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弥儿》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将每个人的时间都碎片化实在不是一个好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认真读一读卢梭的这部著作,《爱弥儿》出版于1762年,是西方教育的圣经,说起现在西方的各种教育体系其实都是源自这本著作,而且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即便成年人之间,保持自我权威的克制一样造福苍生的好事,资本、科技、法律永远无法控制住人的贪欲,法律制裁制止不了少数拥有资本和科技资源的人不好好的做疫苗。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为什么教育对孩子很重要

1、可以这么说,这会使人一直处在孤独当中,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已经非常遗憾地告别了这个世界。(注:现实中的很多人都会是这种状态,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只是无休止的追逐权力和金钱)

2、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种: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如果这3种教育能够和谐共存,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也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3、说白了,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只有与天性相符合的习惯才称得上是“自然”。

4、我唯一要教会他们的技能就是:如何学会生活。

5、可是,人生之中不可预测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我们也正处于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还有什么比把一个孩子关在家里、终日侍候着他更愚蠢的事情呢?

二、做个自然的施教者

1、生命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长度,而取决于我们能从中获得多少感受。

2、美好的家庭生活是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关键所在。孩子的捣乱和吵闹可以活跃家里的气氛,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3、责任。对于人类来说,父亲有生养孩子的责任;对于社会来说,父亲有培养社会人的责任;对于国家来说,父亲有造就公民的责任。

4、拥有哪些品质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好老师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很多看法。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绝不可以是一个被雇用来的人。老师这个职业如此高尚,那些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本身就不配从事这个职业。

三、教育者的任务是让孩子发现做人的准则

四、教育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

五、善恶是非原本就在孩子的本性里并存

1、这些准则的核心原则就是: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空间,少替他们做些事情,好让他们多些自己动手的机会。

六、教孩子说话不能急于求成

1、所以,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多于他们的观念,那他们的思想就跟不上他们的表达,这对孩子没有丝毫益处。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一、不要过度呵护婴儿期的孩子

一、不要过度呵护婴儿期的孩子

1、我们都有好为人师的心理。有些东西,孩子仅凭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学会,可我们非要去教他,而对于那些必须经过我们的引导孩子才能学会的事情,我们却置身事外。

二、童年,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1、为了让孩子获得明天的幸福,却以今天的快乐为代价,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

2、痛苦源于想摆脱痛苦的欲望,幸福源于想获得幸福的欲望。欲望意味着缺乏,而缺乏会导致痛苦。

3、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4、一个人如果总是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他就是强者,如果总是做力所不及的事,那他就会变成弱者。

5、一切动物的能力都是与其自我保护的需要平衡的,只有人的能力会出现被闲置的状况。正是这高级之处把人类推进了痛苦的深渊之中,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

6、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

7、一个自由的人只会对他能得到的东西怀有欲望,只会去做他乐意去做的事情。

8、社会把人变得更加柔弱,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剥夺了人使用自己的力量的权利,还在于社会让人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身体越是柔弱欲望就越强的原因,也是孩子比成人更加柔弱的原因。

9、社会制度所衍生的一切矛盾都可以用以上观点来解决。依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的依赖,源于自然;一种是人的依赖,源于社会。

10、要想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首先得体验痛苦是什么感觉。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身体太过安逸,精神就会崩溃。

三、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法则”

1、最糟糕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间摇来摆去,你们两个在到底是应该服从谁的意志这件事情上争论不休。我觉得,让孩子做主比让你做主要强上百倍。

2、你尝试过各种手段去教育孩子,可唯一有效的却被你忽略了,那就是有限制的自由。

四、警惕,不要在孩子心中种下恶的种子

1、在对孩子最初的教育中,你的态度越消极越好。不要企图把各种道德或者知识灌输进他的大脑,你要做的是提防罪恶玷污了他的心灵,谬论侵占了他的思想。

2、你要做的是想办法锻炼他的体力,培养他的感觉,但要避免让他从事心智活动。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善恶的观念,所以不要为了防止恶念的产生而急着让他去做善事。可以推迟到明天再教他的东西,今天最好就别教。

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既然你无法阻止孩子去学别人的样子,那你就尽量把那些样子塑造成适合孩子去模仿的模样。

4、我们先要对自己负责。我们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的活动是为了让自己生存下来并且得到快乐。所以,对我们而言,正义不会出自我们对待别人的过程中,而是出自别人对待我们的过程。

5、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必须让孩子明白他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却不是把他所拥有的权利告诉他。

6、因此,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个观念不应该是自由,而应该是财产。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观念,我们要适当让他拥有一些私人的东西。

7、我们的社会充满着各种道德,与之相对应地,罪恶也无处不在。无处不在。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的产生,欺骗和谎言也随之而来。一个人既然能做禁止做的事情,那他就可以掩饰必须做而没做的事情。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我们只好对罪恶的行为实施惩罚。

五、孩子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

1、他们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你所说的、所做的全都一成不变地反射给你,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们学会了你教给他们的话,当他们把这话说出口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他话里的意思,只有他自己不明白。

2、事实上,我觉得孩子的理解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劲,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他们现实利益的东西,他们理解得很透彻。不过,在我们和他们的沟通过程中经常产生偏差。比如说,他们不知道某个东西,我们却以为他们知道;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却以为他们能够理解。

3、另外,我们常犯的错误还有一个,那就是总是跟孩子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

4、我都坚持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不可能在12岁或者15岁之前真正掌握两门语言。

5、我们要随时注意他的周围,把那些他不能理解或不应知道的东西收起来,只让他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从而有选择地培养他的记忆力。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知识仓库,为他青年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锻炼孩子的体力是培养其智力的前提

1、体力和智力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力越强,智力越高;智力越高,就越有办法提升体力。

七、让孩子的感官先发展起来

1、恐惧感是由自然原因导致的,这个原因也是聋子和普通人产生迷信的根源:对未知事物及其变化的不了解。

2、所有的恐惧都是我们的头脑想象出来的,而对抗想象的最好方式就是习惯。讲多少大道理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常去适应黑暗,多么深刻的哲学理论都不如实践的效果来得快。

3、孩子的这些经验都应该来自实践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推理,如果是道听途说或者老师告诉他们的,我宁愿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4、第六感觉我称第六感觉为通感,它是在各种感官的配合下形成的,通过综合事物的种种外形做出对其性质的判断。

八、爱弥儿12岁了:变成成年人的前夕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一、特别的“童年第三阶段”

1、和每一个真理相对的都是一个谬论,所以有多少真理就有多少谬误。

2、真正有益的能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是有限的,聪明的人会有选择地去追求这些有用的知识,这也是孩子们应该去追寻的东西,但孩子们不知道。

3、人们都在不断地寻求各种方法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这就是好奇心的本源,这个本源在人内心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它的发展却并非如此。人的欲望越强,获取的知识就越多越快,因此欲望的发展和人的知识、欲望成正比。

二、教会孩子阅读“世界”这本书

1、在学习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的理性,而不是你的权威,一旦你的权威压过了他的理性,他将失去自己的见解。

(注:教育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父母老师的权威很容易僭越而代替孩子思考,这也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关键,如何处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不是管理奴隶,而是培养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人,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就是这个道理,人类社会之所以至今还在向前发展,就是不断的有人能够独立的从不同于固有权威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和方向,从而打破常规。)

2、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最重要的不是他学习了哪些知识,而是他学会了如何去获取知识。

3、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要鼓励他们去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办法卓有成效。

4、人的理性和判断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偏见的滋生却是轻而易举的。

5、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多少学问,而在于激发和培养他对知识的兴趣,如果他的这种兴趣能很好地培养出来,我们就可以继续教给他研究科学的方法。显而易见,这才是好的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感觉和经验是孩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师

1、感觉和经验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师,如果不亲自去体验、去实践,孩子不可能知道哪些东西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对他有益的。

四、给孩子创造天然、生动的环境

1、是《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丹尼尔·笛福。我们要摒弃各种世俗的或个人的偏见,在充分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像鲁滨孙那样,打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把握事物的真正用途,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

2、我希望他在找不到某样急需的东西的时候不要慌了神,而是静下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希望他能专心想一想鲁滨孙有什么做得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提升要齐头并进

1、我们要因材施教,找到符合他的特性的教育方法,如果我们只培养他适应这一种环境的能力,就在无形中剥夺了他适应其他环境的能力。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道理,难道你还不明白吗?

2、你无比虔诚地仰赖着现有的社会秩序,可你却不知道它迟早会有被推翻的一天,而且对于将会影响你的孩子的命运的革命,你根本就没有预测和阻止它发生的能力。

3、一个敢于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果断抽身走人,离开命运的束缚而重新来过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4、我要让我的学生像农民那样勤劳,像哲学家那样深刻,唯有如此,他才不至于像那些好吃懒做的人那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六、爱弥儿15岁了: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力

1、评断智力高低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将不同的观念进行对比以及发现不同关系的能力的大小。

2、最行之有效的提高判断力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将我们的感觉简单化。

3、目的不是让爱弥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他在紧急情况下或者急需的时候能够自行学到知识以及知道如何去评价知识的价值。

4、无忧无虑地生活,不对世间的事物有太多留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第四卷 青春期(15~20岁)

一、爱弥儿16岁了:迈进成人的世界

青年的开始

1、对于人类来说,自爱是唯一一种天性,而且将会伴随我们一生的欲念。它具有原始性和内在性的特点,并且先于其他的欲念产生,甚至可以说,其他欲念都是它的衍生物。按照这样的说法,说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产物也未尝不可。

2、可事实上,除了自爱,所有欲念的产生都有外因的作用,所以说这些欲念都偏离了自然,对我们没有丝毫益处。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地与自然越走越远,与自己的矛盾越来越多。

3、一个懂得控制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和他人攀比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一个欲望太多并且总是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恶毒的人。

欲念的发展

1、自然教育是用人的感官去唤醒人的想象,人的教育是用人的想象去唤醒人的感官。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先进行自然教育,然后再进行人的教育,可我们却把两者颠倒了,结果导致在感官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活动了。

2、感性是人的一切欲念的来源,想象力则决定着欲念是朝着善的方向还是恶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想防止孩子变坏,首先得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发生偏差。

首个社会情感

1、所以,延长蒙昧无知的时期的好处就是,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的感性会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里播撒下人性和博爱的种子。

2、除了上帝,没有人是绝对幸福的,因为除了上帝,没有人是绝对孤独的。

3、一切都可以用以下三个原理来概括。第一,我们倾向于关注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而不是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这是人的本性。第二,我们所同情的那些人都和我们有着相似的遭遇,或者我们将来有可能陷入此种遭遇之中。第三,我们的同情程度不取决于他人遭遇的痛苦的程度,而是取决于这些痛苦被我们感受到的程度。

4、一句话,他只爱和自己天性相同的人。这种爱看似是在爱人,其实还是一种自爱。只有在天性的基础上对他进行培养,并且他对自己的情感和别人的情感都有了深刻的思考之后,他才能脱离抽象的“人类”的概念,并将之具化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此基础上,他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与这些个体中的一部分建立并保持联系。

二、爱弥儿18岁了:博爱的年龄

社会教育

1、“正义”和“仁慈”不是两个抽象的观念,也不是所谓的道德实体。它们不是理性之爱,而是在理性的启发下产生的心灵之爱,是我们最本真的一种情感。

2、文明社会里的平等是虚假的平等,而且人类为了维持这种平等所使用的手段更加剧了这种不平等。此外,那些强者打着公共权力的幌子对弱者施加压迫,把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破坏得面目全非。伴随着这种不平等,人类社会各种潜在的或者显在的矛盾都出现了。

3、我要慎重地为他画定一个交际圈,好让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没有接触他的机会;我要让他看清这个世界,遇到任何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我也要让他相信人性本善,要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评判他的邻居;我还要告诉他社会上到处都充斥着引人向恶的诱惑,以及这些诱惑都根于人性的弱点。

4、蒙田曾说过:“我更倾向于看人物传记。历史讲述的只是事件事件的过程或人物的行为,而传记则能揭示人的思想,反映人的内心。所以,我喜欢读普鲁塔克的著作。”

消除虚荣心

1、老师要对学生多些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并且要和他们共同成长。如果学生不及老师,老师应该放低姿态,对他们多加指导;如果学生超过了老师,老师不但不能以此为耻,反而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2、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让受教育者喜欢上你所教的东西。

3、用自爱之心去爱人,自爱就会变成一种美德。

4、爱人类,其实就是爱正义。所以,只有让爱弥儿在做事情的时候完全抛开个人利益,他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真理并且勇于探索真理的人。只有多去关心别人,他才能拥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并且变得越来越聪慧和乐观。

5、要防止他从个人的偏见出发对周围的人做出或喜欢或讨厌的判断,他没有权利为了顾全一个人而牺牲另一个人的利益。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努力为所有人谋求幸福,给所有人都带去好处,这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6、我们的理智和自爱之心告诉我们,我们要同情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自己的邻居。我们要牢记这句话:对坏人的怜悯就是对好人的残忍。

7、人的教育与自然的教育要相互协调。自然负责培养他的身体,我们负责塑造他的灵魂,这两者的进程是不同的。不论我们采取多么好的办法,灵魂的塑造都赶不上身体的发育。

宗教教育

三、爱弥儿20岁了:爱的年龄

成年的到来

1、理性是不能单独发挥作用的,即便能,它也主要是阻止我们去做某件事情,而不会带给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激情,更不会造就伟大的心灵。

2、理性只能左右我们的观念,但改变不了我们的行为。一个人可能会遵照理性的方式去想,但可能不按理性的方式去做。

理想中的女人

踏入社交界:审美趣味的培养

1、读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凭借人的欲念对人进行判断,进入社会之后,我们要根据道德观念对人进行评论。

书籍和戏剧

1、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花心思去学习别人的思想,就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思想。就这样,我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所拥有的理性却越来越少。

2、道德上的善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所提及的不是这种善,而是一种抛离了个人偏见的感性的美,能带给人真正的感官享受的美。

第五卷 婚姻

一、两性教育的差异和女孩教育的关键

性别差异

1、在两性之间的相互取悦中起作用的不是爱情法则,而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要比爱情法则更加持久和稳固。

2、男性和女性是进攻和防御的关系,男性的进攻强大而勇猛,女性的抵抗则微弱而无力,直到最后大自然的法则发挥作用,上帝把贞操和羞耻作为武器赐予弱者以让她去战胜强者。

3、上帝赐予了每一个人荣辱心,他在赐予人类无穷的欲望的同时又赐予了人类调节欲望的权利和方法,让人类既能获得自由,又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

两性教育的不同

1、无论是她们自己,还是她们的孩子,都要倚仗男人做出评价,这是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的规定。

二、10岁前,女孩的身体发育要先于精神塑造

完美身材的塑造

女孩的布娃娃情结

1、在一个女孩子还不知道读书的用处的时候,就不要让她整天泡在书堆里,就好像不要让一个男孩子过早地接触书本一样。

懒惰和叛逆的防御之道

1、一个习惯了在别人的约束下生活的女孩子,她必然拥有这个美好的品质:温顺。

三、10岁后,女孩教育要以品行修养为主

修饰和愉悦的艺术

宗教教育

1、在女孩子小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她们信不信仰宗教,而是有没有正确理解宗教、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宗教。

理性培养

1、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只要女孩子还没有成长到能够用理性或者情感唤醒良心的年纪,她们对是非的判断就会完全依赖于周围的人。等她们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就不能按照原来的方法教育她们了。

2、如果只注重良心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她们就不会拥有善良的心灵,更不会企图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只注重别人的评价而不顾自己的良心,她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虚伪,从而丧失自己的道德感,淹没在别人的话语里,最终沦为肤浅的女人。

四、爱弥儿的理想伴侣:苏菲

苏菲的形象

1、她不知道时下流行什么颜色,但她知道什么颜色适合自己。她看起来穿得很随意,但没有一个女孩子比她更在意自己的服饰。

苏菲的理想伴侣:忒勒马科斯

五、爱弥儿和苏菲:幸福来临的时刻

六、游历中的爱弥儿:拓展内在的心灵视野

欲念的控制

1、如果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丝毫不控制自己的贪欲,他还有什么邪恶的事情做不出来呢?

2、一个有德行的人懂得怎样用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他才能遵守做人的本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逾越道德底线。

3、只有专注于永恒不变的美的事物,人才能在保持明智的同时获得幸福的生活。对你的欲念加以选择,并且让履行天职优先于满足欲念。

4、痛苦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它是那样真实而长久,而快乐只不过是命运吝啬地施舍而已,它是那样虚幻而短暂。

游历的价值

1、只有那些意志足够坚强的人才适合去游历,而这样的人为数极少。他们不会受到邪恶之事或者邪恶之人的引诱,而是从他们的邪恶中吸取教训。

2、不过,根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每个人都不可能享受到没有任何风险的自由,如果他想获得某个国家的保护,就得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

3、人们越是追求独立,离自由也就越远,最后反而沦为了奴隶。

4、为了避免遭受伤害,人们把自己融入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追求自由的心思越来越弱,依赖他人的想法却越来越强。

5、自由不是政府给的,而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一个恶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被束缚的。

七、爱弥儿和苏菲的婚姻生活

1、忠诚,是婚姻双方必须向对方履行的义务,可如果过分地要求对方忠于自己的话就会限制对方的自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