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题所述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来,愿意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以此安放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这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30
诸葛孔明曾在《戒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成了古往今来世人向往的处世之道。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人总是欲壑难填,所谓知足常乐,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标榜。真正有几人能知足?不知足乐何来?

生命是一种自然的轮回。人生之旅,岁月匆匆,权与势,名与利,情与爱.....其实都是身外之物,统统都是过眼烟云…只有淡泊才是人生的永恒。要知“贪婪皆因欲,烦恼乃自寻”!

淡泊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心态。淡泊不是消极,不是无所作为,没有追求,不是没有欲望。属于自己的,当仁不让;不属于自己的,不作非分之欲。淡泊是以寻常心直面人生,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淡泊是要走出浮躁,告别好高骛远,不为奢望困惑,不为非分之欲而心累。淡泊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权势名利情爱,甘于平凡,踏踏实实。

人生总是有得必有失, 淡泊给予你的或许不多,但是你所必须的东西都给予你了。奢华给予你的可能很多,但必须的一些东西却可能丢掉了。所谓累是心累,心累是贪欲。追名逐得,破坏的是淡然的心境,破坏的是安逸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只是一时的奢华,留下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失落…

淡泊明志,古人早已对淡泊有过精辟的见解。的确,淡泊犹如美好的天籁!

太阳每天都会由东方升起,来年春暖仍会生机盎然…忘记昨天的辉煌与失落,感恩我们拥有的今天。让自己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和自然近一些;自己的欲望离虚名远一点,和真实近一些。只有淡泊才会有更大的世界。

守着那份淡泊,那是更充实的人生!

参考资料:诫子书

第2个回答  2008-10-24
宁静致远
此句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时济世,可悲地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却哪里来得及!
[按]
澹泊:恬淡,淡泊。
yin慢:放纵、懒散。
第3个回答  2019-04-26

宁静致远

第4个回答  2008-10-23
随便说说的.爱信不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