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如题所述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更多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的,而非一个严格的诊断标准。越是年龄小,人的人格稳定性相对越差。原因其实是儿童尚未将人格的各个不同侧面整合,因而看起来似乎喜怒无常,心情不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各个方面趋于整合,因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人的表现不至于有过于突然和剧烈的变化。不过,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所以并不能作为诊断标准。每个人的人格多少都是是继承了原生家庭人格,比如多争吵的家庭,即便是脱离原生家庭多年,但是在遇到问题时也是使用暴力(行为及语言)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讲究公平理性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更加平和,面对极端事件时也不会以极端情绪应对。所以极端不稳定的人格我认为不仅仅在DNA中存在,也在不稳定的情绪环境中发育成长。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也是从感性趋向于理性的发展过程,性格极端不稳定的人通常更具备动物本能的特征,也更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或者说,极度波动的情绪在某些时候转化成艺术的灵感,而性格稳定处事圆滑的人更适合做金融政客等工作。
有些人会根据星座血型来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星座我也研究过很久但是依然觉得不是非常靠谱的科学,但是血型多多少少属于人体内化学物质构成比例不同?(希望专业人士来科普)所以会影响性格体现,比如A型血的人与O型血的人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而AB型血本身属于融合型血型,就具备了矛盾和多样,所以潜在不稳定可能也更多(我就是AB型血,就是假装很理性的疯子,也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我自己根本不在意)。
但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缓慢而复杂,多数情况突然向对立方向发展一定是在重大事情的推动下,比如遭遇了认知范围以外的事件。人格的变化要综合长期所处的情绪环境、突发事件以及本身自带的属性一起考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平素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照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三原则(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稳定性与人格差异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中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多大程度上能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人的人格有多大程度的稳定性呢?一个关于性格和人体稳定性的典型研究作出了解答。这项研究最初由哈维赫斯特(R.J.Harvighurst)和泰伯(Taba)于1949年进行。在《青少年的性格和人格》一书中,他们指出,要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声誉,由和这个人长期接触的非专业心理学工作者来作,比由不了解他的专业心理学人员来作更切合实际。因此,他们采用“声誉评定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的范围相当可观,美国伊利诺斯州普莱利城全城10~16岁的少年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哈维赫斯特和泰伯把一个人的道德声誉分解为诚实、负责、义勇、忠诚和友谊等五项主要指标,由被研究的青少年的教师、家长、邻居和同伴广泛地进行评定,获得了大量的个案材料。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性格和人格上的不一致和前后矛盾是所有被试都具有的特征,但他们又认为,在青少年的成熟过程中仍然可以找到行为上的一贯的模式。他们把青少年的性格分为五种类型:能够自我管理的人;能够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人;顺从的人;违抗的人;不能适应的人。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佩克(Peck)和哈维赫斯特参考了哈维赫斯特和泰伯的研究材料和结果,用观察、记录、调查等方法,对十年前曾经研究过的对象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其一贯的道德态度和作风。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持久性和预见性上。在对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后,他们认为,在性格研究中采用经验性的描述和总结方法并非完全不恰当,而取样的连续性有助于获得儿童性格发展的全貌,并且可以作出某些预见。

佩克和哈维赫斯特在他们的《性格发展心理学》一书中的结论是:人的性格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人外表的举止行为变了,一个人性格的基本结构却是不变的。人的性格发展中有动和静两种因素,性格发展的各个连续阶段就是动的因素,性格类型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就是静的因素。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的。在任何一种道德行为中,两者都是固有的。

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稳定性的一面,这是在同一文化环境下各个体之间的共同特性。我们所说的人格差异,指的是各个人所具有的这种共同特性上的不同质量。这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人格的类型上去作分析,也可以从人格的特质上去作分析。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同智力一样,也是一个个别差异问题。
第2个回答  2020-10-20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个大的范畴,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没病或有病。心理正常范筹内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两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都可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愈或疗愈的,有可能向心理异常方向发展。疑似神经症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鉴别。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精神病性的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若一个人听到了别人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并坚信有人在害他、攻击他、诽谤他,所以这个人感到非常愤怒,痛不欲生。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基础,这种人所想所反应的情感不被人理解。故评价这个人心理不正常。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统一的。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儿子结婚办喜事喜气洋洋,已故亲人办丧事痛哭流涕。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病态相反,该哭的不哭,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若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而出现性格的反常,如平素开朗外向,突然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触人,我们认为是破坏了他性格的稳定性,是反常。如抑郁症。

总之,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以自知力为判断和鉴别的指标。完整的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程度、疗效的指征。它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自知力是现实检验的一把尺子。自知力涵盖于三原则其中。

但具体咨询实践中,区分三原则又表现为不同形态和表象,需要咨询师灵活把握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帮助咨询对象,改善咨客的心理状况,提升工作、生活质量。
第3个回答  2020-10-20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平素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照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第4个回答  2020-12-24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平素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照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