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面对美国的封锁,为何仍能研制出核弹?

如题所述

1945年美国研制出原子弹并在日本投放后,就想利用对原子弹的垄断地位称霸全球。此时,苏联已经成为美国的最大对手,所以美国利用手中的原子弹,给苏联施加了众多压力,企图阻止苏联研发原子武器,以便建立美国的绝对霸权。

当时,美国高层普遍乐观的认为,在如此严密的封锁措施之下,苏联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研制出原子武器的。然而,时隔仅仅4年,1949年8月29日,苏联便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核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随后,苏联的核武科技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很快取得了同美国的核战略均势,给美国以沉重的打击。

那么,苏联在美国的严密封锁之下,为何仍可以迅速打破美国核垄断呢?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广设谍报网,获取大量机密,缩短了原子弹研制时间

众所周知,苏联建立了一套复杂、高效的谍报系统,可以从世界任何角落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二战时期,苏联的情报工作做的也非常出色。在情报头子贝利亚的大力支持下,苏联的情报人员不仅在德国、日本频繁活动,而且在同盟国中也是百般渗透,窃取情报。

首先,苏联派遣的特工数量多。二战期间,仅美国一国,就破获了49起(和核技术有关的)重大间谍案,抓获的涉案苏联特工数不胜数。在加拿大的某次行动中,盟国的安全人员一次就逮捕了16名苏联特工。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苏联特工在同盟国境内活动。这些数量众多的苏联特工,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其次,苏联安插的谍报系统范围广。苏联在盟国的各行各业都安设了密探,其中,又以盟国的科研队伍为“监控重点”。当时,一些苏联特工进入了美国科研机构工作,更多有许多西方科学家被苏联“策反”,纷纷为苏联提供机密资料,苏联由此掌握了关键技术。

第二,搜捕纳粹德国科学家,设法获取先进设备,加快了原子弹研制进程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灭亡,遗留下大量的技术人才与先进设备。苏联高层认为,获取这些“纳粹遗产”,对苏联的核武研制工作有极大的推助作用。便派遣特殊部队,前往德国掳获纳粹的科学家与工程专家,搜集纳粹遗留的铀矿石和其他重要研究设备。

苏联特殊部队经过周密的计划布置,成功捕获了沃姆巴克、奥特纳、安德恩、赫兹、巴维奇等一批尖端的核科学家,并将他们安然送到苏联;同时,苏军还抢在美军之前获得了柏林大学、威廉大帝学院等高档学府的仪器设备,也将这些设备搬回了苏联。

德国尖端科学家和先进科研设备的到来,使得德国科技力量和苏联科技力量做到了有机结合,大大加快了苏联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这些人才和设备,自然对苏联核科学的进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发挥“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集中人力物力协同攻关,取得突破

苏联早在30年代时期,便确立了“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模式的特征,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计划经济,高度集中,指令行事。故而在这种体制的作用下,苏联可以将国家的大部分力量集中到核武器领域,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坚实的保障。

苏联作为一个重工军工大国,本身就具备较为良好的科技基础。早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就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核科学家,例如库尔恰托夫、列彭斯基、哈利东等,这些人不仅在苏联国内名声远扬,而且在整个欧洲也享有较高的声誉。苏联版图辽阔,物产丰富,可以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充足的资源。

尽管苏联在二战中遭受较大损失,但苏联具备举国体制的优势,可以较为快速的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重新投入到重要领域的研发工作之中。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促使人才、资源、科技等各项要素优化组合,极大推进原子弹的研发进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