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问题

用道家美学观阐述一种文学艺术或文化现象

请大家帮忙

  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老子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对我们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有帮助。“三十辐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只用。”车轮有了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陶器有了杯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房屋有中央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还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正如老子对车轮、陶器、房屋的论述,如果连“辐” “户牗”都没有了,又何有车轮、陶器、房屋之说,它们又何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我同意陈鼓应先生的说法,认为张少康先生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解释有失妥当。“大声”不是“无声”,它给人以无声的感觉,是因为它是乐音中至美的声音,是天籁,美到和自然浑融一体,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却令人回味无穷,它的妙处是意在言外。

  老子在这句话中主要不是赞扬所谓的“大音”和“大象”,而是强调这种乐音、形象给人带来的实体之外的意蕴,留给接受者的无限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和后世的许多山水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人逐渐把这样一个命题引入了美学和文艺学范畴,并用文学作品很好地阐释了它的内涵。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韵味,并不在具体的“音”和“形”上,而在于这些具体的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的形象之外的艺术境界。王维就是很好的一个阐释者。王维尤其是到了晚年,非常崇尚佛老,他的诗是真正的“大音”、“大象”。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有咀嚼不尽的韵味。“人闲桂花落”是用有声写无声,连桂花花瓣凋落的声音都听得到,足可见当时自然界的寂静,诗人内心也应该是无欲无求的,是淡泊而空灵的。否则又怎能听见“桂花落”。大自然是寂静的,人是平静的,悠闲的。以自然界的“动”写自然界的“静”,进而烘托出创作主体内在的虚静。在这样的静寂中,“时鸣春涧中”,以一个动态的“鸣”的过程,写深山的“静”。全诗看似无意为之,信笔写来,却有着极丰富的内涵。我们听到的声音往往来自“大寂”,来自语言世界以外“无言独化”的万象万物中。在这种诗中,静中之动,动中之静,寂中之音,音中之寂,相因相依。

  王维的另一首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植林叟,谈笑无还期。”是一个“希声”、“无形”的无我之境。诗人没有俗事琐事的牵挂,随意坐着小船行到水的尽头,看云霞升起一部分。他已经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觉得诗人在描写什么,只是被他塑造出的那样一种氛围所笼罩,读者也跟同诗人成为画中的一景,自然中的一物。人与自然的界线,作者与读者的界线都不存在了。似乎是在读诗,又似乎什么都没读没想。读完已经“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语)。

  到中唐,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诗境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他提倡诗歌要率真自然,无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这种论述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更具体地论述了诗歌的意境。好的诗歌读起来清新自然,丝毫看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实际上也都是作者辛苦构思的结果。晚唐的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蕴外之致,味外之旨”与皎然的思想有相似之处。皎然和司空图所论述的好诗,就给人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感觉。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及老子矛盾对立转化,虚实相生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要纵观老子整个的思想体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确切含义。后世除了庄子在思想上对它的传承发展,历代许多文人还把这种思想融进具体创作中,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2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家则主要对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予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严格说来,在老庄那里并没有一套专门针对美学的理论。但老庄思想系统的价值旨趣、运思与言说的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正是在老庄思想的启发下,魏晋六朝开创了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对魏晋清玄出现的文化背景、清谈世风中蕴含的美学精神、“清”“玄”等概念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以及魏晋诗歌、书法、画论等艺术形式所代表的美学精神等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论述。正是在详细梳理魏晋文化的基础上,道家思想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的现实提出的救世理想。老庄通过一种否定性的努力来拯救社会。魏晋清玄则是魏晋南北朝士人面对社会动荡,主动放弃救世理想,完全退守个人世界后的一次美学实践.
第2个回答  2008-11-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