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抗洪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5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熙宁十年(1077年),苏东坡被从密州调到了徐州当太守。徐州比起密州来好玩多了,一来徐州这地方富裕,二来这地方历史上就很有名,什么刘备三让徐州,让历史上所有人都知道了这里。苏学士本来就很喜欢玩,来到徐州岂不要去爬爬山,喝喝茶,吹吹风,多玩些日子在上班?反正也没人打太守的考勤。
但就在东坡太守刚上任的时候,他登高望远,御风而呼,发现有些不对劲了——这从天上来的黄河之水,怎么不往大海那方向奔流,而往南边奔腾而来呢?
很快就传来了可怕的消息——“(黄河)大决于澶州曹村,澶州北流断绝,河道南徙。”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的曹村大决口!
澶州本来就不是平静之地。公元1004年,北方的契丹曾攻打到这里,幸亏当时的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宋军才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双方在此签订了名为“澶渊之盟”的条约。现在,这里又出现了黄河大决口,但神宗皇帝现在正忙着变法,看来是不会来这里抗洪救灾了,一切事情只能自己解决。
作为一州之主,苏东坡还是有些手段的。
首先是稳住民心。古人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稳定民心比防川治水更重要,千万不能洪水还没来,路人的口水就先把徐州给淹了。可就在此时,差役来报告说,城里面的有钱人大量聚集在城门处,他们想要出城逃难了!
这可是个好机会!
苏东坡火急火燎地往城门赶,他清楚地知道,一定要留住这些富人,不能让他们跑了,他们不跑,民心就可以稳住了。
几乎是连哄带骗,就差把他们关起来,才及时化解了这场富人导演的群体事件。
把民心稳住了还远远不够,至少还要有大量精壮的劳动力来驻堤抗洪,但问题是,去哪里弄那么多人呢?立刻招募?肯定是来不及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太守尊贵的身份,撇下自己的老脸和文学家的风度以及诗人的气质去求驻守徐州的军队来帮忙抗洪。
苏东坡就这么做了,事后证明,这件事应该算是苏东坡在徐州任上犯的一个巨大的错误,足以让他身败名裂的重大原则性错误!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难道是他被守军残忍地拒绝了从而极大地损害了他千年大文豪的威名?
不,他没被拒绝,他不仅没被拒绝,反而是他的诚恳和坚定感染了驻军长官,那长官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苏东坡的请求。
问题就出在了这里——苏东坡仅仅凭借自己唇舌之力居然就调动了驻守徐州的军队,这影响力,这感染力也实在是太大了吧。你调得动徐州的军队,那自然也能够去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你苏轼作为一个文官,居然调动了军队,换做庸庸碌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