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文中表示计数的表示,比如十有八表示18。

如题所述

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4、兄弟排行
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5、科举考试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记时方法
1、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西汉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2、纪年法
(1)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干支纪年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567890123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678910110123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生肖纪年法(参见上表)
(4)国号纪年法
南京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纪元”。
(5)帝号纪年法
湖北军政府成立时改用黄帝纪元(1911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
(6)公元纪年法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世纪:每100年为一个世纪。
年代:世纪中又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也有主张1981年至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
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
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
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追答

度量衡
中国很早就有度量衡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以后为历代社会所沿用。度量衡是度、量、衡的合称。度指长度。量指容量。衡指重量。
1、度
基本单位是尺。
常用的“五度”:引、丈、尺、寸、分。(《汉书·律历志》)
进制: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其他古单位:仞、寻(均等于8尺)。厘(1/10分)、毫(1/10厘)、丝(1/10毫,宋前作秒)、忽(1/10丝)。
2、量
基本单位是升。
常用的“五量”:斛、斗、升、合、龠。(《汉书·律历志》)
进制: 1斛=10斗(宋后改为5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
其他古单位:
石,本为重量单位,120斤,秦汉后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1石=1斛)。
勺(1/10合),撮(1/10勺)。
注:斛(hú胡),合(gě葛),龠(yuè月),石( dàn旦)
3、衡
基本单位是斤。
常用的“五权”:石、钧、斤、两、铢。(《汉书·律历志》)
进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宋代以后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其进制: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1厘=10毫。
其他古单位:圭、絫(lěi垒),均为1/10铢。粟、黍,(shǔ暑)均为1/100铢。宋以前的“分”为1/4两,即2.5钱。镒(yì益)为20两。锱(zī资)为6铢。
注:石,古均读为shí,今作重量单位仍读shí ,作容量单位读dàn。

追问

我要的是组合计数....

追答

没有了。就这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