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题所述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江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新形式下树立新型人才观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21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要渠道,下面就是课堂教学谈谈这方面的浅显认识。
一、创设民主环境,营造愉悦氛围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的组织者,师生关系顺理成章地就成为指挥和服从的关系。显然,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现实。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热情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组织智力因素。因此,民主、和谐、自由的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利于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和激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

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形成相互尊重的信任的良好氛围。如导入新课时,教师饱含情绪,引人入胜的导语,将学生带入妙趣横生的境界,帮助学生理解的负担,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情趣,进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阅读《詹天佑》一文时,学习课文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接着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段从北京到张家口途中山势险峻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在这种情况下,修筑铁路,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詹天佑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修筑铁路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番处理,学生便在无意中进入了学习状态,心境从容,没有学习压力,这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无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 特级教师王崧舟上《荷花》一课时,一个目光单纯的小女孩对他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美”这个问题的回应是“我觉得这个‘冒’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当时引起全班同学的一片笑声。但他却能从教师的角度从容出招,帮助小女孩从尴尬的场面中走出来,还使学生对“冒”字有进一步的理解。王老师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机智来帮助小女孩—“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顿时一片笑声)既然你说不清,那么我们就好好地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王崧舟老师就是这样用替换“冒”字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欣赏“冒”字的美的。学生在对荷花产生情感的基础上,以及对课文的品读,领悟出“冒”字可以替换为“露、钻、长、伸…..”,替换完字之后,有些学生在“冒”字替换之后并没有完全领悟荷花的形态,所以王崧舟老师接着让学生继续品读第二自然段,然后体会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是怎样长出来的,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不仅能从荷花的形态这方面去体会荷花的美丽,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体会冒出来的荷花的心情。诗意语文的发轫就是《荷花》这个“冒”字,可是对于“冒”字的诗性解读,王崧舟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把诗意趁势而进。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王崧舟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将一朵又一朵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荷花图片呈现在孩子们地眼前,使孩子们对荷花的情感更浓了,欣赏了荷花之后,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想象成荷花,那么急切地冒出来了,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然后写下来!音乐响起的时候,学生都尽情地展

开想象的翅膀独立写话。王老师的学生就是在这种舒适的民主环境中,一步一步地品味了荷花美丽的韵味,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核心
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问学生:“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当时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自己灭火?有的学生说可以让战友拿沙子泼到他身上;有的学生说可以拿水泼到他身上;有的学生说他可以在地上打几个滚……教师追问:“邱少云为什么不扑灭身上的火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认识到在那种情况下,邱少云只有纹丝不动,才不会被敌人发觉,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而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进行,为他们语言和能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评议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理解关键词、句、段,在读后想象,在读后评议,在读后训练仿写……,这些都是阅读教学能够把能力提高的训练点。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第二、三段的写法相似,都是用对比、比喻、排比的写法,写成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播放了桂林山水的画面,而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仿写这两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描写家乡山水的片段。教师再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短文展现在同学面前,师生共同评议修改,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学生自我学习的氛围也就浓了。同时,作文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质疑善思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也就是说:“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从小在思维上就受到束缚,怎么创新?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题,应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予学生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提倡让学生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让他们明白:“课堂是你展示自我的舞台。”有一位

教师执教《穷人》,有一个教学片断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质疑,“温暖”和“舒适”用在这儿不够准确。学生各论其解,他们认为:“渔家小屋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渔家屋子的炉子、食具、床都挤在一起,怎么可以舒适的呢?”但是也有学生学生认为“温暖”和“舒适”用在这而非常正确。因为渔夫驾驶小船去大海捕鱼,海浪汹涌澎湃,生命随时都有危险。而桑娜在家里,孩子也安静地睡着了。因此,家相对来说是温暖而舒适的……教师对学生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教师对学生的疑问给了指引,指引学生多次品读课文,找新的发现,新的理解,一步一步的消除疑问。由此看出,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课文以后,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自主质疑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许多有创意的灵感都是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古柚》一文,学生生疑发问:伯父买柚的态度为什么有那样的变化?小姑娘为什么劝伯父少买柚子,还不要伯父的赠款?随着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这样借问促探索,借探索促发展,借发现促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质疑善思对培养一代“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创新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研究空间,激发探索热情
      长期以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似乎已经成为教学法则。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授课的方法只会落得“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结果。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式下,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点,树立创新精神,实施教学创新,彻底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要使课堂达到省时高效。让教师享受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课的课堂上“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要圆满完成45分钟的学习内容,仅仅有学习动机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的主旋律是指导学生以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法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课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

特点,采用愉快的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引导发现法,主动探究法等发法,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讨论、探究、质疑、争论、收集信息,自主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中,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课堂细节,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是值得探究的。如果说及时捕捉细节是教师的自觉行为,那么有效挖掘资源性的教学细节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他抓住一个极易被学生疏忽的“笑”字,于无疑求疑,引领孩子们走入语言的家境,体悟语言的绝妙,使学生个性张扬,渲泄课堂的精彩,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但是只有一个地方写到诸葛亮的笑,诸葛亮他到底在笑谁呢?通过让学生在掌握理解课文能力和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来感悟出诸葛亮在笑忠厚老实的鲁肃、生性多疑的曹操、自不量力的周瑜;学生并感受了诸葛亮的“笑”里隐藏着他对鲁肃的笑是宽厚的,对曹操的笑是讽刺和轻蔑的,对周瑜的笑是胜利的。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契机,创设研究空间,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五、创造表现机遇,实现自主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没有创造性想象,技术创新,科学发明,艺术创作等一切创造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中小学生因生活经历少,所以思想单纯,感知事物富于联想。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使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创设想象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到教材之外,练到教材之外。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典型材料,引导其分析、归纳,进行创造性的构想。在教学《穷人》一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启发到:“桑娜和渔夫一家的日子过的本来就艰难,现在又收养了两个孤儿,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编故事。有的说:“西蒙的两个孩子长大后出去找工作,有了钱就接桑娜一家去一起生活”。丰富的联想源于敏捷的思维,敏捷的思维源于平静的心境和旺盛的求知欲,当学生自如发挥想象,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实际是良好素质的综合表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