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鼎不倦学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1. 文言文 曹鼎不倦学的翻译

原文

曹鼐①中会试乙榜②,不受教职③,愿得繁剧④一职自效。改泰和典史。公暇⑦,辄进学不倦,复修举之业。其尹诮⑤之曰:“可作状元。”曹曰:“不如是⑥不休。”吴先曰: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读书者当观此。

编辑本段注释

①曹鼐(nài):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②中会试乙榜:会试时列为乙等。 中,当……时。 ③教职:会试得中乙榜,可任教职,掌管教育、文书、修史等事。 ④繁剧:旧时地方州县,以地域、人口、政务有繁、雄、剧等次第,繁剧均为较重要的地方。这儿“繁剧一职”指到地方上去做官。 ⑤诮:嘲笑 ⑥是:这 ⑦公暇:公务间的闲暇。指休假

编辑本段翻译

曹鼐在会试时得中乙榜,他提出不要担任教职,愿到地方州县供职。于是被改任为泰和典史。他在公务之余,仍努力学习不止,还继续修习考试的功课。泰和县尹嘲笑他说:“你这样可以做状元了。”他说:“我就是要做状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后来他果然考得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累升吏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吴生按:成语所说有志气的人必能事业有成,这就是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人应当有志气,学习应当坚持不懈。

2. 曹鼎不倦学

【注释】①中会试乙榜:会试时列为乙等。

②教职:会试得中乙榜,可任教职,掌管教育、文书、修史等事。③繁剧:旧时地方州县,以地域、人口、政务有繁、雄、剧等次第,繁剧均为较重要的地方。

这儿“繁剧一职”指到地方上去做官。【译文】曹鼐在会试时得中乙榜,他提出不要担任教职,愿到地方州县供职。

于是被改任为泰和典史。他在公务之余,仍努力学习不止,还继续修习考试的功课。

泰和县尹嘲笑他说:“你这样可以做状元了。”他说:“我就是要做状元,不达目的不休止。”

(后来他果然考得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累升吏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吴生按:成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了。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3. 挚虞,字仲洽,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翻译:挚虞,宇仲洽,挚虞年少时侍奉皇甫谧,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学习而不知疲倦。

原文:挚虞,字仲洽,京兆长安人也。父模,魏太仆卿。

虞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郡檄主簿。

虞尝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祐者义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顺,所以延福,违此而行,所以速祸。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引之以正,反之以义,推神明之应于视听之,崇否泰之运于智力之外,以明天命之不可违,故作《思游赋》。

举贤良,与夏侯湛等十七人策为下第,拜中郎。因诏诸贤良方正直言,虞对曰:“臣闻古之圣明,原始以要终,体本以正末。

故忧法度之不当,而不忧人物之失所;忧人物之失所,而不忧灾害之流行。诚以法得于此,则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

时太庙初建,诏普增位一等。后以主者承诏失旨,改除之。

虞上表曰:“臣闻昔之圣明,不爱千乘之国而惜桐叶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达于万国之诚也。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驿书班下,被于远近,莫不鸟腾鱼跃,喜蒙德泽。今一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审,收既往之之诏,夺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窃以为不可。”

诏从之。元皇后崩,杜预奏“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虞含预书曰:“丧服者,以服表丧。

今帝著一日万机,太子监抚之重,以宜夺礼,葬讫除服,变制通理,垂典将来,何必附之于古,使老儒致争哉!”从之。 后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

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逐流离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后得还洛,历光禄勋、太常卿。

时怀帝亲郊外。自元康以来,不亲郊祀,礼仪弛废。

虞考正旧典,法物粲然。及洛京荒乱,盗窃纵横,人饥相食。

虞素清贫,遂以馁卒。(节选自《晋书·挚虞传》) 译文: 挚虞,宇仲洽,京兆长安人。

父亲挚模,是魏国的太仆卿。挚虞年少时侍奉皇甫谧,才学广博,著述不倦。

郡中选他做主簿。挚虞曾经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所保佑的是道义,人所帮助的是诚信。讲诚并旦信顺天命,会使人福寿延长违背这些,就会招致灾礽。

所以凭借自身,假托人事,用正道引导他们,使他们返回到礼义之途,在枧听之外推举神明的应验,在智力之外崇尚否泰的命运,借以说明天命不可违。所以作《思游赋》。

推荐为贤良;和夏侯湛等十七人策选为下等,拜为中郎。于是(皇帝)下诏让各位贤良进献直言,挚虞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主,考究原始以求善终,体察根本以正其末。

所以忧虑法度不当,而不忧虑人物失所;忧虑人物失所而不忧虑灾害流行。如果能以法求取,那么在其他事情上就能以法治理,在民间人们相处和睦在朝廷灾祸就自会消除。”

当时祖庙刚刚建成,(皇上)下诏一律加官晋爵一级。后来由于负责拟旨的人草拟的诏书不太符合皇上的旨意,于是诏书废止。

挚虞上表说:“我听说古代的圣王明君,不吝惜千乘之国而爱惜桐叶封弟的信誉,就是为了尊重至尊的诏命而通达万国的诚信。前些时的《乙巳赦书》,发扬先帝留下的恩泽,普遍增加爵位一等,以酬答天下欢欣爱戴的忠心。

驿站传布诏书,宣示于远近,没有谁不欢腾雀跃,欣喜蒙受思泽。如今一旦因为主管的人考虑文辞不周密,收回以往的诏令,夺走已普施的思德,我私下认为不应该。”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并下诏。元皇后死了,杜预上奏:“天子居丧之制,起自上古时代,商高宗武丁没有服丧的文宇记载,只能说明仪式符合服丧的礼制而没有记载。

汉文帝规定服丧三十六天。曹魏以后,既葬而祭以为节度。

皇太子与国家为一体,理应脱下丧服,哭完就除服。”挚虞答复杜预的信中说:“丧服就是用服表现丧。

现在皇帝日理万机,太子监护安抚天下的责任重大,以时宜改变丧礼,葬罢就除服,改变礼制通达事理,典制流传到未来,何必依附于古代,使老儒纷争呢?”(皇帝)下诏依从了他的意见。 (挚虞)后来历任秘书监、卫尉卿,眼着惠帝到长安。

等到关东军队来攻打天子时,百官奔散,于是挚虞流离到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之中,粮食断绝饿得厉害,便拾橡子充饥。后来得以回到洛阳,历任光禄勋、太常卿。

当时怀帝司马炽亲自举行郊祀。自元康(291)以来,天子不亲自郊祀,礼仅废弃。

挚虞考证旧典,仪式用品果然有序。等到洛京荒乱之时,盗贼横行,人们饿得互相为食。

挚虞一向清贫,于是饿死。 扩展资料:挚虞(250年―300年),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魏国太仆卿挚模之子 [1] ,西晋著名谱学家。

泰始年间举贤良,担任中郎,后任太子舍人、闻喜县令、尚书郎。元康年间,迁任吴王之友,后历任秘书监、卫尉卿、光禄勋、太常卿。

后因遭乱饿死。著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辅决录》等。

4. 李士谦文言文翻译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

童年丧父,以侍奉母亲有孝心而闻名。母亲曾经呕吐。

他怀疑是中毒所致,便跪下去尝呕吐之物。在北魏岐州担任刺史的伯父李?,对他特别赞赏,经常称赞说:“士谦这孩子是我们李家的颜渊。”

十二岁时,魏广平王提拔他做了开府参军事。齐国的吏部尚书辛术欲召纳他为员外郎.赵郡的王睿要以德行举荐他,李士谦都称自己有病而下去。

后来,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气,准备劝导朝廷将他提升为国子监祭酒,士谦知道了坚决推辞,得以免除,隋文帝夺取天下,李士谦矢志终身不做官。 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但自己却处处节俭,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义务。

在家乡.有人家里有丧事而无财力办理的,士谦总是及时赶到,尽力相助。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而相互争吵、诉讼,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与分得多的相等。

兄弟俩都惭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让,最后他们都变成了很有修养的人。有一次,别家的一头牛跑到他家的农田里,士谦将牛牵到阴凉处,并用草料饲养它,照顾之周到胜过了牛的主人。

每当看到有人偷割他的庄稼,就默默走开,有意回避,他家里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说:“你们这样做,都因家里太贫困的缘故,本来就不应该受到指责。”

马上叫仆人放了他们。他的一个家仆因喝醉酒后与同乡人董震比力气的大小。

董震扼住其家仆的咽喉,因用力过猛,家仆被掐死了。董震于是惶恐不安,胆颤心惊地来向李士谦请罪,士谦却对他说:“你本来就没有杀害他的想法,为什么要请罪呢?不过你要远走他乡,以免被官吏拘捕。”

士谦性情宽厚,都像这样的。 开皇八年,李士谦老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六岁。

赵郡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痛哭流涕他说:“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死,而让李参军去死啊!”参加送葬的有一万多人。同乡的李景伯等人认为,李士谦道德高尚闻名于田园乡间,就将其一生的言行整理成文书,请求尚书省给李士谦一个谥号,事情最后没有办成,他们于是给李士谦立了一块碑在墓前。

5. 蒋之奇文言文翻译

彭思永,字季长,江西庐陵人。

在他小时侯,早上起来读书,在门外拾到一个金钏,一个人静静地就坐在原地。过了一会儿,丢失金钏的人来寻找,彭思永仔细辨认,的确是那个人丢的,就还给了人家。

那人拿出钱来表示感谢,彭思永笑着说:“假使我需要钱,就藏起金钏来了。”起初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家庭贫困)拿了几个手镯作为路费。

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手镯给众人赏玩,有一个人把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思永说:“数量只是这几个罢了。”

客人离开时,要举手作揖,镯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亲在家去世时,家里十分贫穷,同乡赠送东西给他,他却不接受。

考取进士后,做过海南知县、分宁知县,睦州通判。台州发大水毁坏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就去台州治水。

把死者全部埋葬,还写文章祭奠。老百姓因为贫穷不能修房子的,替他们伐木帮助他们,几个月之后,公府私房都修造好了,修筑的城墙比以前高了,而且坚固。

升为侍御史后,议论朝廷降授官赏的弊端,认为乱(不正当的)封赏不是盛世应该有的现象。宋仁宗很赞赏。

仁宗在明堂祭祀的前一天,有文武百官都要进官升职的传言,思永上奏说不应该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的人得利。思永带领同僚劝说,有人说:“等命令一出,也不晚啊。”

思永说:“在事情之前劝阻,只是得罪你,命令一旦发布,就不可劝止了。”于是一个人上奏疏:“陛下广泛布施不当的恩泽,难道是为了天下孤寒之士吗。

这不是社稷的福份啊。”仁宗发怒了,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他求情,于是因为泛恩这件事转司封为员外郎,而解除了侍御史的职务,后来又做湖北转运使。

加封直史馆,担任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官员挪用官府钱财,在牢狱服刑已经三年了,进出自如。

思永管理府事刚一日,就把案件处理好了。老百姓拿着“褚券”(纸币)买东西,藏在衣带里,小偷在手上带着刀,直接割断拿走,少有失手的。

思永抓住一个人审问,全部处理了小偷团伙并在脸上作了标记。中使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总是在成都停留搜刮真奇古玩,价值几百万元,都来自民间。

思永克扣其中的1/3,中使不高兴就离开了,却不能有什么办法中伤他。不久担任户部副使,升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赢州知州。

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一天天更加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

不久,又调任江宁知府。神宗接位后,御史蒋之奇搜集欧阳修的私事(其实是中伤欧阳修),拉思永帮忙。

思永认为家庭私事,不应该让外人知道。但他(欧阳修)为首写过《濮议》(内容是坚持要英宗尊其生父为皇),违背典礼而犯了众怒,不应该再官府任职。

皇上问这句话从哪里来的,思永不肯定说。而全面陈述大臣结党营私的情况。

后来因为这件事降职被调任黄州知府。熙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6. 文言文《傅显昏聩》翻译

原文: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奴仆傅显,喜欢读书,很懂文学。他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迂腐萎靡的老学士。一天,(傅显)迈着优雅的步伐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哥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傅显就)又迈着优雅的步履前往。 等到相见,傅显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我)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

7. 孙权劝学与桓荣勤学不倦文言文翻译

孙权劝学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17)但:只,仅。

(18)当:应当。(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29)过:到。

(30)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

士,读书人。(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47)拜:拜见。

(48)别:离开。 孙权劝学 桓荣勤学不绢倦 译文:桓荣早年遭遇社会动乱,与同族的桓元卿同处饥渴困境之中,但桓荣却不停地读书背诵,元卿嘲笑桓荣说:“你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桓荣笑着不回应他。

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遗憾地说道:“我像一个农民一样目光短浅,怎么会料到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 注释: 1、桓荣:东汉人 2、初:开始,起初 3、遭:遇到 4、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5、同:同处 6、饥:饥饿 7、厄:困境 8、辍:停止 9、哂:嘲笑 10、应:回答 11、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12、及:等,等到;到了……的时候 13、利:好处 14、得:可以 15、施:用上 16、若:像 17、是:(代词)这样 18、恨:遗憾 桓荣勤学不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