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无论是在网上查阅,还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对“狐假虎威”的解释都是: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笔者也翻阅了教学参考书上《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解析”板块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对这一叙述,我是不太认同的。追根溯源,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故事的来源。它是改编自《战国策·楚策一》。原文是这样的: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江乙是谁?他是魏王派去楚国的奸细。而昭奚恤又是何许人也?他当时乃是楚国的相,功勋卓著。为了离间楚国君臣之间的融洽关系,达到使楚国灭亡的目的,江乙妖言祸众,做了许多坏事。而“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仅是他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编的故事,本义并没有告诉我们不要仗势欺人。在整篇课文中,我们看不出狐狸坏在哪里。它吓跑其他动物并非出自它本意,换言之,如果它不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恐怕早已葬身虎口。无疑,狐狸是狡猾的,但此时的狡猾不恰恰是它保护自己虎口逃生的必备技能吗?我们看不出狐狸仗势欺人,此时的狐狸目的是救自己,它还顾不上欺骗百兽。我想说,面对凶恶的敌人,狐狸并不是“狡猾”,而是“智慧”。如果把教参上描述主要内容的几句话顺序调换一下,或许更准确: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不仅骗过了老虎,还使自己成功逃脱危险的故事。这样一来,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不能先入为主地将狐狸定义成“坏人”的形象,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区别对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来源:从《狐假虎威》谈孩子价值观的培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