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这首诗中的一个悲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陆游当时的心情,陆游的悲为何而来

如题所述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整体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7
示儿这首词是宋代著名词人陆游的绝笔词,也算是写给儿子的遗嘱。词中的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刻画了陆游的悲怆心境。此句是诗人向儿子们表达他至死也无法排遣的极大悲痛的心境,是因为陆游知道自己快临终了,却不能亲眼看到抗金胜利、国家的统一,不由得悲从中来。他这里的悲不是由于个人生死,他悲的是不能看见国家的收复统一。表明自己身虽死心不甘,悲的是“不见九州同”。一个“悲”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他的悲体了一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
第2个回答  2019-05-26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据说这是陆游的最后一首诗了,从诗的第一句就可看出,作者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死去”,即将驾鹤西游,“万事空”,人生不过是一场空,这些都是生命本身自带的属性,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死去”是人人都要面对的。单从这一点,作者就算“悲”也是人之常情。但诗中作者的悲,主要是源于第二句,“但”表示转折,说明了悲的现实原因,即未能“九州同”。
第3个回答  2019-05-24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仇国恨。古代文人始终有一种抱负天下的情怀,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每一个文人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一日金榜题名,报效国家,所以文人的家国情怀是非常深切的,特别是陆游这样的大文豪,怀有一腔抱负却不能报效国家,在弥留之际仍然看不到国家收复失地,驱逐外族的希望,只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现代人及不上的,
第4个回答  2019-05-24
《示儿》这首诗一个“悲”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作者陆游的心情,他的悲为何来?
为(国破家亡)而悲,为(不能看到国家昌盛)而悲,为(自己即将逝世不能为国做贡献)而悲。
陆游的这首诗是他的绝命诗,他为他不能看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深深地遗憾,这首诗倾注了作者满满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作者生活的背景为南宋,南宋朝廷自建立起就一直受金兵的入侵,当时的皇帝赵构又是一个无能的君主,这怎么不让作者为担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