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上下片是什么?

急用~~

  原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上片: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片: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上片: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下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词的上下阕 诗不分片,词分片。分片就是分段,一片又叫一遍,又叫一阕,因为音乐奏过一遍叫一阕,所以上片叫上阕,下片叫下阕,不分片的小令也叫一阕。
第2个回答  2008-12-15
翻译: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赏析:
辛弃疾不认为封建社会的农村只有冬天,没有春天;只有灾荒,没有丰年,农民只是在饥寒中哭泣而没有欢乐和希望。不,苦恼人也有笑。辛弃疾是反对消极颓废的,他的内心充满正气、豪气和锐气,因此,他的田园词里充满春色、光明和希望,虽也有反映“叹息频年廪未高”的忧愁,但侧重反映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欢乐。
这首词的下片,写词人夜行遇雨,忙乱之中,一时竟找不到那所熟悉的茅店避雨。这本是很不愉快的事。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却明明看到、听到词人一边在抹着脸上的雨水,一边在开怀大笑。农民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两三点雨怎么能打掉他的满心喜悦呢?词人对农村、农民的感情,是那些浪迹于“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之中的词人们所望尘莫及的
第3个回答  2008-12-09
上片是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下片写轻云小雨
第4个回答  2008-12-03
词的上下阕 诗不分片,词分片。分片就是分段,一片又叫一遍,又叫一阕,因为音乐奏过一遍叫一阕,所以上片叫上阕,下片叫下阕,不分片的小令也叫一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