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封号的妃子和没有封号的妃子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1、地位的区别

接受封号表示接受御封并有正式地位。没有封号的妃子没有地位。较高等级的人物受封之后都有“封号”。

明太祖宁妃的封号是“宁”,宣统帝时端康皇贵妃(原光绪帝瑾妃)的封号是“端康”,唐朝的黄国公李霭的封号是“黄”。

2、荣誉的区别

皇室里的后妃一般是冠以姓氏,一般有名字的女子的名讳是不可以随便乱叫的,例如:则不可能是叫倩妃或舒妃,一般就称薛妃。

皇帝赐予的封号比如说“柔”字“婉”字作为她们的封号,这是很大的荣誉,封号是不可以与名字相冲的。没有封号的妃子则没有这样的荣誉。

3、名字的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没有“名字”。各类史料、文书、墓志、档案甚至艺术作品中,仅以姓氏称呼女性。清朝有封号的妃子相当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皇帝钦定的,如皇后以及清朝的皇贵妃的封号,还有太后、太妃们的封号,通常情况下,她们的封号由两个或两个字以上组成;另一种情况是妃、嫔等级制度中固有的名号,也属于“封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封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9
事实上区别不大,处在同一位分的后妃级别一样,封号主要是皇帝对其品性的认可和人物区分。
清朝康熙后妃制度完善后,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1、皇后不必说,只有一位,又是后宫之主,无所谓封号。
2、皇贵妃也只能有一位,不用封号也知道是谁,即便以前有封号,也基本上不会称呼。例如乾隆继后那拉氏,由娴妃晋娴贵妃、皇贵妃,做皇贵妃时一般不会称呼娴皇贵妃。
3、贵妃分情况,清朝历史上初封贵妃多为一位,也就不用封号区别。后来由妃晋贵妃,多有封号称呼。例如雍正初封贵妃年氏,熹妃钮祜禄氏晋封熹贵妃;乾隆初封贵妃高氏,纯妃苏氏晋封纯贵妃,嘉妃金佳氏晋封嘉贵妃等情况。
4、妃、嫔基本上都有封号,人数较多好区分,例如乾隆同时期存在的愉妃、舒妃、令妃、颖嫔、婉嫔等。
5、贵人、常在、答应地位较低,贵人偶尔会有封号,多以姓氏称呼,晋升嫔一定会有封号,常在多为起步,答应很难升上去,更没有封号。如乾隆潜邸格格珂里叶特氏和陈氏初为海常在、陈常在,晋封海贵人、陈贵人,后晋封愉嫔、婉嫔~
第2个回答  2015-07-15
从六品以上都有封号,没有封号你低人一等,和宫女没有太大的区别。
第3个回答  2016-01-25
清朝的后宫品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秀女。有封号的妃子与没封号的妃子相较而言地位比较高。
《清史稿·后妃传》(节选):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锺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诸宫殿设太监,秩最高不逾四品,员额有定数,廪给有定量,分领执事有定程。此其大较也。

二百数十年,壸化肃雍,诐谒盖寡,内鲜燕溺匹嫡之嫌,外绝权戚蠹国之衅,彬彬盛矣。追尊四代,惟宣皇后著氏族,且有继室,讬始于是。历朝居正号者,谨而次之,并及妃、嫔有子若受后朝尊封者。世祖以汉女为妃,高宗以回女为妃,附书之,以其仅见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