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说明书

想要一份高位自卸汽车设计说明书 哪位高手共享下啊

机械设计学开卷考试设计
说 明 书

设计题目:高位自卸汽车

5454

一.设计题目:高位自卸汽车

高位自卸汽车是为了完成较高要求的卸货工作而设计的,它能将车厢举
升到一定高度后再倾斜车厢卸货,可以完成将货物卸到较高初处或使货物堆
积的较高些的任务,其工作流程如下
1. 比较平稳的状态下,将满载货物的车厢举升到一定高度;
2. 车厢举升的过程中逐步后移,到达一定移量停止,在最大高度的范围
内,举升过程中的任意高度停留;
3. 车厢举升到所需高度,倾斜车厢卸货(图1);
4. 车厢倾斜卸货时,后车门随之连动打开。卸货完毕,车厢恢复水平状态,后车门随之可靠关闭。(图2)

设计参数是: 车厢尺寸(L*W*H) 4000mm*2000mm*640mm;
最大升程(Smax) 1800mm;
后移量(a) 380mm; 最大后移量(Amax) 456mm
最大载重(W) 5000kg;
标准尺寸(L1 Hd) 300m,500m(图2);
原动机 液压机;

二. 功能分析
1.主要功能
(1) 车厢的举升下降功能:将车厢举起,并在过程中自动后移动
(2) 车厢的翻转返回功能:翻转车厢卸货,并能可靠受回
2.辅助功能
(1) 车厢后盖打开功能:在车厢卸货的同时,车厢后门自动可靠的打开
(2) 平稳传动的功能:传动装置的设计使车厢在上升`平移`翻转过程中速度保持连续,无大的家加速度
(3) 在任意位置停留的功能:可选择停留高度,方便装卸,适用性更强
3.控制功能
(1) 机械控制功能:每一个功能动作都必须按规定时间`速度有续的进行它们之间的运动一定要完全协调
(2) 人机控制功能:当人操作汽车装卸时,操作者和汽车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人机系统,人和机器之间是互动的关系,信息彼此交换
(3) 电子控制功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

三. 工能原理设计和工艺动作分解
为了实现高位自卸的功能,设计的执行机构要包括:举升机构,翻转机构,后门打开机构。在车厢卸货时,后厢门随之打开,所以翻转机构和举升机构采用集中驱动的传动系统,举升机构与其他两个机构不相关,采用独立驱动。
(1)举升机构带动车厢做方向右上的直线运动,移动到所需高度后停止,可上升的最大高度1800mm。
(2)举升停止,翻转机构推动车厢首端,车厢以转动副为圆心,做圆周运动,上升角度55,车厢左下端点最大位移约为3500m。
(3)后车盖在车厢与后门打开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做方向右下的平移运动,其水平方向移动约为320mm。

四.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举升机构与翻转,后厢门打开连动机构相独立,采用独立动力源,翻转机构每完成一次翻转动作可当作连动机构一次循环,以车厢的转动角为横坐标,各执行机构的相应方向的位移为纵坐标建立坐标轴,以一次卸货工作过程为一个循环做图。

五.执行机构设计选型
由上述分析可知,各机构之间的工作比较独立,即使翻转,后门打开为连动机构,也不需要严格的位置关系。但是举升,翻转机构的安装空间不超过给定的最大安装空间,且各机构的工作占用空间也必须在车后可用空间内。实现车厢举升的举升机构应有下述几种要求:
1.车厢要完成向右上方的平移运动,所以举升机构中至少有两点与车厢连接。且这两应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起点与中点的连线为一斜直线。
2.工作前机构的体积应在车厢底部与大梁的空间内。
3.要承受较大的载荷。

按给定的条件,选出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作为评选方案。

方案1

方案2

实现车厢卸货的翻转机构应有下述几种要求:
1.车厢要完成以车厢右下角点为圆心的转动运动,所以翻转机构推动车厢另一端给车厢提供一个力矩。
2.工作前机构的体积应在车厢底部与大梁的空间内。
3.要承受较大的载荷。
按给定的条件,选出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作为评选方案。

方案1

方案 2

后门打开机构应有下述几种要求:
1.车厢后门水平方向有位移,所以后门打开机构可以做水平方向的往复运动。
2.卸货完毕,车厢恢复水平状态,后厢门也随之可靠关闭。
3.后厢门打开机构的安装面不超过车厢侧面。
按给定的条件,选出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作为评选方案。

方案1

方案2

六.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和评定
1举升机构
方案1结构简单,液压油缸较小的推程能够完成车厢较大的上移量。但是车厢上移时,其后移量很大。需将支撑杆杆做得很长,且在举升初期,支撑杆压力角太大,可能会产生自锁现象。

方案2结构简单,紧凑;能很好的协调车厢上移量与后移量之间的关系,满足工作要求。但是,液压缸水平布置时,在举升初始阶段,传动角很小,不利于工作。

2翻转机构
方案1采用单缸时,容易实现三面倾斜。另外,若油缸垂直下置时,油缸的推力可全部作为车厢的举升力。但是该机构横向强度差。

方案2横向刚度比较好,举升时转动比较圆滑,举升过程中油缸的摆动角度很小,油缸的行程也比较短。机构集中在车后部,车厢倾翻轴支架的水平间内力非常大,因此,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

3后门打开机构:
对后门要求打开机构不高,设计要尽量简洁。易于与其他机构连动,保证车门打开,关闭位置准确。
综合考虑,举升机构选择方案2,翻转机构选方案1,后门打开机构选择方案1
七.机构运动简图

八.主加压机构的设计

举升前 ,举升后
下面具体分析车厢的后移,举升原理:
假设已知连杆机构的运动规律s—,d—,左上图为部分正弦曲线,s=sin*L (2))1),左下图为部分负余弦曲线,d=Lsin1-cos (2)》1)

E为两杆的中点,故在车厢上移过程中,A与D,B与C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同时由于A点向后移动,故车厢上的D点也随之后移,于是整个车厢就向后移动。
设AC=BD=l,举升前 ,举升后 ,则有
上移量:
后移量:
为了使整个举升机构不超过车厢底部安装空间,需满足

取 ,联立解得
, ,

举升机构为独立机构,与其他执行机构无干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