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的人物

越多越好,不一定要最感动,能够应付作业就行。(30个以上就加50悬赏分)
事迹简单点

冯如(1884-1912),原名冯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绪九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曾在乡间私塾就读数年,辍学后居家务农。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898年,冯如16岁时,父母就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岗坪乡竹林村梁三菊。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由于生活困难,冯如在1899年辞别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亲伯母的弟弟吴英兰,远涉重洋到美国三藩市(旧金山)谋生。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天资聪颖多幻想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在村中的私塾读书时,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班同学中名列前茅。他在写作时常常流露出许多幻想,并提出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呀,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为什么可以飞快飞慢,甚至有时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师看到他的这些作文,称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还经常创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只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飞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连连称奇。他还用一个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鱼塘中,让风吹着飘来飘去,人们都称赞他有办法。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醉心飞机制造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创制飞机成功的消息轰动世界。20岁的冯如被这一发明所吸引。他身在海外,感受到被列强欺凌的滋味。他想到,列强之所以敢欺凌我们,就是凭借那些坚船利炮。飞机在军事上的作用很大,于是他决心献身飞机制造事业,将来好为祖国发展航空事业服务,使祖国强盛起来。从此,他有空就到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家中,搜集、查阅有关飞机原理的图书资料,开始研制飞机模型。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年青的冯如虽有创业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创业的资本。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于1906年从纽约来到三藩市,动员侨胞投资开设机器厂制造飞机。冯如的赤诚之心,激发了华侨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台山人)、司徒碧如(开平人)等人的为国创业之心。他们不仅愿意出钱,而且愿意做徒弟跟着冯如一起研制飞机。在华侨的支持下,冯如他们终于办起了飞机研制厂。在工厂里,师徒们昼夜不息,埋头在设计的图纸堆中,图纸出来了,就制造模型,在师徒们的努力下,飞机的内燃机首先制成了。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908年5月,第一架飞机制成了。他们异常兴奋,冯如更好似自已的孩子出生那样高兴。他认真思考和策划着试飞的事情,其他人也认真做准备工作,随后,他们把飞机运到打林可市的麦园试飞。但是飞机试飞失败了。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908年9月,第二架飞机制成后,他们又进行试飞——改进——再试飞,但一连五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飞机飞起几丈高就摔下来,飞机毁坏,幸未伤人,但让冯如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很多资助者看到屡屡失败,也丧失了信心,不愿再资助了。在处境极端艰难时,冯如又接连收到父母的来信,催促他回国。“飞机造不成,誓不回国”,冯如立下了誓言。冯如毅然给父母回信说:“望双亲原谅,待飞机造成后,即可回国。”他带领徒弟们节衣缩食,继续筹集资金,改进飞机设施。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但是,飞机又该怎样改进才可达到要求呢?一天,他偶然看到几只老鹰在空中展翅盘旋,升降自如。他沉思良久,突有所悟,迅即向邻居借来一只白鸽,仔细地用尺计量鸽子身躯和两翼长度的比例,从中得到了启发。于是他高兴地对徒弟们说:“这下飞机有成功的希望了!”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成就轰动海外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909年秋,一架听人操纵、升起降落达到设计要求的飞机制造成功了。9月16日、22日两天,冯如驾着新改进的飞机在皮德蒙地区作了两次成功的短程飞行,23日《旧金山观察报》在第一版用大字号标题加以报道,称冯如为“天才人物”,并惊叹:“在航空方面,白人已落后于华人�”那时,孙中山先生适在美国,也亲临现场观看。他赞扬冯如爱国图强的精神,并高兴地说:“爱国救国,大有人在!”孙中山的话,给冯如以极大的鼓励。那些以前曾资助过冯如制造飞机的华侨,又恢复了信心。在华侨的支持下,一家以制造飞机为主的“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正式成立了,冯如担任总机械师。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果然,冯如没有辜负孙中山先生及广大侨胞的期望。1910年10月,美国人在旧金山举办“国际航空飞行比赛”。冯如驾着他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比赛,冯如的飞机以211米的高度、时速105公里、飞行32公里的成绩,超过所有参加比赛的飞机,夺得比赛第一名,国际飞行协会发给他优等证书。当时,各地报纸均突出地报道了冯如这一奇迹,冯如的名字也轰动海外,华人因此而扬眉吐气。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当时,美国人想用重金招聘他,把他永远留在美国;英国一个航空业老板也想用黄金购买他的飞机设计技术资料,冯如都拒绝了。后来美国人竟企图否认冯如设计制造飞机的专利权。冯如据理驳斥,对这些美国人嗤之以鼻。他只想为中国人争气,报效祖国。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技术献给祖国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911年2月,冯如带着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碧如等全体制造厂的人员、飞机设备和造好的飞机,返回祖国。他们计划在广州举行飞行表演,借以向祖国人民宣传飞机制造工业的重要意义。但是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竟指责他与革命党人有联系,而不准他表演。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和“广东制造机器公司”的股东们,振兴中华航空事业的爱国热情虽受打击,但他们仍以“壮国体,挽权利”为宗旨,把从美国搬迁回来的“广东机器制造公司”在广州挂牌,制造机器和飞机。公司改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是创办人之一,并担任总机械师。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曾立下“飞机造不成,誓不回国”誓言,也向父母许下“飞机制成,即可回国”诺言的冯如,在“广东飞行器公司”安排就绪后,于1912年5月左右,回到久别的故乡,探望离别十多年的双亲和妻子。一家团聚,冯如十分高兴,他带齐家人,跑到恩城“艳芳”照相馆照相留念。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不幸失事牺牲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辛亥革命爆发,冯如毅然投身革命。清王朝倒台,中华民国成立,冯如有了新的希望。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912年,冯如向当时的陆军司令申请做飞机飞行表演,喜获批准,同年8月25日上午11时,广州上空阳光灿烂,近郊的瘦狗岭、燕塘,成千上万的人翘首观望。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心情激动地驾着飞机,凌空而起,翱翔自如。地面上欢声雷动,掌声不绝。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这时,冯如正让飞机飞得更高,只见机身急剧震动,头高尾低,失去平衡,机身倾侧。当时又没有控制身体的座带和降落设备,致使冯如被抛出机座坠地,身受重伤。他在医院醒过来对徒弟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不要为这次事故而丧失信心。”冯如终因救治无效而牺牲,时年28岁。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事后检查,这架飞机因闲置一年,有些机件生锈,以致操纵器失灵而发生事故。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殉难后,9月24日,军政府举行追悼大会,并对其家属予以抚恤。11月16日,临时大总统发出命令,“以少将阵亡例给恤”。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遗体葬于空军坟场,现迁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土墓左侧,建有纪念碑一座,供后人瞻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3
一、民族之魂——文天祥
二、义薄云天——田横五百士
三、我为共和狂——孙中山
四、为愁赋新诗——诗圣杜甫
六、不为良相为良医——李时珍
七、看我大汉气节——苏武
八、山河破碎何以堪——陆游
九、致死不肯过江东——项羽
十、追求幸福的词人——李清照

你要就写一个的话给你个详细的、

鲁迅——眼光深远,看透灵魂,洞穿世事奖

在文学大家中,鲁迅可谓出类拔萃。除文采外,他那洞穿社会的眼光,着实令人佩服。

一部《狂人日记》,看透了那吃人的社会,一部《阿Q正传》,精辟地概括了国人骨子里的弱点,一部《呐喊》,唤醒了多少民众。对社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又能付诸笔端,令后人敬重。

有时想想,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些现象不仅仅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些现象的轮回,先生竟像预言家,竟能看穿后世。“阿Q精神”现在还在好多人的骨子里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为数不少的人来说也不过时吧,爱抻长脖子围观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吧……

真的为鲁迅先生感叹,感叹还有那么多国人有不幸却不争。国家的和平、安宁和繁荣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青春换来的,可有些人仍在执迷不悟,破坏奥运。

但也正如先生所言,中国的脊梁还在。

先生啊,你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你对旧时代的批判,还在于你好多伟大的预言。
第2个回答  2008-12-03
第3个回答  2008-12-04
一、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闵恩泽: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

上世纪60年代,闵恩泽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闵恩泽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颁奖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3、胡鸿烈 钟期荣:散尽家产培养人才

这是两位均已89岁高龄的老人,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1953年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出资创办树仁学院,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4、李剑英:16秒内的选择是牺牲

2006年,李剑英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如果跳伞后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壮烈牺牲。

【颁奖词】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5、孟祥斌:年轻军人舍己救人

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带着妻子和女儿到金华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跳水救人。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沉入水中,28岁的年轻生命陨落了。

【颁奖词】

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6、李丽:用轮椅画出爱心轨迹

李丽在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

【颁奖词】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7、方永刚: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

入伍20多年来,方永刚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方永刚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他从医院回到学院,坚持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颁奖词】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8、陈晓兰:无私无畏坚守医德

陈晓兰曾是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她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

在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陈晓兰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

【颁奖词】

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

9、谢延信:侍奉亡妻家人33人

55岁的谢延信是河南焦作的一名普通工人。1973年,刘延信(后改姓为谢)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10、罗映珍:用爱唤醒“沉睡”丈夫

2005年10月1日,罗映珍和在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当民警的丈夫罗金勇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与3名毒贩殊死搏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每天守候在丈夫身旁,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

【颁奖词】

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集体奖:“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二、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

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

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

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

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

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

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

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

“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

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

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

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

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

、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

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

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

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

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

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

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

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

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

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

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

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

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

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

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

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

,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

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

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

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

;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

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

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

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

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

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

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

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

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

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

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

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

,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

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261289.html?si=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069539.html?si=2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