造成我大影响。McLaren却对他们一见钟情,并在自荐成为其经纪人后随同他们飞去了纽约。在the New York Dolls于1975年夭亡之后,McLaren回到伦敦,将商店更名为“性”,与著名前卫服装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携手,请她专门设计各式朋克服装的时候,一时生意火爆之极。于是他干脆出头挑选了几位“朋克”哥们,组成了后来天下驰名的the Sex Pistols乐队。他挑出的主唱是John Lydon。原因是这位年轻人最爱到店里溜达,常常发出像弱智儿一样的尖叫,并喜欢惹事生非。The Sex Pistols的另3名成员分别是Glen Matlock、Paul Cook和Steve Jones。
975年11月6日,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学校外,聚集了一群装扮奇特的年轻人,他们穿着早已过时的破烂不堪的衣服;两边头发剃光,中间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像鸡冠一样竖起;脸上涂满各种油彩;脖子上挂着粗铁链。原来,the Sex Pistols乐队正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唱会,这些“朋克”装扮的青年是专程赶来观看的。但连艺校的教师们也感到惊奇的是the Sex Pistols根本不像是在唱歌,倒像是野兽在咆哮,因为满口坏牙而被称为“坏牙Johnny”的Lydon在台上傲慢而狂妄地咒骂一气并乱吐唾沫,还胡乱拿起东西在脸上刮来刮去,甚至冲着观众大叫“我恨你”,艺校的一位交际秘书忍无可忍,在他们唱到第5首歌时拉下了电闸。

1976年9月21日,the Sex Pistols与the Clash等乐队一同在伦敦牛津街的“100俱乐部”举行第一个朋克音乐节。一时间,数百朋克青年在演唱会之前便堵塞了那条有名的商业街,他们色彩纷呈,争奇斗艳的化装、发型和全身披挂的破布、内衣、链条、刀片、狗项圈之类饰物让路人目瞪口呆,而他们正是利用这种难得的露脸机会达到了激怒社会的效果,这次音乐节过后,the Sex Pistols也被报界称为“有史以来最粗鄙和毫无音乐性可言”的乐队。

1976年,The Sex Pistols发行了第1张单曲“英国无政府主义”(Anarchy In The U.K.)。1977年5月27日,乐队推出第1张,也是唯一的一张录音室专辑《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专辑名来源于McLaren在纽约街头看见的一件亮黄色T恤上的一行字。)同年又推出单曲“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专辑的封套上,英国女王的双眼和嘴分别被“God Save The Queen”和“Sex Pistols”字条封住。Lydon在歌中肆无忌惮地诅骂:“神佑女王/你们也没有未来。”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英国举国上下庆祝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25周年之时,the Sex Pistols的这张专辑竟然也同时在BBC电台上升到了冠军,与喜庆的气氛大唱对台戏。这后乐队便被赶出了英国,但这支在英国红极一时的乐队没有受到美国人的欢迎,心灰意冷的Lydon及时地解散了the Sex Pistols,为这支朋克乐队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另外一支在英国朋克乐坛占有重要地位的乐队是the Clash乐队,该乐队的风格直接受到Patti Smith、the NewYork Dolls、the Stooges、MC5和the Ramones的影响。乐队组建于1976年,由Mick Jones任吉他手,Joe Strummer任主唱,Paul Simonon任贝司手。Topper Headon任鼓手。刚组队时,他们每周都在英国著名音乐周报《Melody Maker》上登一则广告,希望有更多的朋克音乐迷与他们联系。乐队的经纪人是McLaren的密友Bernnie Rhodes。

起先,乐队与Guy Stevens一起做了一些小样带,但一直没有推出。1976年年中,他们与CBS唱片公司签订了10万英镑的合同,录制并推出第一张专辑《Clash》。此时,牙买加的雷吉乐进入英国歌坛。Led Zeppelin、Eric Clapton、Steve Wonder、the Eagles、Police等歌手与乐队纷起仿效,the Clash也不例外。后来,the Clash成为第一支到牙买加演出的朋克乐队。由于他们装扮奇特,当地人戏称他们为“火星人”。1978年,乐队推 出专辑《给他们足够的绳子》(Give' Em Enough Rope),由美国人监制,在美国出版,70年代末,他们又推出专辑《伦敦在召唤》(London Calling),并获得了成功。

但到了1980年,新浪潮音乐忽然席卷了从欧洲到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大城市。为保住自己并获取商业上的成功,Blondie、Talking Heads、the Pretenders、Patti Smith等乐队和the Clash等都纷纷登上电台,并售出大量唱片。然后,最奇怪的事发生了,这些乐队中的大部分在短时间内突然纷纷宣告解散。

70年代的朋克是一幕神话剧,虽然昙花一现,但却灿烂夺目,其实任何一种摇滚乐都是这样,在没有受到商业腐蚀之前,它是原汁原味的,一旦成为商业与唱片工业的投机目标,它就会因违背初衷而凋谢。
80年代初期的朋克乐是真正的地下音乐,朋克本身注定将经历这个阶段。

朋克在地下散发出死亡的气息,芸芸众生不会去多看它一眼,当然更不会出钱买它。娱乐业也完 全抛弃了原先的含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像Loverboy和Quarterflash这类乡花枕头般的乐队之 上。

80年代早期,西海岸朋克乐诞生之后,在南加州出现了一支名为Minutemen的朋克乐队。由吉他 手D.Boon、贝司手Mike Watt和鼓手George Hurley组成。他们与由Black Flag吉他手Greg Ginn 创办的独立唱片公司SST签约。与起源于的朋克的硬核(Hardcore)音乐相比,Minutemen的音乐更为地域化。SST旗下的乐队大多只有贝司、鼓和吉他,但各自演绎主式不同,其中Minutemen是比较注重旋律性的一支乐队。但在1985年的圣诞之夜,Minutemen因D.Boon死于车祸而突然解体。

当时在美国喜欢朋克乐的人并不多数中学里没有喜欢朋克的人,除南加州外,每所中学里最多只有3、4个朋克乐迷。家长与教师不时警告这些“行尸走肉”们,给他们进行整套的心理测试与心理治疗。这些孩子通常具备很高的智商,极富创造力,但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障碍,如多动症、诵读困难等。他们经常自己用药物治疗。他们彼此仇视就像他们仇视整个世界,他们不停地相互指责对方是伪装者、赶时髦的人。

其实,把亚文化群分开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如果只有通过吸毒过量致死来证明自己不会是个伪装者,那么只要活着的就是虚伪的。

1985年,一位英国记者Dave Rimmer出版了一本讨论朋克文化的书——《如果朋克从未诞生过:文化俱乐部和新的流行乐》。书中谈到一代“出道于朋克年代,汲取了它的精华,学习了它的方法,但抛弃了它的理想”的年轻人,其中就包括Boy George、Spandau Ballet、Wham!、DuranDuran和Adam Ant。

无论是追求名利还是自我毁灭,对大多数朋克乐手而言,“朋克”也就意味着“无秩序”,而后者曾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当时的报纸上。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无秩序”是the Dead Kennedys乐队。乐队的队名就代表了他们的立场,表示了他们是一支亵渎神明的极具危险性的乐队。the Dead Kennedys带动了一大批持共和主义博爱信仰的孩子。主音歌手Jello Biafra在“NaziPunks Fuck Off”一曲表达了他的迷惘感,直到今天,他还时不时引用这首歌中的句子。到了80年代中期,the DKs在洛杉矶和旧金山能一下子召集15000名歌迷,在别的大城市也能召集几千名。这样,有许多人理解了the DKs的音乐,但仍有一些人只想和着他们的音乐节奏跳舞。于是出现了在舞厅和溜冰场里放朋克音乐的怪现象。

继the DKs后,美国又出现了Dead Cops、DOA、the False Prophets、Nausea Missing Foundation等反战、反社团、反等级制的乐队,另外还有一些吸毒的乐队,如后改名为Fugazi的Minor Threat。著名的Black Flag乐队的吉他手Greg Ginn和主音歌手Henry Rollins堪称80年代朋克乐手的楷模,这支乐队后来成为Hardcore的核心,发展了朋克乐的演奏技巧。The Bad Brains乐队将雷吉揉进了朋克。Agnostic Front、Murphy's Law和Carnivore3支乐队群起反对“和平朋克”,推崇虚无主义,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另外,the Jam乐队的领队Paul Weller和the Replacement乐队的主唱Paul Westerberg也对朋克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朋克乐的一个共同点是对重金属音乐的仇视。事实上,如果在同一场演唱会上既有朋克乐队又有重金属乐队,他们便很难相安无事。朋克乐手们只喜欢死亡金属,如Motorhead乐队。

朋克也带起了一场杂志出版界的变革。由于普通的媒介一般不介绍,也很少上电台,朋克乐队手们必须直接在俱乐部中交流。倒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杂志上偶而会发现对朋克的激烈争论之词,其中包括《Maximum ROCK&Roll》和《Flipside》,当然这两本杂志在今天已经相当有名了。

到了80年代末期,朋克渐渐“销声匿迹”了,朋克精神也在青少年心目中渐渐淡忘。但是,这头摇滚怪兽并没有死亡,它在地下驰骋的这段日子反而使它的肌肉更加结实,羽毛更为丰满。总有一天,它要从地下的鬼火中跳出来,发出令世人震惊的咆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13
Punk(朋克):

朋克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一种源于六十年代车库摇滚和前朋克摇滚的简单摇滚乐。朋克乐队以theVelvetUnderground、theStooges、NewYorkDolls等乐队的简朴音乐为蓝图,试图通过简单的三和弦还摇滚乐质朴的本性。朋克音乐不太讲究音乐技巧,更加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这种初衷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英美两国都得到了积极效仿,最终形成了朋克运动。尽管朋克乐队大多惊人地相似,作品也过于单调,但许多著名的朋克乐队都有自己的显著个性特点,比如the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乐、theSexPistols的Face(面容)式的强力和弦、Buzzcocks(嗡嗡鸡的)流行感觉、theClash(冲撞)的雷鬼元素、Wire(电线)的艺术试验特色等。此后朋克逐渐过渡成后朋克、新浪潮、硬核等风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克运动整体陷入低潮。

HardcorePunk(硬核朋克):

硬核朋克诞生于八十年代初,它把朋克摇滚进一步引向极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的演唱、邋遢肮脏的录音效果(有时也包括专辑封套)。硬核最初出现在美国,主要以洛杉矶、纽约为中心,此后逐渐蔓延开来,先后涌现了BlackFlag、HuskerDu、Descendents、MeatPuppets、DeadKennydys、BadBrains等著名的硬核乐队。硬核朋克虽然对以后众多的摇滚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一直没有主流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ProtoPunk(前朋克):

前朋克发生在美国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一些乐队在简约主义的思绪下,开始尝试创作粗糙的摇滚乐。当时以theVelvetUnderground为代表的这种乐队,并非有意识地扮演“重建摇滚乐,还摇滚乐质朴本质,推翻被美化的摇滚乐”这一好斗的角色,很显然,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尽管他们的音乐并未全面带出日后朋克的影子,但至少他们已开始关注朋克文化的最深层精髓,只是不够反叛罢了,朋克最终发现并延伸了前朋克含糊的朴素精神,并把彻底的造反精神融入前朋克粗糙的音乐,创造出一种挑战社会、否定美化摇滚的时代强音,并被无数的青年接受,得以开创朋克王朝。

NewWave(新浪潮):

八十年代初,朋克急速膨胀后的泛滥逐渐使它开始落伍,新浪潮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新浪潮运动中体现出的音乐多样性,顺应了部分对朋克过敏的摇迷的需要,以流行音乐为根基Power-Pop(强力流行乐)、Synth-Pop(合成器流行乐)、Pop-Reggae(流行鬼乐)的走红为新浪潮运动推波助澜。新浪潮运动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应归功于八十年代诞生的MTV,在它的帮助下新浪潮运动在主流社会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且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态势。一九八二年前后新浪潮运动在重金属战车的隆隆车轮下开始消亡,但它为后来的CollegeRock(校园摇滚)和九十年代另类摇滚的主流化奠定了基础,成为摇滚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

PostPunk(后朋克):

七十年代末朋克运动开始后,一些乐队仅仅继承了朋克桀骜不逊的倔强精神而没有成为SexPistols的过剩复制品。这些乐队在音乐上体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和试验特色,完全摒弃了朋克粗糙的三和弦,他们的作品充满艺术性、高精尖的音乐素材和挑战性,但鉴于他们反主流摇滚、反传统、反文化的朋克精神,他们被叫做后朋克。JoyDivision和theCure为代表的后朋克乐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音乐元素的份量,使它更加复杂,音乐也开始变得忧郁冰冷,同时,后朋克乐队试图改变传统的摇滚歌曲的结构和创作主题,体现出彻底反叛精神,后朋克思潮逐渐成为日后另类摇滚的思想支柱,在不同的摇滚风格中继续得以延伸

Oi!(唉!):

Oi!其实只是硬核朋克的一个分支,一种完全建立在纯粹暴力色彩和噪音、毫无美感而言的地地下的极端风格。最初的这种风格的乐队丝毫没有任何激进的政治倾向性和社会责任感,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标榜白人至上主义的种族音乐,尽管并不是全部的乐队都带有种族主义倾向,但它还是被公认为一种非常危险的摇滚乐,一种只属于地下世界的白人音乐而遭到排挤,最终被摇滚乐所淘汰。

Synth-Pop(合成器流行乐):

Synth-Pop最初只是新浪潮运动一种主要的分支风格,当时很多受RoxyMusic、DavidBowie影响的乐队(主要是英国乐队)开始热衷于使用合成器演奏,当时的初衷只是对于电声乐器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收效甚微。最初的合成器流行乐非常的生涩,弥漫
着一种怪诞单薄的味道,这种情况最终被DuranDuran乐队所改变。DuranDuran巧妙的把合成器流行乐和舞曲嫁接起来,改良后的音乐更加通俗、流行,并很快成为时尚,为许多乐队效仿,DuranDuran也由此一举成名,成为合成器流行乐的第一个英雄。1984年,合成器流行乐时代彻底结束,但它的影响一直持续了下来,合成器开始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演奏方式,并被广泛运用到多种风格上。

PowerPop(强力流行乐):

强力流行乐的最初根源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theRaspberries、BigStar和Badfinger是这种风格的最初定义者。这种融合了theWho、Beatles和BeachBoys的强力流行音乐在七十年代末同朋克一起组成了新浪潮运动的主力军,并最终被归入后朋克风格。强力流行乐的作品一般为三分钟左右,注重旋律和音乐的爆发力,和朋克有些相似,只是更加注重技术和流行感觉,而且不热衷于反叛,更加商业化。七十年代末,部分朋克乐队转变为强力流行乐,八十年代强力流行乐开始更多融入各种摇滚风格,与此同时,纯粹的强力流行乐开始衰败。

NoWave(无浪潮):

无浪潮是后朋克运动的第一种主要风格,它仅仅出现在当时的纽约,音乐为无调性、刺耳的噪音试验音乐。这种风格的乐队更加注重艺术性而不是音乐本身。过于枯燥和缺乏商业潜质使这种风格从未真正流行,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以SonicYouth为代表的噪音摇滚的崛起才得以使这种风格再次走上摇滚舞台。

PunkRevival(朋克复兴):

九十年代初期,美国朋克迎来了第二个春天。GreenDay和theOffspring的PunkPop(朋克流行乐)开始使朋克进入主流摇滚,或许受到八十年代末硬核转变为速度金属的启发,朋克复兴乐队的音乐不仅保持了简洁的音乐线条和飞快的速度,而且音乐愈发沉重起来。另一方面,强力流行乐讨好的形象和更加圆滑的音效、讲究的编排使听众在感受朋克力量的同时同样可以感受到优美的音乐,这也正是朋克得以复兴的法宝。PunkPop被视为Post-Grunge(后垃圾乐,即温和商业化的Grunge)重要组成部分。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reetangyuan/Blog/cns!1pRUFDswtiP0l7HzNMigSu7Q!571.entry

另外还有

http://www.vojd.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replyID=98&id=98&skin=1

无论是追求名利还是自我毁灭,对大多数朋克乐手而言,"朋克"也就意味着"无秩序"

打翻在地,朋克全部的思想精髓都在这了,甚至包括打翻自己。朋克用简陋的音乐把他们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主观能动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论下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嬉皮士们带着"乌托邦"式温和美好的理想主义走到了尽头,而随后的新一代则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极端与其祈祷上帝,不如让上帝屈服。今天人们提到更多的是朋克摇滚的内在思想,于是他们说,"焦点访谈是朋克、尼采是朋克、鲁迅是朋克、频频死机的电脑是朋克......"扯远了,但是无论如何,朋克一直生活我们的世界里,就像我们的影子,永远如影随形。

摇滚乐是在自我利用的错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5-13
PUNK 枯树,叛逆的、肮脏并引以为荣的、阴暗的、压抑的、无希望的、挣扎的

如果说西方朋克乐是由马尔科姆·麦克劳伦(性手枪乐队经纪人)的外祖母一手教出来的,那么中国的朋克乐兴起完全可以归功于1994年美国西雅图“涅 ”(Nirvana)乐队的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吞枪自杀。

在这之前,无论是中国的摇滚乐手还是摇滚乐迷都还忙碌于寻找一张“Metallica”或是“枪炮玫瑰”(Guns N’Roses)的精选专辑而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九十年代最为红火的“垃圾”偶像科特·柯本送入自己嘴里的子弹不仅打爆了自己的后脑勺,更是触动了一批不知所措的北京青年。之后他们便成帮结伙,以潮水之势席卷而来,就此,朋克在中国登陆了,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迅速蔓延开来。

朋克时代到来

如果说1994—1995年朋克在中国才开始萌芽的话,那么,当1996年的某日“脑浊”乐队主唱肖容在自己的黄色皮夹克上略带作秀成分地写下“朋克照耀中国”时,每个摇滚中的青年都清晰地感觉到了一个时代的到来,那一年肖容16岁。

是的,朋克时代就这么来了。可是,朋克到底是什么?是音乐形式还是生活态度?是一根钢针还是一枝枯草?是荷尔蒙还是胰岛素?是乌托邦还是梦剧场?是目的还是手段?是破坏还是建设?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外伤还是内脏?

被视为中国朋克乐开端标志性人物的肖容说:“我个人对朋克的理解就是音乐上简单、直接、有力,有一点幽默的感觉。自己做的时候会比较自由、开放,也能得到发泄和解放。”脑浊的另一成员施旭东则说他平常并不会特别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业内人士认为,简单的三和弦、不讲究音乐技巧,更加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这些元素的综合,就是朋克。然而按照官方英汉词典的解释,它指的是小流氓、小地痞、小混混们。

不管这些被人称为“朋克”的玩音乐的人是否乐意接受“地痞、流氓、混混”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听朋克乐的人早已默许了将这两者之间划上等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恶毒、愤怒、暴躁、快速又吵闹的音乐。而那些废墟一样的艺术工厂,那些充满了成名欲望的不安分年轻人,那些言行不一、陋习缠身的艺术家们,夹带着新鲜的冲击力和邪恶的想象力,随时等待着艺术革命的爆发。他们等待了许久,久到已经没有耐心和时间再去关注什么技术。

成为时尚潮流

霎那间,朋克装成为新一轮的另类时尚图腾——穿涂鸦式T恤衫套短夹克,磨出窟窿、画满骷髅和美女的牛仔装或黑色紧身裤配上脚底带钢板的大头军鞋;男人们梳起鸡冠头,女人则把头发统统剃光,露出青色的头皮;鼻子上穿洞挂环;脖子里最好还要戴上个全是铆钉的皮颈链才算装配齐全。总之,似乎非得让人对他们侧目而视才满意。

那会儿如果你想看朋克演出,只需要在周六的晚上去交通不太方便的北京五道口寻找一个叫“嚎叫”的俱乐部,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群魔乱舞的火爆景象,头发染成各种颜色的朋克青年们身穿破烂的牛仔裤、赤裸着上身不停地蹦跳狂嚎,把汗泠泠的躯体当作碰碰车,漫无目标但极端猛烈地撞向身边任何一个人;他们把啤酒喷得四处飞溅,浇灌着本就是闷热狭小的演出场地……这番几乎成为模版的装束和行为使得人群自动分为两类,一类信朋克,一类信英汉词典。

将人群迅速划分成两类的另一个“功臣”是支撑着朋克的另一半天空的女子乐队“挂在盒子上”,她们骑在盒子上竖起中指,奇怪的要跟曼森叫板,那是众人所不能理解的事。一出道就因为在某国际性杂志上放出“I want f*** Marilyn Manson”(我想*玛丽莲·曼森)的狂言而受到世界性的关注。这是一群怎样的女孩呢?她们说着脏话,叼着烟卷,装扮出位,举止怪异,一脸的玩世不恭。跟她们相比,之前的那几个朋克男孩比如“新裤子”的彭磊简直就是太健康、太清新了。可就在你准备把她们当作坏女孩加以厌弃的时候,却分明从那张并不算精致的面上,看到一脸青春的无辜,而她们谈起自己音乐的时候那份虔诚,谈起男朋友的离去时会突然大声哭出来的那种伤痛,更让人不忍心马上就对她们背过脸去。无怪乎当年“嚎叫”唱片公司年轻的企宣小姐谈起她们的时候,脸上充满了复杂的表情:“反正,每次我看到她们,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赤裸展现

朋克音乐第一次赤裸裸的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接受大众的审视,则要提到那张收录了69、Ajerks、“脑浊”和“反光镜”四支“小朋”作品的朋克合辑《无聊军队》了。这套合辑中的四支乐队均是早已在北京地下音乐圈中成名已久的朋克乐队。69是一支“中国式朋克乐队”,他们的《有中国特色的摇滚乐》或许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崔健在他们的一首《革命》中吹了一段小号,这位摇滚乐民族化的先驱为后来者做了很好的示范。

另一只时代变革时衍生出的乐队便是现在驰骋于主流乐坛,并一度风光无限的“新裤子乐队”。在签约“摩登天空”后,1998年底推出了首张专辑《新裤子》。这张专辑被称为中国最佳的流行朋克之一,“裤子”们的音乐已不仅仅像原有固化的朋克感念一样只有肮脏、愤怒和反抗,在他们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了令人兴奋的激进的声音,他们在努力将朋克推向时尚文化,虽然“裤子”们深受“雷蒙斯”(Ramones)的影响,并且以Ramones的经典套子向传统朋克致敬(《你是我的雷蒙斯》)。随后出道的“花儿”乐队凭借年少青春的气势证明了“朋克”必须年轻,当时,他们中间最矮的比吉他也高不了多少。那时候的“花儿”,唱的是少年朋克的烦恼,成长中青涩的经历,幻想中带着些苦恼,苦恼中带着些甜蜜,甜蜜中还带着些不羁。可是,青春期总有个到头的时候,如今的“花儿”,有的已不再是朋克的烦恼,而是涉嫌抄袭的困惑。

在贫穷中单纯

朋克从一出生就给人留下了离经叛道的深刻印象,可其实朋克们比谁都单纯;最纯粹的朋克是有着知识分子的贵族化的气质的,是对一切的不信任和嘲讽,是对一切人们视为神圣的事物的讽刺和谩骂,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事情可能变的更好的方向被堵死了。朋克们反对商业,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鸡冠头的商业价值,时尚、新潮、自我、独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尽管朋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更何况任何一代人的音乐都是在颠覆既有的秩序(有人说猫王也是朋克),但是朋克真正的诞生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像其它任何音乐类型一样,很难明确指出朋克诞生的确切时间和地点。但是与其它音乐不同,朋克摇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对音乐大规模商品化的一种有意识的反抗。

在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唱片公司只对音乐所带来的利润感兴趣,公众也安于接

受这样的音乐。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却是朋克的诞生。当时,在大西洋的两岸,越来越多幻灭的青年人开始从社会的禁梏中寻找逃避的方式。朋克模式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纽约,70年代初。年轻而默默无闻的音乐人比如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另类波希米亚”式的音乐,其精神是“DIY”式的。他们的歌短小而颠狂,富有攻击性,时而在舞台表演上呈现与大众的对抗,传达他们对于“消费至上主义”的愤怒情绪,这一切促成了朋克摇滚的开端。有人认为朋克最根本的精神来源是对于顺民式教育的厌倦和愤怒,也有人说朋克来自于“对政治的厌倦”。两者都有道理。

马尔科姆·麦克劳伦(Malcolm McLaren)是朋克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人物,人们对他的生意经爱恨交织。在纽约经营一个乐队短暂的失败之后,他来到伦敦,和一个好友伯尼·罗兹(Bernie Rhodes)一起调教出一支乐队,后来证明这是他们人生最辉煌的成功——那就是性手枪。麦克拉伦和性手枪以无政府主义者的形象出现,立刻声名鹊起。他们那带刺的发型,撕破的衣衫以及把别针当珠宝来佩戴的造型,使他们成为脱口秀节目的常客。他们公开辱骂其他歌手和乐队。他们大谈英国阶级状况和工人阶级的驯服。他们以演出时和歌迷斗殴而出名。他们最臭名昭著的一点就是他们根本不怎么会玩乐器。

他们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你不一定要会玩乐器才能做音乐,你只要有话想说就行了。

另外一些乐队比如冲击乐队(The Clash)等追随了这一股潮流,并影响了现在依然流行的一些乐队如绿日(Green Day)、Blink 182。朋克诞生25年之后,又有一些美国乐队开始使用最原始的朋克元素,他们之中就有The Strokes 和Yeah Yeah Yeahs。至于最先的那些朋克们,如今都已步入中年,随着时间潮水的冲刷而被人所淡忘。当年疯狂咆哮着的强尼·罗顿,现在也已经成为搞笑的卡通形象了。

尽管朋克运动引起了一系列骚乱,但是它依然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些影响。朋克打破了表达方式上的禁忌。它在商业化的音乐产业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它为停滞不前的音乐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最重要的是,朋克告诉人们,谁都可以做音乐,不需要依赖于商业媒体和资金支持。在大众消费体系牢不可破的时代背景下,朋克运动向全世界做出了个人主义的宣言。
第3个回答  2006-05-13
朋克是一种音乐范畴,它诞生于英国,最早出名的是70年代大放光彩的,被誉为“英国朋克革命急先锋”的“性枪手”乐队。紧随其后的还有:碰撞、诅咒、洛克西、亵渎神灵等等。他们的音乐风格可能不大一样,但音乐的特点却同出一辙,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传统、反叛制度、反叛日渐枯燥毫无激情和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一种强烈的革命意识,事实上,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欧洲大陆掀起一场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类通向未来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 朋克音乐家们的创作往往直指人类的苟且,以挑战一切既成的规则。他们用简单的和弦,表达简单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语言,诉说人性的美丑。他们歌颂大麻,也歌颂上帝;他们崇尚乱交,也呼喊着要社会关注那些单亲的孩子;他们诅咒战争,却在生活中滥用暴力;他们生活靡乱,但对未来充满向往,他们在颠覆旧有的糜费文化同时也创造新的糜费。总之,同文学上的“垮掉的一代”、美术上的“ 达达主义”一样,他们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性和多种可选择性,是人类多重矛盾集于一身的直接反映。

继而,朋克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他们开始在表演以外的各个层面表现他们彻底革命的决心:穿上磨出窟窿、画满骷髅和美女的牛仔装;男人们梳起酷毙了的鸡冠头,女人则把头发统统剃光,露出青色的头皮;鼻子上穿洞挂环;身上涂满靛蓝的荧光粉,似乎非得让你对他们侧目而视才满意,其实他们什么也不为,只是要以此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表现他们的叛逆,表现他们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不满罢了。如果你以为他们是为了表现自己是朋克而如此装扮,那就错了,用朋克的话来说:“我朋克所以我朋克,如果是为了让人认识到我是朋克,而把自己装扮得像朋克的话,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克。”如今这个社会似乎什么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罚款的;假冒瞎子要饭的,当然也有假冒朋克的。这些假的朋克们不断的自我标榜为朋克、自诩为斗士,“我只会三个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个和弦苦练未遂才这么说的,其实,他们骨子里不过是比俗人更加虚伪的俗人。 有假装朋克的俗人就有假装俗人的朋克,前者为满足欲望和虚荣而后者却为了满足内心和精神需要。
第4个回答  2006-05-13
朋克是一种音乐范畴,它诞生于英国,最早出名的是70年代大放光彩的,被誉为“英国朋克革命急先锋”的“性枪手”乐队。紧随其后的还有:碰撞、诅咒、洛克西、亵渎神灵等等。他们的音乐风格可能不大一样,但音乐的特点却同出一辙,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传统、反叛制度、反叛日渐枯燥毫无激情和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一种强烈的革命意识,事实上,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欧洲大陆掀起一场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类通向未来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 朋克音乐家们的创作往往直指人类的苟且,以挑战一切既成的规则。他们用简单的和弦,表达简单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语言,诉说人性的美丑。他们歌颂大麻,也歌颂上帝;他们崇尚乱交,也呼喊着要社会关注那些单亲的孩子;他们诅咒战争,却在生活中滥用暴力;他们生活靡乱,但对未来充满向往,他们在颠覆旧有的糜费文化同时也创造新的糜费。总之,同文学上的“垮掉的一代”、美术上的“ 达达主义”一样,他们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性和多种可选择性,是人类多重矛盾集于一身的直接反映。

继而,朋克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他们开始在表演以外的各个层面表现他们彻底革命的决心:穿上磨出窟窿、画满骷髅和美女的牛仔装;男人们梳起酷毙了的鸡冠头,女人则把头发统统剃光,露出青色的头皮;鼻子上穿洞挂环;身上涂满靛蓝的荧光粉,似乎非得让你对他们侧目而视才满意,其实他们什么也不为,只是要以此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表现他们的叛逆,表现他们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不满罢了。如果你以为他们是为了表现自己是朋克而如此装扮,那就错了,用朋克的话来说:“我朋克所以我朋克,如果是为了让人认识到我是朋克,而把自己装扮得像朋克的话,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克。”如今这个社会似乎什么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罚款的;假冒瞎子要饭的,当然也有假冒朋克的。这些假的朋克们不断的自我标榜为朋克、自诩为斗士,“我只会三个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个和弦苦练未遂才这么说的,其实,他们骨子里不过是比俗人更加虚伪的俗人。 有假装朋克的俗人就有假装俗人的朋克,前者为满足欲望和虚荣而后者却为了满足内心和精神需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