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例子

不要太复杂,初二的水平就好

1、小孔成像的再认识——动手制作不同的小孔成像观测器,研究小孔成像规律.

2、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光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可以参考课后阅读资料.

3、联系相关地理自然知识,注意观测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现象并研究其及规律.

探究范例1:

【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动手制作不同的小孔成像观测器,研究小孔成像规律.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总体设计】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可以利用典型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讨论后进行组间交流.

【相关方案】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mm~2mm的圆孔.在暗室中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瓶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探究实验目的】

1)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探究过程报告,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由假设的提出到理论的建立需要实验的不断检验.

2)通过组内成员和组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3)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问题

探究活动

光的衍射

【探究课题】

1、用游标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2、通过羽毛、纱巾观看发光的灯丝,研究光的衍射现象,考察光的衍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3、观察小孔衍射(在铝箔或胶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以小电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 ,眼睛靠近小孔观察光通过小孔的衍射花样--彩色圆环).

观察小孔衍射

【课题】观察小孔衍射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2~3人)

【活动总体设计】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制订关于本课题的计划与实验设计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并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讨论后进行组间交流.

【活动过程】

1、在铝箔或胶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

2、以小电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 ,眼睛靠近小孔观察光通过小孔的衍射花样.

【探究实验目的】

1)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探究过程报告,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

2)通过组内成员和组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3)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问题.

光现象(二、光的反射)

目 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说明与建议�

反射的规律

可以首先提出问题来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有光从物体射入我们的眼睛)。而后观察发光的白炽电灯和日光灯、平面镜、磨光的金属、书等物体,提问:我们能看见这些物体是由于有光从物体射入我们的眼睛,由这些物体射入我们眼睛的光来源有什么不同呢?(从白炽电灯、日光灯射来的光是它们自己发出的,其他不发光的物体是反射光源射到它们上面的光。)简单总结出:所有我们看到的不发光物体,都是由于它的表面能反射光,图2.2-2说明了这个问题。�

举出几个由于物体表面情况不同,反射光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好奇,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活动中。��

探究�

光反射时的规律探究活动要作好探究的计划,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探究前,应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光源、平面镜、由一块白硬纸板组成的光屏,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按课本图2.2-3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可先演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看清楚。让学生使入射光线分别以30°、45°、60°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镜,记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这些记录的事实,是总结光的反射规律的重要基础。然后让学生量出每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ON的夹角,记录在事先画好的表格中。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关于光的反射规律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重点强调的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对于原来教材中的比较严格的叙述,不必过分强求。�

本探究的结果比较容易获得,探究过程比较好把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水平和科学态度方面的表现,对探究活动中认真积极的学生给予鼓励。�

课本图2.2-6表现了光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最好做一下有关的实验,让学生看看现象,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实验。�光路可逆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来介绍。�

反射规律探究结束后,可让学生做一些关于反射规律光路方面的练习。为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做一些准备。��

漫反射

利用课本上提到的太阳光射到平面镜上和白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如果有太阳光射入教室,还可以演示给学生看看: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射到白纸上则不会产生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引发学习兴趣。

可以用图2-3和图2-4的模型模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照图2-3那样,把几根细针垂直插入一张硬纸板中,表示法线。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将平行射出。而后将纸张随意弯折,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让学生想象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上时由于入射角不同,反射角也不同,反射光线一定不再平行(图2-4)。在这个基础上,讲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说明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强调指出,漫反射能够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为了加深对漫反射作用的理解,在这段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同学讨论“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

图2-3 图2-4

动手动脑学物理

1、答案如图2-5。�

2、答案如图2-6。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3、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要让学生体验后,再回答。用墙作反射面,应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4、这也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要让学生观察、体验后再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4
水中的倒影 平面镜成像
第2个回答  2008-10-18
那一块平面镜对着太阳调整角度,会发现屋里会有光斑
第3个回答  2019-03-24
b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