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8-11-29
我,有一个鼻子两只眼睛,和别人一样,是一名学生,但是,提到我的性格,就与别人与众不同了,我有着一股的“犟”劲,不服输,爱哭。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模拟考试,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得一点也没错,后来,分数知道后,考得好的同学高兴起来了,考得差的同学垂头丧气,可是,我却不同,这次考试我得了59分,我并没有垂头丧气,我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别人考得这么好,我却这么差,为什么不多靠1分,我边说边哭,就是不服气,回到家还撒娇,叫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奥赛题的书,让我的成绩快速上升,在做题的过程中,忽然有一道题难倒了我,我便问了我的妈妈,妈妈说:“这道题你都做不起,太笨了”,我一气之下,拿着题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决定自己做完此题,终于在30分钟后,恍然大悟,完成了此题,我太高兴了。
现在,每当我在做题时遇到困难有点灰心时,耳边便响起妈妈的话,于是,我又鼓起“犟”劲,面对困难,非攻下难题不可。
现在,妈妈的那句话成了我勇往直前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这种动力,我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而且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犟”这样不服输,但我深深懂得了:这只是我前进道路上的一步,我决不因此而骄傲,自满。
第2个回答 2008-11-29
——语文作文谋篇布局三法
(串点: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例一:感受中学生活——高三进行曲
高三了,真是个多事之秋。走进高三,走进生活,体验高三进行曲,体验个中酸酸涩涩、苦苦甜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紧张:生活的主旋律
紧张,不容置疑。每每看到楼梯口那块高考倒计时牌,心里便会莫名的紧张,甚至焦虑。毕竟十年寒窗,在此一搏啊!
每天,老师的工作已经固定化、一体化。老师抱一叠试卷进教室,不多时又抱着一叠考卷出教室。数学老师刚走,外语老师进来,还有地理老师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小黑板……同学每天每时每节课笔耕不辍,忙着解未懂之题,忙着向老师请教,忙着订正试卷……为了五月的那个未知数,紧张是唯一不变的基调。于是乎,学校、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是不变的航向;抓紧时间吃饭,抓紧时间骑车……只为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然而,紧张并没有吞噬我们。在繁重的学习中,我们体验着生活充实的兴奋,感受着紧张生活的步伐。
牢骚:生活的小夜曲
高三阶段,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
“唉,考试太难了,我看我希望不大。”甲垂头丧气,一脸苦行僧标模样。
“本人已数月不知电视为何物,不知音乐是何味了。”乙苦苦地唉叹着。
“死定!今晚2点35分的足球赛是看不成了。真是……”丙的心境深得球迷们的理解。
“啊呀!差点忘了大事,下午历史课还要模拟考试呢!”丁的一声提醒,惊动了梦中人。于是大家各就各位,赶紧备战。
牢骚,为高考而发;议论,因高考而起。反正牢骚、议论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听多了也就自然了,仿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小夜曲。
希望:生活的狂想曲
“报纸上说了,今年大家扩招,咱们都大有希望噢!”传播消息的同学眉飞色舞地告诉大家。“对呀,对呀,大家好好努力,一定能行的!”临近高考,大家都诚心诚意地彼此鼓励,彼此加油——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分之百地努力。特别是接二连三的家长会上,学校一次又一次地发布的招生信息,更使我们的信心指数不断上升。“对!下定决心,努力拼搏吧!”
高三呀,高三!高三的生活仿佛是人生中一篇最最扣人心弦的乐章。紧张的主调让我们振奋,灿烂的希望与我们同行。走进高三,走进生活,不远的将来,就会走出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象这样的作文并不好写。如果文章只是按时间顺序,不分主次,像计流水帐式的实录生活,那就显得平淡、肤浅、泛味,读后既不能给人有益的启示,又不能给人健康的情感。这篇作文,作者却另辟蹊径,巧妙选择了三个片断,精心设计了三个小标题,在所选择的三个“点”上大做文章。其实,抓住了那个“点”,写起来就不会无从下手,也比较容易把握。这篇文章,通过三个点,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紧张和辛苦,也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兴奋和希望,表现了当代学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注意两个问题:
1、选点的数量。一般以三个为宜,或多或少都会或单调,或繁琐。而三个“点”既符合人们的阅读、欣赏、审美习惯,也比较容易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
2、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虽然说通过选“点”来写,比较易于操作,但要能注意到,点和点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像上一篇作文中,作者就抓住了“紧张”、“牢骚”、“希望”三个“点”,这三个点是很有代表性的,透过这三个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高三学生整个的生活全貌和精神状态。由此可见,选点不能盲目,要使所选的“点”具有“以点代面”的功能。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也
例二:纵身入水
人们在冷天游泳时,大约有三种适应冷水的方法:有些人先蹲在池边,将水撩到身上,使自己能适应之后,再进入池子游;有些人则可能先站在浅水边,再试着步步向深水走,或逐渐蹲身进入水中;还有一些人,做完热身运动,便由池边一跃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