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诸葛亮、司马懿

历史中的诸葛亮、司马懿,是什么样子
每个人物说明不超过50字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栽取历史文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蜀汉丞相。早年隐居隆中,后刘备三顾茅芦,请出诸葛亮作军师。由于当时诸葛亮年纪很轻,所以关羽张飞等人看不起诸葛亮。刘备对他们说道:“孤有孔明,如鱼之得水。”关羽等人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208年,曹操南下,大破刘备。诸葛亮和徐庶在逃跑中被曹操击溃。徐庶遂投奔了曹操。诸葛亮至江夏后,受刘备之托,前往东吴游说,联吴抗曹。刘备入川后,诸葛亮镇守荆州,诸葛亮此时的治政能力初步显示出来。庞统中箭身亡后,诸葛亮作为二路援军,和赵云一起入川。此后,刘备基本上都领兵在外,诸葛亮一直留守成都,由于他出色的治政能力,使得西川的经济有了和很大程度上的恢复。这一成果不旦蜀国人人称道,就是魏国的钟繇、董昭等人也在给曹操的奏章中屡屡称颂诸葛亮的治政能力。曹操因此也给诸葛亮写过信,并送了一些礼物。当然,这一切都是白费心机了。汉中之战后,刘备自封汉中王,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刘备想伐吴,诸葛亮苦谏无用,结果刘备大败。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为限制诸葛亮的权力,刘备留下了李严来总管粮草,制约诸葛亮。其后诸葛亮南征,大败孟获,南方平定。然后诸葛亮北伐,收得姜维。然后诸葛亮让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郃大败马谡,占领街亭,蜀军大败。其后诸葛亮又几次伐魏,并成功的除掉了李严。但诸葛亮的北伐先后被曹真和司马懿成功击败,最终蜀国的国力越来越弱。234年,诸葛亮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官至武乡侯、蜀汉丞相。司马懿在探查蜀军营寨时,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但诸葛亮一死,便注定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山至入川前,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外交能力。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游说,使得孙刘结成同盟。当然从后来来看,蜀国内部有这样外交能力的人还有很多,如邓芝、郤正等人,但诸葛亮在孙权面前谈论战事时的精细,与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参军校尉鲁肃等人不谋而合,说明诸葛亮对这场战争还是看得很清的,诸葛亮有军师之才。第二阶段是诸葛亮入川到白帝城托孤,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出色的治政能力。可以说蜀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撑一段时间就和这一段时间诸葛亮对西川的治理有关。这一阶段,刘备先后屯兵于公安和阳平关,成都的全部内政都交给了诸葛亮。和演义中不同,汉中之战以及此前的定军山之战,诸葛亮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守在成都。第三阶段是刘备死后到诸葛亮病逝,这一阶段诸葛亮的精力已经由内政转向了军事。然而就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在军事上是长于治军而短于计谋。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发明了木牛、流马以用来运输粮草(注意,这里的木牛、流马是两种工具,而且也是要由人力来推动的,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并且创造出了八阵图(八阵图今已失传,不过八阵图更向是两军对垒时的一种阵法,而不是演义中说的石阵)。从这点上来看,诸葛亮更适合的是在战争中负责后勤工作,他实在不是能做三军统率的人才。这里还要特别说的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就是他的后事处理。诸葛亮后事处理是这样的:兵法传给姜维,军队归杨仪,丞相位置由蒋琬继承(由于后主刘禅在此后坚决不设丞相,所以蒋琬只做到了大将军)。这种后事处理,只能导致蜀汉内部的内讧,因为杨仪难以容人,而蒋琬和姜维在北伐的态度上又是完成相反。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识人方面要选比刘备差得多。最后要说的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爱说“诸葛军师”四个字,但其实诸葛亮从未作过刘备真正意义上的军师(诸葛亮作过军师将军和军师中郎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军师),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就和曹操手下的荀彧很相似,都是镇守后方的关键人物。当然,历来对诸葛亮的神化,也都不可信。就传说中的东西而论,周瑜属于群雄分争的前三国,司马懿属于由魏至晋的后三国,而诸葛亮则属于三分天下的中三国,三人没有任何可比性。

  历史上的司马懿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
  历史上说:司马懿少年老成,是诸葛亮的克星。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马懿,采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后,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持良久,始终也不能获胜。他们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对方。
  但是看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总是很被动,而且司马懿每每在优势明显的时候让诸葛亮轻易的脱(当然诸葛亮有优势的时候一样被司马懿化解)。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几乎靠拖得诸葛亮病死,最终才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司马懿好像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战胜诸葛亮,一味退让,永远是防守,如果诸葛亮在多获二十年,相信司马懿也是这样应对。
  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
  看司马懿擒孟达,不待圣旨,不出十日。其时机把握之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其后一次的辽东叛乱,叛军起兵十五万。当时相隔四千里地,魏军兵少路远,司马懿竟然能够做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仅以四万兵力,一年破敌。其攻击之强,战术之主动,与对峙蜀军时判若两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马懿曾被离间下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要靠诈病欺瞒魏国的君主,让魏君以为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在魏国受到猜忌。
  而司马懿官复原职的原因是什么?是魏国没有对付诸葛亮的人才,不能不用司马懿。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生死仇人诸葛亮,才是真正能使司马懿掌握权力的人。

  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没理由不知道的。

  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

  总之,整个三国倒是象司马家族的发家传记。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仔细推理下来,却发现,真正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的却是司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飞烟灭了。至此中国进入了西晋,然后东晋。

  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同时又不象三国那么短命,而且开创了后世300年的风流,可惜在历史帷幕中始终被掩盖下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3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蜀汉丞相。早年隐居隆中,后刘备三顾茅芦,请出诸葛亮作军师。由于当时诸葛亮年纪很轻,所以关羽张飞等人看不起诸葛亮。刘备对他们说道:“孤有孔明,如鱼之得水。”关羽等人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208年,曹操南下,大破刘备。诸葛亮和徐庶在逃跑中被曹操击溃。徐庶遂投奔了曹操。诸葛亮至江夏后,受刘备之托,前往东吴游说,联吴抗曹。刘备入川后,诸葛亮镇守荆州,诸葛亮此时的治政能力初步显示出来。庞统中箭身亡后,诸葛亮作为二路援军,和赵云一起入川。此后,刘备基本上都领兵在外,诸葛亮一直留守成都,由于他出色的治政能力,使得西川的经济有了和很大程度上的恢复。这一成果不旦蜀国人人称道,就是魏国的钟繇、董昭等人也在给曹操的奏章中屡屡称颂诸葛亮的治政能力。曹操因此也给诸葛亮写过信,并送了一些礼物。当然,这一切都是白费心机了。汉中之战后,刘备自封汉中王,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刘备想伐吴,诸葛亮苦谏无用,结果刘备大败。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为限制诸葛亮的权力,刘备留下了李严来总管粮草,制约诸葛亮。其后诸葛亮南征,大败孟获,南方平定。然后诸葛亮北伐,收得姜维。然后诸葛亮让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郃大败马谡,占领街亭,蜀军大败。其后诸葛亮又几次伐魏,并成功的除掉了李严。但诸葛亮的北伐先后被曹真和司马懿成功击败,最终蜀国的国力越来越弱。234年,诸葛亮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官至武乡侯、蜀汉丞相。司马懿在探查蜀军营寨时,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但诸葛亮一死,便注定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山至入川前,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外交能力。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游说,使得孙刘结成同盟。当然从后来来看,蜀国内部有这样外交能力的人还有很多,如邓芝、郤正等人,但诸葛亮在孙权面前谈论战事时的精细,与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参军校尉鲁肃等人不谋而合,说明诸葛亮对这场战争还是看得很清的,诸葛亮有军师之才。第二阶段是诸葛亮入川到白帝城托孤,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出色的治政能力。可以说蜀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撑一段时间就和这一段时间诸葛亮对西川的治理有关。这一阶段,刘备先后屯兵于公安和阳平关,成都的全部内政都交给了诸葛亮。和演义中不同,汉中之战以及此前的定军山之战,诸葛亮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守在成都。第三阶段是刘备死后到诸葛亮病逝,这一阶段诸葛亮的精力已经由内政转向了军事。然而就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在军事上是长于治军而短于计谋。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发明了木牛、流马以用来运输粮草(注意,这里的木牛、流马是两种工具,而且也是要由人力来推动的,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并且创造出了八阵图(八阵图今已失传,不过八阵图更向是两军对垒时的一种阵法,而不是演义中说的石阵)。从这点上来看,诸葛亮更适合的是在战争中负责后勤工作,他实在不是能做三军统率的人才。这里还要特别说的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就是他的后事处理。诸葛亮后事处理是这样的:兵法传给姜维,军队归杨仪,丞相位置由蒋琬继承(由于后主刘禅在此后坚决不设丞相,所以蒋琬只做到了大将军)。这种后事处理,只能导致蜀汉内部的内讧,因为杨仪难以容人,而蒋琬和姜维在北伐的态度上又是完成相反。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识人方面要选比刘备差得多。最后要说的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爱说“诸葛军师”四个字,但其实诸葛亮从未作过刘备真正意义上的军师(诸葛亮作过军师将军和军师中郎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军师),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就和曹操手下的荀彧很相似,都是镇守后方的关键人物。当然,历来对诸葛亮的神化,也都不可信。就传说中的东西而论,周瑜属于群雄分争的前三国,司马懿属于由魏至晋的后三国,而诸葛亮则属于三分天下的中三国,三人没有任何可比性。

历史上的司马懿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
历史上说:司马懿少年老成,是诸葛亮的克星。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马懿,采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后,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持良久,始终也不能获胜。他们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对方。
但是看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总是很被动,而且司马懿每每在优势明显的时候让诸葛亮轻易的脱(当然诸葛亮有优势的时候一样被司马懿化解)。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几乎靠拖得诸葛亮病死,最终才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司马懿好像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战胜诸葛亮,一味退让,永远是防守,如果诸葛亮在多获二十年,相信司马懿也是这样应对。
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
看司马懿擒孟达,不待圣旨,不出十日。其时机把握之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其后一次的辽东叛乱,叛军起兵十五万。当时相隔四千里地,魏军兵少路远,司马懿竟然能够做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仅以四万兵力,一年破敌。其攻击之强,战术之主动,与对峙蜀军时判若两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马懿曾被离间下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要靠诈病欺瞒魏国的君主,让魏君以为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在魏国受到猜忌。
而司马懿官复原职的原因是什么?是魏国没有对付诸葛亮的人才,不能不用司马懿。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生死仇人诸葛亮,才是真正能使司马懿掌握权力的人。

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没理由不知道的。

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

总之,整个三国倒是象司马家族的发家传记。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仔细推理下来,却发现,真正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的却是司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飞烟灭了。至此中国进入了西晋,然后东晋。

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同时又不象三国那么短命,而且开创了后世300年的风流,可惜在历史帷幕中始终被掩盖下去了。
回答者: 长行歌 - 千总 四级 12-3 17:21
一、军事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无功而退兵。实因司马懿是个强敌。曹操曾经在关羽军事打击下,惶惶欲迁国都。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趁虚抄关羽后路,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诸葛亮作为蜀国军事的总指挥,在关羽之败中难道没有责任吗?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诸葛亮后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来,魏延造反,其原因与长久不被任用无关吗?这些不能不说是诸葛亮一生的缺憾。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
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
结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对人进行评价、对比,还应排除感情
第2个回答  2008-12-07
诸葛亮亮在治军作战方面,固然有其突出的特色和战绩,但毕竟是出师未捷身先

死,因此便产生了他是否长于将略的问题,甚至连陈寿对此都有忽高忽低、含糊

其辞的述说:

比如寿在他给晋武帝所上《诸葛氏集表》中说: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

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

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

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无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

也。

陈寿以上一段文字,似乎难以令人理解,寿既然对亮的将略发生了疑问,然而

为什么后面又归结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呢?况且,亮在“众寡不侔、

攻守异体”的不利条件下,加上所遇敌帅又是“人杰”,因而战争六年余,未能

成功,这样看来,也不能说亮将略为短啊!陈寿素以“有良史之才”著称,可

是,他在这里的文笔为什么这样模糊不清呢?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陈寿当时自身

所处的环境考察一下,就可以得到解答。我早在年我曾撰文申述个

年前就已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的理解,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今再

述之如下:

陈寿原为蜀人,他曾仕于蜀,蜀亡,寿转为晋臣,因之他撰《三国志》,忌讳很

多,且亮原是他故国的元帅,系武帝祖父司马的劲敌,故寿对亮与懿交战的一些

对懿不体面情况并不敢秉笔直书,如亮给懿送巾帼之服及“死诸葛走生仲达”等

事,寿均不敢提。寿以上一段论亮将略的文字,正是寿用曲折隐晦的笔调,以表

示他的良史笔法。今再演述一下寿的本意,因为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当时未

免没有人说亮将略为短的话,因之陈寿也提出亮奇谋非长的同类话,可是寿接着

又举出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乃由于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对手或为人杰三个原

因:前两个原因自系客观事实,无可置疑,问题是亮处于此两个不利条件下未能

将此人杰彻底打垮,而自己先病死军中,寿的结论终归只能是:“盖天命有归,

不可以智力争也。”所谓“智力”不是将略或智谋是什么呢?假如寿若真以为亮

将略非长,为什么不说亮所以功业陵迟,盖将略非长或奇谋为短,而说是“ 天

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呢?

寿以上所提出的“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不可以智力争,”都是寿为亮

开脱将略非长的指责与为之辩护的用心良苦的良史之笔。寿所说“或值人杰”的

话,只能说明寿并未把司马懿视为真正的人杰,所以用了“或”字,假如寿真以

为懿的将才高过或等同于亮,他也就不会最后说“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

了。

以上的解释,并非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前人如赵翼和吕思勉都有类似的看法(赵

说见《廿二史札记》,吕说见《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迭》)。只是他们没有详细解

释罢了。

陈寿在《亮传》

中说过:“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亮卒于军,宣

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

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可见寿并无亮缺乏“策”、

“奇才”及“巧思”的意思。寿所叙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的话,虽

系叙述亮壮志未成的心意,同时也带有对亮有才能而缺乏客观条件的惋惜,所以

才如此出口。陈寿曾称曹操能“该韩白之奇策”(《魏志 武帝纪》)。然而曹

操用兵亦常有败时,且未能统一中国,当亮初出辅佐刘备时,操已占有中原,

而备尚无尺寸之土。这种客观情况,寿岂不知,而只以成败论亮的道理。寿评吕

蒙说:“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评陆逊说: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然而吕蒙、陆逊在军功上也没有什么高于

诸葛亮的成就,足证寿评论将略的标准并非很苛,恐怕他也不会认为亮的将略不

及吕、陆二人!

我们可以把陈寿所说有奇才的白起和韩信看一看:当秦以优势兵力与赵将廉

颇作战时,颇用坚壁不战的办法以抵御,秦不能取胜,直到秦相范睢给赵王用反

间之计得逞以后,赵王另派赵括为将,来代替廉颇,然后秦才用白起,获得胜

利,赵括不过是同马一样只会口头谈兵的人,白起纵然打败了他,也不足为奇,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富兵强,除白起以外,其他将帅如商鞅、张仪、庶长疾、

司马错、樗里疾、甘茂、向寿等多人,都能攻城略地,“战未尝屈”;六国中的

名将如赵国的廉颇、赵奢、李牧等虽都是第一流的将帅,都不能挽回秦开疆辟土

的优势,凡此都说明光靠将帅的智谋还是不成的,主要也看君明臣贤及其国的综

合力量,清代史家赵翼有诗曰:“运去卧龙空伐敌,时来屠狗亦封侯……历历古

今成局在,兴衰不尽系人谋”(《瓯北集读史》),这种讲法确符合历史的实

际,非熟于史事者,固不能见及此。

我们再看看韩信其人

的大事宣扬,后代学者对之评价至高,如宋人陈亮曰:“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

已”;明代茅坤亦言:“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我以为论信的将才,

不能不谈他所遇到的对手到底怎样?项羽固极勇悍善斗,但他的缺陷却更大而

多,如不能用人选将,缺乏政治头脑及战略眼光、开历史倒车、只图为诸侯霸主

等等,都是制命弱点;至于被信打败过的魏豹、陈余、龙且等,更谈不上什么将

才,从信的战争事迹来看,信和刘邦以数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兵力击溃于彭城外

围。信与刘邦及张良、陈平等在荥阳、成皋战场打不过项羽的进攻,所以韩信才

另引兵将去到河北开辟第二战场,这样怎能说信“战必胜、攻必取”呢?且韩信

本人的缺乏政治头脑,也和项羽差不了多少,我曾写过一篇《韩信新论》的文

稿,见本书。这里就不再多说,我们可以拿《孙子兵法 始计》篇所说“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这五个衡量将的标准来把韩信和准则,从信不能与项

羽打硬仗之事看,信也谈不上“勇”。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所要求的五个为将标准,韩信只能占得“智”一条,然

而所谓“智”,也非只指谋诈,也宜包括对人处事的识见,信上不能取忠信于刘

邦,中不善与群僚谦虚相处,那里称得上有大谋大智的名将呢?而诸葛亮在所有

为将的五个条件中不但都具备而且全做到了好处。因之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亮

是卓越的第一流的全能军事家!

参考资料:马植杰秦汉三国论文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三国史,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广义历史,狭义历史等等

第3个回答  2008-12-03
一、军事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无功而退兵。实因司马懿是个强敌。曹操曾经在关羽军事打击下,惶惶欲迁国都。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趁虚抄关羽后路,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诸葛亮作为蜀国军事的总指挥,在关羽之败中难道没有责任吗?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诸葛亮后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来,魏延造反,其原因与长久不被任用无关吗?这些不能不说是诸葛亮一生的缺憾。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
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
结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对人进行评价、对比,还应排除感情因素,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503474.html?si=2&wtp=wk

第4个回答  2008-12-03
敌对双方的统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