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下来,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⑴经济因素:①士族地主阶级经济实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平民百姓受剥削过于严重,因此儒家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他们吸引力不如佛教和
道教大(人在苦难的时候都会寄希望于宗教,宗教比起儒家这种政治伦理学说更能起到精神寄托的作用);②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1,广义上是190~589)是一个乱世,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家财政困难,无力资助儒学发展(如像
汉武帝时期那样兴办太学),儒学传统教育受到破坏;③南北朝时期(386~589)寺院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南朝(420~589)个佛寺荫庇大量人口,有大片田产,经济实力雄厚,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佛教经济实力增长后必然在文化上居于强势地位并挤压儒家。
⑵政治因素:①
十六国(304~439)、北朝(386~589)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于朦胧的民族意识,他们(如石勒、石虎、苻坚、吕光、姚兴等)认为胡人就应该信“胡教”,因此源自印度的佛教颇受他们青睐;②战火纷飞之下人民深受灾难,更容易在佛教、道教方面产生精神寄托;③道教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黄巾军、天师道军、五斗米军),甚至一度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如三国时期割据汉中的张鲁政权),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乱世中影响力自然大过了没有独立武装力量的儒家;④士族地主阶级腐朽,寒门庶族进取无望,阶级矛盾(士族与寒族矛盾)尖锐,一些统治者(如
梁武帝萧衍)希望借佛教、道教等宗教缓和士庶矛盾,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⑤胡人正统观念比较弱,早期不太重视儒家思想(这主要是和汉朝统治者相比,其实和后来
西夏、辽、元等游牧民族征服王朝相比他们还是很重视儒家的);⑥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崩溃,国家分裂,儒家失去政治支持,不再被独尊。
⑶文化因素:①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印文化交流频繁,有佛图澄东来中国,也有法显、乐尊等西行印度,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这是一个“中国学与印度学交锋”的时代,古印度佛教伴随古印度文化(如梵文、梵音)的北传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儒家思想偏重政治学、伦理学理论,缺乏哲学思辨性,道教和融合儒家、道家思想的“玄学”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③东汉儒学发展到极端,过于繁琐,失去了活力,“经今古文之争”后更加趋于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