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作文的秘诀是什么?

如题所述

普希金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人,常有一些文化名流在他家作客,因此,普希金的父母都没有时间去关心和教育孩子,把一切都交给了法国的家庭教师去打理。普希金自小由这位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贵族教育。照料普希金生活起居的是一位农奴出身的保姆,她经常给小普希金讲动听的民间故事,激发了普希金的想象力。普希金从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里,汲取了充足的养料。同时,父亲和伯父的藏书室有很多文学方面的书籍,普希金有幸接触了大量的俄国和世界文学名著,耳濡目染,他慢慢地爱上了文学。

普希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诗。他经常到戏院看戏,每次看戏回来,都会把见闻和感想写下来,并喜欢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渐渐地,写诗作文成了普希金戒不掉的习惯。

12岁时,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皇村学校读书。有一天上作文课,老师出了一个“日出”的题目,要学生围绕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许多同学都觉得这个题目太难了,他们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一个个愁眉不展。而普希金只是稍加思索,就提笔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他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自我欣赏起来。这时,他听到有一位同学叫苦道:“唉,太难了。无法下笔,我想了半天只想出来一句。”

普希金想了想,便对他说:“那你就把想出来的那一句念来听听吧。”

那位同学马上念道:“大自然的主人从东方升起来。”

普希金立即接下去说:“众百姓又惊又喜。”

同学接不上了,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不知该怎么办了。”

“想想,是起床呢,还是继续躺在床上?”

就这样,一句接一句,在普希金的点拨和引导下,那位同学的思路逐渐被打开,到最后不用提醒也能一口气把文章写完。同学们都对普希金的才思敏捷感到十分佩服,从此以后便给他一个“少年才子”的称号。

普希金16岁那年,皇村学校举行公开考试,许多作家、诗人都来观看,俄罗斯著名诗人杰尔查文也来了。这位文坛老前辈年事已高,因考试过程中没有听到杰出的文章,甚觉无趣,便在主考席上打起瞌睡来。忽然,当他听到普希金朗诵长诗《皇村回忆》时,立刻睁开了眼睛,一下子显得精神焕发,竖起耳朵认真地听起来。普希金朗诵一结束,杰尔查文便打听这首诗是谁修改的。当他得知这是一首未经修改的诗歌的时候,便十分激动地说:“普希金就是接替杰尔查文的人。”

作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经典的作品,是世界文学的一笔伟大财富。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出自天赋,还和他的独树一帜的写作方法有着浑然天成的联系。他的写作方法和经验已经被后人归纳为了五点,并称之为“普希金的写作经”:

第一,作诗时喜欢反复吟诵。普希金首先是位诗人,他写诗时喜欢反复吟诵、反复推敲和玩味。例如在三山村时,他不断地吟诵着一句诗……其实,边吟诵边想诗句已成了普希金一个很重要的作诗方法。据说他的长诗《皇村回忆》,就是在散步中思考和吟诵,最后得以完成的。

第二,有时他也喜欢一面写一面思考。普希金虽然有反复吟诵、反复推敲的写诗方法,但他后来也采用了一面抒写一面思考的写作方法。他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说:“我一面写作一面思考。大部分场次只需推理就行了;但当写到需要灵感的场次时,我只好等待灵感的到来,或者放下这一场不写——这样的工作方法对我是崭新的。”

第三,注意搜集民间创作,并融化进自己的诗中。普希金十分重视民间创作。他的一位友人回忆道:“普希金说,他核对了迄今出版的所有俄罗斯民歌,并对它们作了整理校勘。”不仅是搜集,普希金还会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融进自己的创作之中。如他的长诗《茨冈人》中真妃儿唱的“你就砍我,你就烧我”这首著名的歌谣,就是根据摩尔达维亚民歌《我爱自由》改写的;长诗《高加索俘虏》中少女所唱的《契尔克斯之诗》,则源于契尔克斯民歌。至于他的一些童话,其借鉴民歌的地方也是相当多的。

第四,写作要简练、真诚,无需粉饰。普希金有些诗篇,特别是一些短诗如《我的墓志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都言简意赅,诗意隽永,这与他提倡写作风格要简练有一定关系。1835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至于谈到风格,越简练越好。主要是:真实、诚挚。事物本身是如此引人入胜,无需任何粉饰。粉饰甚至有损于它。不仅是诗歌,他认为散文也要简练。他曾说:“准确和简练,这是散文的主要优点,它要求有丰富的思想,没有丰富的思想,华美的词藻亦无济于事。”

第五,喜欢秋天写作。每个作家写作丰产的旺季各有不同,如列夫·托尔斯泰喜欢在冬季,有些作家则喜欢在春季。而普希金则喜欢在秋季写作。秋天是他最易获得灵感,也是他最感性的季节,所以他有许多作品都产生在秋天。秋天成了他收获最丰的季节。

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这就好比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们的生活十分重要一样。毫无头绪或者随心所欲的写作只会让你词不达意,文章也经不起推敲和质疑。只有在一种科学的写作方法的引导和约束下,文章才能规范和成熟。当然,别人的写作方法只能是借鉴,至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则需要在反复练习和观察中总结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0
模仿
哲理诗/孙达钧
~
人的言行今天象昨天成了习惯,
人们的言行今天象昨天成了传统,
社会中肯定的重复变成规矩。
大自然的规律是周而复始,
人的模仿成了自然行为。
小模仿大,
弱模仿强。
行星模仿行星系,
行星系模仿恒星系。
恒星系模仿宇宙。
小山模仿大山,
小河模仿大河。
小房模仿大房,
小楼模仿大楼。
小官模仿大官,
少儿模仿父母。
少年模仿青年,
青年模仿中年,
中年模仿老年。
文学艺术:
未名模仿有名,
有名模仿著名。
点模仿线,
弯模仿圆,
角模仿方。
小报模仿大报,
小刊模仿大刊。
小报诗文模仿大报诗文,
小刊诗文模仿大刊诗文。
资历浅的在模仿资历深的,
出头不怎样的在模仿出头行的。
读者少的在模仿读者多的,
抬举少的在模仿抬举多的,
名望低的在模仿名望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