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如题所述

很多人搞不清朱元璋和“小明王”韩林儿的关系,更不清楚,历史上还有个“韩宋王朝”。韩林儿就是“韩宋王朝”的皇帝,人家整整坐了12年的龙椅。朱元璋当初就是韩林儿的“臣子”,只不过他们的关系有点小复杂。


.

我们就从韩林儿之死谈起。韩宋龙凤十二年十二月,身在滁州的韩林儿,准备起驾前往应天(南京)。十二月的天气寒冷,江风嗖嗖,可韩林儿的心是暖的。老朱待他真不赖,在他被陈友谅逼上绝路时,多亏朱元璋伸手相助,才过上了舒舒服服的三年生活。这会儿,老朱又来接他到大都市生活,看起来十几年的漂泊该结束了。就当韩林儿坐在船上,平静地看着滚滚江水,惬意的品着小酒时,突然酒杯倒了。错愕之间,韩林儿发现自己坐不稳了,满船随从一片惊呼。原来船漏了,江水涌入不断涌入,在江风的推动下,向一侧倾倒。时间不长,巨大的木船翻转,倒扣江面,韩林儿及所有随乘人员全部遇难!


.


韩宋就这么灭亡了!第二年,吴王朱元璋宣布不再用“龙凤”年号,改称“吴元年”。又一年后,老朱在应天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这么紧凑的时间安排,让后人疑窦丛生。因此有人认为,韩林儿之死并非意外事故,而是被老朱害死了。这件事的操刀手叫廖永忠,是他派人凿沉了韩林儿的船。理由很简单,韩林儿这个皇帝不死,老朱称帝就是篡位。

韩林儿到底是何方神圣?他怎么就成了朱元璋的领导?

其实,韩林儿对朱元璋的领导身份,要加个引号。韩林儿能坐上皇位,两个人起了决定性作用:其父韩山童和白莲教骨干刘福通。


.

韩山童出身于河北一个平民之家,不过他这个平民一点不“平庸”,韩氏信奉白莲教,父祖几代人都从事传教工作。所以,韩山童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成了白莲教最高领导,信徒遍布天下,刘福通就是韩山童的忠实信徒。

元朝末年,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天下人心浮动。可是元廷依然大肆盘剥,造成大量流民。刘福通就是受害人,他本是富豪之家,因为受官府勒索不成,被毁了家。

一个以韩山童、刘福通为核心的组织悄然形成,这就是“红巾军”。就当他们准备起义时,计划泄露,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外逃,并在颍州举兵反元。

刘福通点燃了火药桶,各地相继爆发起义,都打出了“红巾军”的旗号。为了统一指挥,刘福通寻找到逃亡中的韩林儿,扶立他为皇帝,国号“宋”。为什么是“宋”?因为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很显然,这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


.

各地义军为何都以“红巾军”自称?因为这些义军,大多是白莲教教徒,韩山童的影响力太大了。比如朱元璋的老板郭子兴,就是白莲教徒,他的义军也自称“红巾军”。

郭子兴去世后,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韩林儿与朱元璋的上下级关系,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这仅是名义上的上下级,事实上朱元璋与韩林儿几乎没有交集。

红巾军很杂,从来没有统一领导,相互之间时而合作时而互殴,所以韩林儿这个“皇帝”,水分很大。另外,韩林儿的活动区域在淮河以北,朱元璋则在长江南北,二者从来没有形成统属关系,各自为战。

既然如此,朱元璋当初为何救援韩林儿?岂不是多此一举?原因就在于,韩林儿在北方战区,拖住了元朝军队,让他们无暇顾及南方,朱元璋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坐大。假如韩林儿被灭,元军肯定挥师南下,朱元璋的压力就大了。老朱曾经被吓得给元军写信,准备接受招安。所以,救援韩林儿,本质上是为了让他给自己筑一道北方防线。当陈友谅被干掉,张士诚基本上垂死挣扎时,老朱统一南方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就在这个时候,老朱派出廖永忠,接韩林儿来应天,他的动机非常可疑那么,韩林儿兵败势穷,在老朱的羽翼下讨生活,为何那么没有眼力架,不早点自觉禅位呢?


.


    其一,韩林儿虽遭受重大挫折,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红巾军在中原和河北的战事,可谓一波三折。义军最鼎盛的时候,东北居然打到了高丽,西北到了甘肃,西南到了蜀地,北面到了蓟县,吓得元顺帝准备弃守大都。

可是红巾军却在心腹地带河南失守,接着又受到陈友谅的袭击,丢了安丰,导致韩林儿四处逃亡。

客观讲,红巾军还是有翻盘的机会,他们有一个巨大优势:野火烧不尽。元朝的腐败,导致起义不断,他们内部又相互倾轧,常常莫名其妙地崩盘。只要韩林儿站住脚跟,即便丢了心脏地带,仍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别忘了另一个重要事实:韩林儿作为宗教领袖的精神核心地位,依然发挥作用,包括朱元璋的军中,都有大批的白莲教教徒。所以,韩林儿没有充分的理由,对朱元璋低头。

其二,韩林儿其实是个傀儡,“韩宋”说了算的是刘福通

在外面的信徒来看,韩林儿是神,可是就“韩宋”内部来说,他只是刘福通的傀儡。史书没有留下韩林儿的年龄,大致推算,他被立为皇帝时不超过十岁,沉江时也就二十郎当岁。

刘福通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如果不是韩山童的影响力太大,他不得不依仗韩家这杆大旗,打死他也不会立韩林儿。

韩宋政权刚成立不久,刘福通就杀了韩林儿最信任的丞相杜遵道,自封为丞相,加太保,其弟刘六掌枢密院事,把韩林儿装裱成招贴画。

刘福通是个风云人物,绝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恐怕韩林儿想禅位,刘福通也不会同意。毫无疑问,老朱不可能让刘福通当丞相,更不会自觉给他当傀儡。


.

其三,朱元璋与张士诚大战刚开始,胜负难料

就在朱元璋接韩林儿到应天那一年,他与张士诚的决战拉开了帷幕。后来的结果虽然验证,张士诚的战斗力实在太菜,可是战前谁敢说老朱一定会赢?张士诚占据着江南最富庶的地区,其经济实力,连元廷都不如。

按常理推测,张士诚完全可以凭借经济基础扩军,对付穷棒子朱元璋不在话下。更何况,那时候的朱元璋也就应天到襄阳一带的地盘,江南还远未统一。

这个时候,胜负还存在变数,韩林儿有必要匆匆忙忙上交皇冠吗?再说了,他即便有心给,老朱这时候也没心思接。


.


    其四,韩林儿是不是死于朱元璋的暗杀,尚存疑问

主流观点把韩林儿之死的凶手,默认给了朱元璋,其实这个观点未必就是定论。

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廖永忠后来被朱元璋清算了,其中有一条理由就是“胡乱揣摩圣意”。假如廖永忠手上真掐着老朱的短,恐怕不大可能被公开处死吧?老朱还直指他“揣摩圣意”,揣摩什么?当然是指他暗杀韩林儿的事!

所以,有人认为,廖永忠暗杀韩林儿,根本不是朱元璋的主意,而是受到了一个儒生的指点:你要替吴王排雷,这种事他不可能跟你说,你要揣摩透他的心思。廖永忠一想,这话有道理啊,私下做主替主上排忧,百利而无一害。


.

果然,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只能默认,至少廖永忠这么做,确实快刀斩乱麻,帮他省却了一些麻烦,也是方案之一。可是带来的副产品就是,老朱背上了弑杀韩林儿的锅。廖永忠与老朱平安相处,估计这事就永远烂在肚子里了,偏偏廖永忠犯事了,老朱借机旧事重提。其实,以老朱的行事风格,即便韩林儿不死,也阻止不了他登基称帝。本来他与韩林儿就没有任何瓜葛,所谓领导关系就连韩林儿自己都不好意思提。另外朱元璋做事的风格,从来不遮遮掩掩,内心强大得很。比如他承认自己就是要饭的和尚出身,就是贱民,咋了?后来有人把他的祖上往朱熹身上贴,他也拒绝了,我就是草根,怎么的?韩林儿被他移居滁州的当年,曾经封他为吴国公,老朱不满意,直接自称吴王。人家完全没把韩林儿当一盘菜,也不惧流言蜚语,更别说什么礼教。当初韩林儿给朱元璋下达任命书时,朱元璋就“口出狂言”: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耶?

所以,老朱请韩林儿来应天,很可能就是告诉韩林儿:从今儿起,你就不是皇帝了,老实给我下跪,朕把你当肥猪养。


.

假如老朱真要杀掉韩林儿,恐怕不需要这么费事,滁州就是他的地盘,韩林儿就是笼中鸟,捏死他难吗?所以,我的结论是,韩林儿之死跟他主动不主动禅位无关,就是被廖永忠自作主张干掉了。私下认为,韩林儿恨不得早点禅位。这孩子多可怜,被刘福通成天捏咕,平安才最可贵,什么TM的韩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1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元朝末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化的时候,农民的起义风起云涌。

这次起义相比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来说,不仅规模大、而且时间久,更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韩山童,是元末起义军红巾军的领袖之一。

他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在他宣传"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的路上,认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

刘福通与韩山童为起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组织上建立白莲教,在舆论上把斗争矛头集中对准异族统治者!

1351年,元朝政府征调黄河劳工。韩、刘借机在颍州颍上发动了起义。韩山童不幸被俘,并被杀害。

在这场战争中,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和妻子有幸逃脱。

1355年,刘福通把韩林儿母子接到亳州,并在刘福通等人的帮助下,建立了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

韩林儿即位大宋的皇帝,称“小明王”。

总结:

1:韩林儿能即位,是因为他是红巾军的首领韩山童的儿子。

2:韩林儿能即位,刘福通帮了很大的忙。

3:韩山童当初在发动起义的时候,自称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声称天下将大乱,明王出世,鼓动百姓反元,这个明王指的是韩山童自己。所以,儿子韩林儿称帝了自然就是“小明王”。

红巾军首领刘福通

刘福通出生在元朝的一个巨富之家,在元朝末年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元王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勒索未逞,借改河道之名,毁了刘宅!

怀着无尽的国耻家仇,刘福通和韩山童一起组织了红巾军,并点燃了造反灭元的火种。

韩山童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红巾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在这个背景下,刘福通找回了流浪在外的韩林儿母子,并扶持韩林儿建立了大宋政权。

之后,红巾军的队伍得到了很好的补充,起义再次进入了高潮!

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 大宋政权的皇帝虽然是韩林儿,而实际的掌权者却是刘福通。为什么刘福通不自己当皇帝,而要迎回韩林儿呢?

因为红巾军的最初宣传的口号是"明王出世",而且宣传的是韩山童乃宋朝皇室的后裔。这样,刘福通如果称帝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刘福通把韩林儿推上皇帝的宝座,是用来收复人心的。

可惜的是,后来刘福通战死了。

左丞相朱元璋

当年朱元璋投奔红巾军的郭子兴,并在红巾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收获了很好的人脉和民心。

后来,郭子兴病逝,刘福通扶持小明王韩林儿当上了大宋的皇帝,又立江南行中书省、江南行枢密院。韩林儿升朱元璋为行省左丞相、吴国公。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尽管朱元璋有勇有谋,是这支部队的主帅,但他的身份一直都是大宋的臣子,奉大宋为正朔。

为什么韩林儿不主动禅位给有本事的朱元璋呢?

1:这支部队,有很大一部分是红巾军的旧部,小明王的存在,犹如是这支部队的灵魂。

2:小明王虽然是大宋的帝王,但是,真正的权利却掌握在刘富通手里。

3:朱元璋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会去逼迫小明王让位,否则,民心对他不利。除非,小明王自己死了。

小明王溺水而亡

1363年,刘福通不幸阵亡。第二年,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

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接韩林儿回应天。在回应天的路上需要乘船,船行到瓜步时,韩林儿因翻船入水溺而亡。

老天爷还真会照顾人!

船翻了,偏偏只死了韩林儿,船上其他的人却没有事。我们想想,一条船行走在河中心,如果船上有人要韩林儿死,容易吗?

当然容易,因为船上都是朱元璋的人,船上的负责人廖永忠想要谁死,是不是廖永忠说了算?!

事实上,韩林儿虽然缺乏权力,他的身份却仍然存在。小明王声称自己是大宋的后裔,鼓励老百姓反对元朝,符合汉族人民内心的情感。

而此时,朱元璋已经大权在握,强势抬头,横扫四方割据势力,脚踢大元残军,他急切需要小明王的大宋政权快点消失。

所以,小明王死,对朱元璋来说很及时!

《明史?廖永忠传》里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在那些年,任何一种政权的交替,似乎都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不说也罢。

对与错,是与非,时间才是最好的见证人

第2个回答  2020-12-30

小明王韩林儿其实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作为元末起义军的名义领袖,许多人把他比作秦末的楚怀王熊心、或者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傀儡。


但相比于楚怀王和汉献帝,韩林儿的处境其实更加悲惨,毕竟他可没有所谓的血统,其影响力并不大。

当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作为安徽地区白莲教的首脑人物,带着刘福通一行人在颍州密谋造反,结果却因事情败露而被官府捕杀。韩林儿和母亲杨氏,这对孤儿寡母,不得不亡命天涯,生活好不艰苦。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虽然韩山童被捕杀,但刘福通却逃了出来,并且继承了韩山童遗志,在朱皋举事成功。在此后的数年间,刘福通和他的义军不断壮大,一度成长为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拥兵十几万。


然而在这期间,刘福通似乎却是忘了韩林儿这个“太子爷”的存在,对其不闻不问。然而四年之后,刘福通突然又想起来了这个大侄子,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将其迎回亳州,韩林儿的人生迎来了巨大转机。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登基称帝,国号为宋。就这样,“小明王”诞生了。

从山野村夫到义军领袖,韩林儿的身份转变显然有些过于突然。而刘福通的态度变化更是令人不解,为何之前不闻不问,如今却奉其为主,难道是突然的良心发现。

其实不然,刘福通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最初起义军规模不大,刘福通一门心思搞起义,占地盘,没有必要去找个“太子爷”回来添麻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大潮席卷各地,许多地方纷纷举事。比如徐寿辉、芝麻李、郭子兴等等等等。他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谁服从谁这一说。

原本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大家不在同一地区,各打各的。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起义军大部分都是打着白莲教的旗帜,就算不是白莲教,那也都是头裹红巾,总之在天下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基于这个前提,正统地位之争的必要性就出来了,就算无法号令其他人,但至少能够取得名义上的优势,得到天下白莲教众的拥护和追随。哪怕是称个王,也比将军来得有优势。

所以,一时间,天下各地的红巾军纷纷冒出一些大人物,称帝的称帝,称王的称王。刘福通一看,这明显对自己不利啊。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他必须要有所行动。而由于反应较晚,此时自己无论称帝还是称王,都不足以形成优势,顶多大家平起平坐。


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在南方,和尚彭莹玉与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已经是基本成型,在南方具有绝对的统治力。而在北方却是大王满地走,刘福通丝毫体会不到当老大的感觉。

想要扳回这一局,那就得弯道超车,而韩林儿则是关键人物。

当时白莲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南方彭莹玉领导的净土一脉,信奉弥勒佛。而另一类则是韩山童引导的明王系,整天就叫着明王出世。韩山童死后,群龙无首,最终导致了北方白莲教的一盘散沙,刘福通虽然势大,但也不好号令他们。

但是,韩林儿来了之后就不同了,作为韩山童的儿子,他完全有资格继承明王之位。而刘福通将其捧上小明王的位置,则意味着韩林儿成了北方白莲教的首领。然后刘福通在通过控制韩林儿,来达到控制北方白莲教以及红巾军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事后也确实如此,刘福通利用韩林儿的身份,打着小明王的旗号,逐渐统一了北方起义军,声势一度压倒彭莹玉和徐寿辉的天完政权,成为白莲教红巾军的正统。像朱元璋这些人,名义上都是韩宋政权下的臣子。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元朝的反攻开启,北方起义军被各个击破,最终刘福通与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在安丰,大势已去。好在朱元璋及时出手相救,将韩林儿迎回应天府,继续做他的小明王。

当然,韩林儿的处境并没有任何改变,他还是一个傀儡。或者说连傀儡都不如,之前在刘福通手里,毕竟还有父亲韩山童的名头摆在那里,大家对其还会高看几分。但朱元璋这里,根本就不认韩山童。韩林儿也清楚,自己如今是完全的寄人篱下,所以对朱元璋一直都是言听计从。


此时的韩林儿,其实与曹操手中的汉献帝没有什么分别,所以禅让这种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当时朱元璋天下未定,需要韩林儿小明王这个招牌。等到朱元璋一切事情搞定之后,自然会让韩林儿让位给他。即使韩林儿不想让,但他也无法反抗,因为在朱元璋这里,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势力,连汉献帝都不如,底下连一个为他说话人都不会有,他只能认命。

但韩林儿运气不好,还没等到让位给朱元璋,自己就因为乘船遇险,被淹死了。

所以,不是韩林儿不让位朱元璋,以至于招来杀生之祸,而是还没有等到让位的时候,就遇到了意外。

有观点认为,韩林儿之死,其实是朱元璋故意为之。因为韩林儿遇难时,朱元璋基本上已经搞定了张士诚,一统南方。接下来就是北伐中原,赶走蒙古人了,所以此时韩林儿对于朱元璋已经没什么用处了,朱元璋自然也就没有留他的必要。

但是,话说回来,韩林儿在失去利用价值的同时,对于朱元璋也没有威胁,朱元璋没有必要将他杀掉。因为不管是不是他所为,韩林儿之死,都会被算在他的头上,反而会引来天下人的议论,说他以下犯上。当初项羽杀了义帝熊心,不就给了刘邦攻击他的借口吗?


所以,朱元璋不仅不能杀他,还要好好的保护他,他需要韩林儿禅让给自己,以此来获得正统地位。所以,我认为当时朱元璋是真心想把韩林儿接到应天府,然后让位给自己,走完程序之后,韩林儿功成身退,到时候具体会是怎样的结局,那就看朱元璋心情了。

第3个回答  2021-01-11

不是小明王韩林儿贪恋权柄,关键是主动权不掌握韩林儿手里。韩林儿自从被刘福通迎立为小明王开始,他就是一个傀儡。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确是个人物,正儿八经的白莲教的头头。有人脉、有威望,和刘福通两个人搞反元起义,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这本质上和当初陈胜吴广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在自己军中性质一样,为了给自己起义找个合理名义。但是这其实实质性地确定了“反元义军”的权力结构那就是韩山童是董事长,刘福通就是总经理。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韩山童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元军给抓了杀头了。这时刘福通还在,但是早先设定的权力结构就被破坏了。头都没了,做臣子的在厉害,也名不正,言不顺。

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必须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所以至正15年,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义军,借着小明王的名义,可以彼此发展各自实力。

但是韩林儿实际上既没有军权,也没有任何决定权,他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原本有韩林儿一直有刘福通的“辅佐”,热闹的时候,无论是郭子兴还是徐寿辉等人,都要叫韩林儿一声“小明王”。但是南方的义军不断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被发展的刘福通部因为遭遇元朝主要压力,已经内部不断有叛变,势力越来越小,韩林儿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南方的大佬们对韩林儿的意义,认识也是不同的。

陈友谅自己当皇帝,韩林儿迟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张士诚等人根本绝对韩林儿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实际最弱,他认为必须尊重韩林儿,掌握道义主动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当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杀了刘福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赶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实小明王的处境和汉献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发展实力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义时,他被诸侯抢来抢去;但是一旦诸侯坐大了,要自己当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不过小明王韩林儿没有汉献帝刘协幸运。曹操并没有称帝,所以刘协仍然是汉献帝;而曹丕为了自己“名正言顺”,逼着刘协搞了个“禅让”,最终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礼节用度。而决定韩林儿命运的任何一个环节,韩林儿都没有主动权,因为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实际上不过时人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第4个回答  2021-01-12

不是小明王韩林儿贪恋权柄,关键是主动权不掌握韩林儿手里。韩林儿自从被刘福通迎立为小明王开始,他就是一个傀儡。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确是个人物,正儿八经的白莲教的头头。有人脉、有威望,和刘福通两个人搞反元起义,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

这本质上和当初陈胜吴广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在自己军中性质一样,为了给自己起义找个合理名义。但是这其实实质性地确定了“反元义军”的权力结构那就是韩山童是董事长,刘福通就是总经理。

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韩山童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元军给抓了杀头了。这时刘福通还在,但是早先设定的权力结构就被破坏了。头都没了,做臣子的在厉害,也名不正,言不顺。

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必须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

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所以至正15年,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义军,借着小明王的名义,可以彼此发展各自实力。但是韩林儿实际上既没有军权,也没有任何决定权,他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

原本有韩林儿一直有刘福通的“辅佐”,热闹的时候,无论是郭子兴还是徐寿辉等人,都要叫韩林儿一声“小明王”。但是南方的义军不断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被发展的刘福通部因为遭遇元朝主要压力,已经内部不断有叛变,势力越来越小,韩林儿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

南方的大佬们对韩林儿的意义,认识也是不同的。

陈友谅自己当皇帝,韩林儿迟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张士诚等人根本绝对韩林儿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实际最弱,他认为必须尊重韩林儿,掌握道义主动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当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杀了刘福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赶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实小明王的处境和汉献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发展实力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义时,他被诸侯抢来抢去;但是一旦诸侯坐大了,要自己当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不过小明王韩林儿没有汉献帝刘协幸运。曹操并没有称帝,所以刘协仍然是汉献帝;而曹丕为了自己“名正言顺”,逼着刘协搞了个“禅让”,最终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礼节用度。

至正22年(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结果韩林儿莫名其妙地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廖永忠谋杀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是朱元璋本意真没实锤。因为朱元璋可以不用杀韩林儿,而是学曹丕对汉献帝补个手续,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尴尬。

而决定韩林儿命运的任何一个环节,韩林儿都没有主动权,因为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实际上不过时人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