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有哪位名家写过关于白居易的散文,或者是关于《琵琶行》的散文也可以,拜托大家了啊

要散文啊,不要分析类的文章。谢谢各位了

  关于《琵琶行 文/韩兆崎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6
琵琶厅读《琵琶行》

出浔阳楼东行,越过锁江楼琵琶亭即在眼前。

望着这座矗立于九江大桥南端东侧的红柱蓝瓦、双层、八角飞檐的新建亭子,心里却生出无限悲凉之感。

因《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虽然已非旧址旧貌,但在枫叶、荻花的环绕中,萦绕于耳际的琵琶声似从冥冥处传来,曲声悠悠,心声凄凄像杜鹃啼血,如春江花朝,“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云……”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给汉白玉雕塑的白居易鞠躬,感谢他用“新闻诗”写出了这篇“人物专访”,让琵琶声弹奏了一千多年。更让我激情难抑的是花岗岩影壁上,整个镌刻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手书的《琵琶行》巨幅长卷。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好幻想,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杜甫、白居易。作为书法家的毛泽东手书的《琵琶行》,却是他传世书法长卷中最长的一幅。在这里,作为书法家和诗人的毛泽东,“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书魂融诗魂,神为我神,满壁龙蛇,一片化机,意笔相从,神韵独造,进入一个有我无人境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毛泽东和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站在了一起,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笔随情走,经毛泽东手书的《琵琶行》同时融进了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再创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秋夜江边作者送客,一似消息导语。“浔”字大而草,立通篇之规。“主人下马客在船,有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改白诗“举酒”为“有酒”,且酒字左右远距离分开,更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惆帐。

“忽闻水上弦歌(白诗作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此时,毛泽东的书法感情进入了诗的感情,白居易“忽闻水上琵琶声”而毛泽东却同时听到了琵琶声,自然也被吸引了。“移舟(白诗作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书情诗情相融,见字一如见画。“琵琶”二字左边“王”字独出,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掩面遮羞的琵琶女。

或许毛泽东觉得白诗那段叙述嫌长,或许此时书情越过了诗情,写到此处,他删去了“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接下来,字如纤指在弦,跌宕生姿。“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催笔走,字传诗情,琴声之美之绝尽现笔下。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写黑留白,轻柔飞过,既传达诗意,也传达了一种千古不绝的艺术审美观点。

正是四座屏息,正像“于无声处听惊雷”般,“银瓶破裂(白诗为“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轰鸣骤至,瓶破人惊,长刀大戟,一掣万钧。在撕锦裂帛声后,江面复归平静,字也写得沉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女不再“欲语迟”,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身世。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岭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风(白诗作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笔法张落,字卷春风,龙蛇云物,飞动于腕指间。继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书家丢了此字)离,前日(白诗作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笔法大张,山飞泉立,一句“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由走红时“一曲红绡不知数”到色衰时“老大嫁作商人妇”,高峰而入低谷,书家情绪也被垂泪琵琶女引入往事追忆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后两句笔走游龙,风鸢唳空,一声呐喊,灵感迸发。作为共和国第一人的政治家毛泽东,此时不一定与谪臣白居易有共同的感受,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肯定对诗人白居易的这一千古绝句产生共鸣。诗人的思绪化作了书家思绪,对琵琶女的同情,对自己的哀伤,字字达意,笔笔传情。“自(白诗作我)从去年离京城(白诗作辞帝城),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盆(白诗作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闻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呦(白诗作呕)哑啁(白诗作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渐(白诗作暂)明。不(白诗作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朝荣夕枯,幽愁暗恨,书随诗走,墨逐情落,随笔赋形,平中见奇,无心于变,触手尽变。

最后几句,琵琶声里,满座泣下,不喜欢哭哭泣泣的毛泽东似乎也受到感染,俊笔生哀,“感我此言(白诗作语)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是向前声,满座重闻成(白诗作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更(白诗作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曲尽,书意未绝。我久久伫立诗壁前,久久地品味着毛泽东手书的这首诗……

中国书法的本位是草书。经几千年书体嬗变,篆、隶、楷、行,草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上的皇冠。在二十世纪摘取这个皇冠的是毛泽东。天下第一草,百年无二人。在书法王国里,能与毛泽东的草书比肩的至今未出现。前人有书掩人、人掩书之说,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思想家的毛泽东政名太盛,反把一代书法宗师的书名遮掩了。然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去远,他留下的毛体书法却日显其光辉。受到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喜爱与关注。书如其人。书法是作者的心胸,学识的表现。在古代,书法家往往又是诗人与文学家。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的书法以其笔含万物,气象万千,经天纬地,山高水长,豪迈雄放,意境深远使习之者难望其精髓。然而,这位书法巨匠、一代宗师毛泽东留在中国书法艺术巅峰上的毛体书法艺术的光辉,却将烛照着中国书坛劲旅继续攀登!
第2个回答  2008-11-06
1 [散文]江南烟雨《琵琶行》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渌渌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江州任职时期,白居易自编诗集十五卷,有诗约八百首,《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最为脍炙人口。
第3个回答  2008-11-08
大商股份只是打个分蛋糕的风格和功夫还是犹太人韩国还是身体换个话题

参考资料:的风格独特然后返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