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介绍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大师

包括生平、作品等,谢谢。追加100

  定窑大师陈文增
  陈文增 1954年生,大学文化。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定窑研究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大学工艺设计硕士点特聘硕士导师。曾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特殊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瓷、诗、书三联艺术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出版有《定窑研究》、《陈文增定瓷作品精选》、《陈文增诗》等。

  卅年冰雪妆玉颜 一代人杰倡风流——记“瓷、诗、书”三绝大师陈文增

  “曲阳有位大师,叫陈文增,瓷、诗、书三艺俱绝。”这话,早就听人说起。凡说到陈文增的人,无不溢出钦佩、赞叹之辞。于是,结识陈文增先生成了我的一个渴望,很强,只是无缘。
  缘来如水,自然而然。去年夏天,与陈文增先生有过多次交往。通过接触、交往,我知道了陈文增在复兴、发展和创新定瓷上的斐然成就,也见识了他在古诗词和书法上的高深造诣,更领略到了陈文增个人那谦和、真诚、执著的人格格魅力。
  人说名人都有一些傲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河北定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增,应该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个人,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其中每一项荣誉都可能穷毕生之力而难以获求,但他却如溪流归海般地做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且推崇备至,难道不值得他骄傲吗?但是,他偏偏没有,没有一丝傲气。
  初见陈文增是在报社。他年过半百,中等身材,满脸络腮胡子,一口浓重乡音,眼神里闪烁着睿智,话语中显示出博学。几次到报社,他都像一个和善的长者,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敦厚沉静,谦逊和蔼。成熟的谷子都是垂着头的。
  他还是首师大、河北大学、河北师大等五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几年来,数十万学生聆听过他的定瓷讲座。前些日子,得知他要到保定师专讲课,我和作家阿宁专程去听了他的讲课。校方负责人对陈文增作了介绍之后,他走上台,第一句话竟是:“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的很多虚名,我觉得受之有愧。”态度诚挚真切,显然是肺腹之言。说到身兼大学的教授,他又说:“虽然兼着几所大学的教授头衔,但却没给人家做过多少事,说来惭愧。”当说到在恢复、发展定瓷上取得的成就时,他说:“其实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是我和搭档,和全体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我有天下最好的搭档,有天下最好的工人。”说到这里,教室里掌声雷动。
  其实,他哪里应该惭愧!他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他的定瓷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他瓷、诗、书三联艺术小口瓶创世界吉尼斯之最;他的一件定瓷作品在拍卖会曾拍出37万元的价格……
  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可谓大将风度。
  陈文增对人对事总是真诚对待,质朴无华。在大学讲课时,常有学生好奇地问他毕业于哪所大学。他总是说:“我并没上过大学,其实小学念了四年,初中只念了一年。”真诚而坦然,不掩饰,不做作。坦诚降低不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反,他头上的光环可能会因此而更耀眼。
  我们应陈文增之邀来到他的定瓷公司。在参观了他的展室,欣赏了他的定瓷和书法作品之后,他欣然为我们表演现场刻花。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他说:“现场刻花,只有两种情况我才会做,一是领导光临,一是朋友到来。前者是不得不为,后者是兴之所至。今天朋友来了,我很高兴。”说这话时,他微笑着,真诚,亲切。只见他左手持器,右手握刀,勾挑点划,挥洒自如,一幅作品瞬间完成,令我们唏嘘不己,叹为观止。早年间,陈文增的一位朋友带着一件定窑产品请他鉴定,曾被他拒绝了。对此,他解释说,为生意而来找我鉴定的,有时是卖主同买主一起来。我不想说假话,更不想参与到他们的生意当中去,这类鉴定坚决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至真,至纯,此乃君子本色。
  在瓷之外,陈文增还酷爱诗词书法。他说:“我爱定瓷,亦爱诗词与书法。三者相携,以瓷为中心,诗书为周旋。”二十多年来,他共创作古诗词800多首,其中多首获得国家级大奖。在诗中,他曾记录下自己创业的艰难,并重申自己的壮志雄心。譬如:“十五年来是与非,一凭狼藉记声威。沿街乞讨休怜我,只为传家玉璧归。”为了国之瑰宝,为了传家玉璧,哪怕家图四壁,哪怕沿街乞讨!可谓执着;“业比青云志未休,黄河不到怎回头。此生不必多宽裕,一箸咸菜一碗粥。”为了实现复兴定瓷的宏伟目标,甘愿粗茶淡饭,不怕一生清贫,也要做下去,可谓执著;“漫云当日气凌霄,烟封器毁又一窑。可叹三千回合后,嶙峋瘦马骨能敲。”为了使祖国失传800年的定瓷重现世界,再展辉煌,哪怕自己衣带渐宽,瘦骨嶙峋,也决不后悔,可谓执著!
  是的,正是因为陈文增的执著,成就了定瓷今日之辉煌;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睿智深邃诗史品格的诗词;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刚英朗练风格别具的书法;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瓷、诗、书三联艺术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辉煌荣誉。

  磁州窑大师刘立忠 (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 国家“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

  ■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6年)。

  ■ 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04年)。

  〓1944年出生于邯郸。1968年毕业于邯郸陶瓷工业学校,磁州窑工艺第四代传人,彭城镇惟一的国家级磁州窑大师。作品风格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深受收藏者与陶瓷爱好者的好评。所制作的仿古陶瓷作品,几可乱真,被国家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收藏。作品于1977年赴苏联、日本、澳门展出;1978年赴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展出;1989年赴日本七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1993年赴丹麦展出、2001年赴美国展出。1976年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1980年入选上海《中国磁州窑当代陶瓷艺术展》、同年在北京故宫举办“磁州窑陶瓷展”、1983年北京首都博物馆“磁州窑陶瓷艺术展”、1984年参加中国香港“现代中国陶瓷名人名作展”、1986年“特大件黑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瓶”选送石家庄与日本友好城市议会厅礼品、2003年参加北京“全国名窑、名人、名作展”等。监制的四十余幅大型高温花釉陶板壁画,被北京机场、北京地铁站、北京饭店等场所选用。

  耀州窑大师孟树锋(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 国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唯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2007年)。

  ■ 国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获国家“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1955年出生于陕西铜川陶瓷世家,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铜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长。恢复完善了失传千年的耀州青瓷和铜川民间瓷,开创了铜川陶瓷的一代新风,奠定了耀瓷技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作品严谨深邃而清秀飘逸;有雄浑豪放的西部特色和诚善睿智的个性灵韵,在北京、上海、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作品展,荣获众多国内外各种大奖,许多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团体、个人收藏。著述颇丰,亦善鉴古,更长民艺,有《孟树锋耀州青瓷作品集》和《秦人刻木》等专著刊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1
一、磁州窑简介

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制瓷历史悠久,殷商时已出现了原始瓷,东汉晚期真正瓷器出现。上世纪70年代在浙江上虞小仙坛、帐子山等地先后发现了最早的青瓷窑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窑业迅速发展,窑场遍布南北,但北方青瓷较南方仍要逊色。到了唐代,由于北方白瓷的迅速发展,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和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对立格局。两宋是中国制瓷业大发展时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清文献记载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①。此外,两宋时期南北方还形成了耀州窑系、定窑系、汝窑系、磁州窑系和龙泉窑系等几大窑系。

在名窑林立的北宋时期,无论是“青瓷老大”越窑,还是定窑、汝窑、耀州窑和龙泉窑等名窑,都同宫廷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能形成规模又不依附朝廷的瓷窑似乎为数不多,而磁州窑就是其中的一个。磁州窑不是指某个具体的窑址,而是指一个具有自己文化内涵和技术特色的瓷窑体系。它包括磁州窑(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的窑址群,因古属磁州,故名)、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和山西介休窑等。另外,南方的吉州窑从出土的瓷器看,其特征与磁州窑相似,由此推测应是北宋灭亡之后,部分磁州窑工匠南迁至此建窑继续生产磁州窑产品,后来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磁州窑特征的南方瓷窑。

磁州窑(这里指整个磁州窑系)自唐始,至北宋时兴盛并成为北方名窑,明清时开始衰退。现在河北邯郸(古属磁州窑产地)仍然有许多窑在烧制瓷器,其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考古调查证实磁州窑系的范围已从河北扩展到河南、山西和山东等地。因此磁州窑是北方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民窑体系。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装饰艺术精美,取材广泛。

二、磁州窑经济状况分析

如前所述,磁州窑处在名窑辈出的时期,南有越窑及后来的龙泉窑,北有定窑、汝窑、钧窑和耀州窑,且这些窑都同朝廷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定窑在北宋时最先被指定为为朝廷烧制贡瓷的官窑。宋人叶在《垣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现在发现的定器中“新官”、“官”款及“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等刻有官府名称的字款,也是定窑烧制贡瓷的佐证。叶这段记载也说明汝窑是继定窑之后的一座官窑。另据南宋周辉《清波杂志》所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也道尽汝窑产御瓷之实。虽不见关于钧窑生产贡瓷的记载,但在钧器上也发现刻有宋代宫殿名“奉华”这样的字款,说明钧窑也生产宫廷用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距北宋朝廷甚远的越窑却与朝廷联系更为密切。越窑在唐时已设有贡窑。上世纪70年代在慈溪上林湖发现一纪年墓志罐上刻有“贡窑”二字②,说明越窑在唐时就已经生产贡瓷。宋初,吴越国君为保国利民,不惜倾国倾城,向北宋朝廷特供大量秘色瓷。关于此事实的文献记载不止一处。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及后来的顾存仁《嘉靖余姚县志》、《万历绍兴府志》和清代《康熙绍兴府志》、《乾隆绍兴府志》都记载了与越窑烧制贡瓷相关的史实。特别是《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三年三月,进……瓷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十事”,可见越窑在吴越钱氏为保江南一隅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属宋时的耀州窑也有烧制贡瓷的文献记载③。也有学者认为龙泉窑曾烧制贡瓷④。

磁州窑的发展兴盛时期也正是中国瓷业大发展时期,当时的瓷窑多烧制贡瓷,而且定窑与磁州窑同处于现河北境内,古时也是毗邻之州,官汝窑、钧窑也位于和磁州窑相邻的河南境内。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内,磁州窑却能不断发展壮大,有其必然的原因。

首先,北宋的政策为磁州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汉唐城市布局是市坊分开,即居住区和商业区分开,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只能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唐长安城里有东西二市,城里百姓进行交换都在此。这一布局虽有利于加强商业管理,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于商业自由贸易的弊端。五代时的后梁和后唐打破了这种市坊分开的布局,宋时形成了以厢统坊的新城市制度“厢坊制”。至道元年(995)十一月,宋“太宗以旧坊多涉俚俗之言,诏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⑤。街区虽有坊名,但无围墙,没有东市西市之类的市,人们可以随处贸易、自由交换。据记载,北宋朝廷除了废除里坊制外,还取消了唐时的夜禁⑥。汴京夜市营业“直至三更”,“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除汴京外,南方如扬州等一些城市北宋时都有夜市⑦。地方设镇市,“镇”由唐时具有军事性质的要地变成乡村一级的经济中心,“市”是未设镇的乡村经济中心。这些政策带来的结果是商品的自由流通,市场的扩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商品流通速度增快,商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事实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反映了北宋汴京城兴旺的商业景象。磁州窑性质上属于民窑,其产品销售量依赖于市场需求的多少。北宋市场的兴旺和扩大,特别是“镇”由军事要地过渡为乡村经济中心这一职能的转变,以及作为未设镇的乡村经济中心“市”的设立,给磁州窑提供了广阔的民间市场。因此,北宋灵活的商业政策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给磁州窑业兴盛带来了勃勃生机。

北宋禁铜政策客观上也刺激了磁州窑业的发展。北宋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货币需求量不断增加。北宋朝廷为此沿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禁铜政策。“(世宗显德二年)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⑧宋初沿用这一政策虽然刺激了整个瓷业的发展,但对于汝窑和定窑这些生产宫廷用瓷的名窑来说,作用并不明显;而民窑如磁州窑却从中获益不少。因为这一政策只是民间禁铜,对上层统治者没有丝毫限制,他们的喜好憎恶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而对于那些普通百姓来说,如果他们想买原本用铜制作的器皿,就只能去市场上买瓷器来代替了。磁州窑等民窑性质的窑业完全依靠民间对瓷器的需求,禁铜政策实施以后,民间对瓷器需求量的增加客观上给磁州窑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磁州窑业也因此发展起来。

金代是磁州窑的兴盛期。磁州窑业兴盛的主要原因是金朝廷沿袭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特别是海陵王迁都燕京后,燕京城布局与北宋汴京相同,甚至宫殿名也与其相同。地方也设有镇市⑨,商品交易自由。虽然金和南宋对峙,但两国在边境建立“榷场”,贸易不断,在南方发现的大量的金时的磁州窑瓷器就是双方友好贸易的实证。另外,金也实行了禁铜政策⑩。这一系列政策使得磁州窑在宋金之战后迅速恢复并兴盛起来,而那些诸如汝窑等与朝廷关系密切的瓷窑却因政权更替和战火硝烟而一蹶不振。

煤作为烧制瓷器的新燃料,使得磁州窑制瓷规模不断扩大。北宋中后期,用煤烧制瓷器这种技术已经成熟。使用煤作燃料,可提高窑炉温度,延长保温时间;同时使得窑炉体积变大,这样既提高了产量,又保证了烧成品的质量。煤作燃料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契机。古磁州窑地处煤层丰富地区,新燃料的应用为磁州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磁州窑如此,有许多窑如定窑和耀州窑都已开始用煤作制瓷燃料。

磁州窑的发展兴盛又有其必然的内因。磁州窑虽为民窑,但它不受来自朝廷的约束,它看准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从磁州窑产品可以看出磁州窑经营策略的合理性,即突出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且种类繁多,适合不同阶层的需求。在釉色方面,磁州窑最具特色的就是白地黑花和釉上加彩两种装饰艺术;在器型方面,反映磁州窑产品特色的是丰富的瓷枕文化。

北宋时期,与磁州窑毗邻的定窑主要生产白瓷,汝窑生产青瓷,且二者都与宫廷联系密切。磁州窑最初也曾生产青瓷和白瓷作为尝试,但青瓷远没有汝窑釉色莹润,白瓷也远不及定窑洁白似玉。为了窑业的延续,磁州窑在白瓷的基础上发展了白地黑花和红绿彩两种装饰。红绿彩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下黑彩瓷烧成后,在釉上用红绿黄等彩料添涂纹饰,再加以低温烧成。这种工艺不是唐三彩的继承,唐三彩多在素烧的坯件上施彩,而红绿彩是在白釉瓷器上加彩。白地黑花是磁州窑又一特色工艺。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具体包括白地釉下绘黑花、白地刻花、白地黑剔花、白地珍珠纹、黑釉刻花和黑釉剔花。红绿彩装饰和白地黑花装饰不仅突破了白瓷和青瓷釉色单一的格局,还避免了同定窑和汝窑竞争的劣势。

在器型上,磁州窑又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产品——瓷枕。两宋时期是瓷业的大发展时期,瓷枕是比较常见的器型,而这些瓷枕大多是磁州窑产品。磁州窑生产大量的瓷枕是因为其性质为民窑,产品主要销往民间,瓷枕上面丰富多彩的题材可以更好地反映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因此也必然会受到民间的青睐。

磁州窑性质为民窑,产品购买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上至贵族官僚,下至普通百姓。所以,磁州窑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又注意不同阶层的需要。如上所述,在釉色方面除了红绿彩、白地黑花装饰外,又出现多种表现手法。在器型方面,除了枕之外,还有碗、盘、碟、瓶、钵和烛台等日用器。另外磁州窑还生产大量制作精美的瓷俑。特别是在纹饰题材方面,磁州窑瓷器纹饰题材深入民间生活,内容广泛。有北方的山水,有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有诗歌、谚语和伦理说教等。其中最多的是关于儿童生活的题材如婴戏鸭、蹴鞠。花卉纹饰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代表长寿不老的松鹤等。文字方面除诗词之外,还包括大量来自民间的谚语和俗语,如“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这些题材都贴切、形象和生动地反映了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当具有这些题材的磁州窑产品进入市场时,也必然会给民间购买者一种亲切之感。磁州窑产品所以能畅销,也自在情理之中了。另外,磁州窑产品的铭文字款也为其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磁州窑的特色产品瓷枕上多署有“张家造”、“赵家造”、“张家枕”、“张家大枕”、“王家造”、“王氏寿明”、“王氏天明”、“李家枕”和“刘家造”等表示作坊主姓名的铭文,其中以“张家造”瓷枕为最多。从明确纪年款识分析,“张家造”瓷枕生产从北宋仁宗始,延续了三百年之久,可见其窑业兴盛非一时之势。宋代自上至下有押字的习俗,“张家造”和“李家造”等生产瓷枕的作坊都是家族式作坊,将作坊主的姓氏署在瓷枕上,可能是受这一习俗影响,有“显姓扬名”的目的,但客观上也起到了宣传其产品的效果。正如现在的某些产品如“张小泉”剪刀和“谭木匠”梳子一样,在产品上刻上制造者的姓氏,是其产品认证的一种标记。当这种产品得到人们的认可后,这种铭文已成为宣传其产品的符号载体。虽不见有关这种铭文用途的记载,但在磁州窑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作坊主刻上姓氏铭文,主观上将它作为宣传手段还是可能的。景德镇的瓷盒作坊也制造了大量有姓氏铭文的瓷盒,其功能应与磁州窑的瓷枕相似。

技术是一个窑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落后则意味着被淘汰。正因为磁州窑技术不断改进,特色产品不断开发,其窑业才得以发展和兴盛。但当其技术滞后,产品不再迎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时,磁州窑便开始衰落。与之相反,景德镇窑吸收了磁州窑的技术,发展了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彩,到明清时还生产出斗彩和粉彩,成为垄断明清瓷业的名窑。

注 释

①[明]《宣德鼎彝谱》将柴窑和官、哥、钧、汝、定窑并在一起,此外还有柴、汝、官、哥、定五窑的说法。现在一般指官、哥、钧、汝、定五窑。

②《中国陶瓷•越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③[宋]王存:《元封九域志》卷三《陕西路》;《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

④李刚:《宋代官窑探索》,《古瓷发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陆明华:《宋代龙泉窑有关问题探讨—兼述越窑衰落时期的烧造》,《东方博物》第三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十二。

⑥⑦[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⑧《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记三》。

⑨《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

⑩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秦大树、马忠理:《论红绿彩瓷器》,《文物》1997年第10期。

秦大树、李喜仁、马忠理:《邯郸市峰峰矿区出土的两批红绿彩瓷器》,《文物》1997年第10期。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周宝珠、王曾瑜:《二十五史新编》,《北宋史•志》第四“社会生活”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第2个回答  2008-10-22
概述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五大名窑之首,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编辑本段釉质与胎质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就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编辑本段影响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540.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