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帮帮忙啊~~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古诗词特别讲究炼字,如“海日生残夜”的“生”,通过拟人手法,把昼夜交替的壮观景象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请参照上例,赏析“江春入旧年”的“入”字。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还有就是这些赏析类的题目,做题时有什么技巧?(如问你“……字好在哪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字”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先,我佩服楼上几位找资料的能力!
1.古诗词特别讲究炼字,如“海日生残夜”的“生”,通过拟人手法,把昼夜交替的壮观景象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请参照上例,赏析“江春入旧年”的“入”字。
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将时间的更替赋予人格,给人一种时间交替的动态感觉,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还有就是这些赏析类的题目,做题时有什么技巧?(如问你“……字好在哪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字”
这些题目最好都建立在自己的主观理解上,还有听听老师上课怎么说的.什么字好在哪里就把它带入的修辞方法加进去.抒发的感情就看你自己的理解+社会背景的了解了.表达效果的角度的话就把思想色彩写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8
画 宋 佚名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又重新萌生。
描写了小草生命力之顽强,歌颂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生命短暂,但生命力顽强。现在,人们常常用这种顽强的精神鼓励自己积极向上,努力奋斗。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
荣:繁荣茂盛。

登鹳鹊楼 唐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鹳雀楼――旧址原山西省永济县西黄河中一座土山上,楼有三层,唐代为游览胜地,宋朝以后随土山被河水冲没。
依山——缓缓向山贴近。
欲穷——想要用尽,含有假设的意思。
千里目——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视力。
更——再,继续。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人在松下问了一个童子,童子说师傅去采药了。他就在这座山中,云太浓我也不知道他在哪。
①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悯农两首(其二)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怜悯。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悯农两首(其一)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悯:怜悯。
2.粟:(sù)谷子。
3. 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第2个回答  2006-05-28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
王湾,唐朝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开元时代的著名诗人之一,一生经常往来于吴楚之间。开元元年(712) 进士,任荣阳(今属河南)主簿。开元五年至九年,参编《群书四部录》。书成,调任洛阳尉。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十首。
[诗歌主题]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借助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结构层次]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工整跳脱,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出”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诗文特色]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脉络贯通,连化无迹,神韵超玄,气概闳逸,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
[名句研读]
1你能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选用的“生”和“入”有什么妙处吗?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挑选,诗人不能不下点功夫,可这些是以诗人的亲身感受为基础的,诗人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比别人更为敏锐,也在于他捕捉创作的灵感的能力比别人更为独到。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而这一生花之笔还有更深一层的巧妙暗示:“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源于壮阔东海的托举;“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根在春天荡涤寒冬唤醒万物的伟大力量;天人两合,物我一理,人既要像海一样容纳百川,又要像春天一样生生不息、奋斗不已。
可见,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下之简洁而极有分寸。
[诗文翻译]
我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开阔,顺风行船,船帆儿端端正正地高悬着。一轮红日已经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边已有春风的信息。寄去的家书不知寄到哪里?请归去的大雁把信带到洛阳吧。
[词语注释]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临大江,与金、焦二山并称“京口三山”。
客路:路过。
行舟:坐船。
潮平:平潮时水位最高,所以河床宽阔。
风正:风顺或者正好迎合方向。
悬:挂。
海日:古人以为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海日。
残夜:夜晚的尾声,天快亮的时候。
江春:江边的春天。
旧年:年已旧,一年快过去了。
乡书:家信。
何处达: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方。
归雁:大雁冬日南飞,春暖北回,故作遥寄乡书遐思。
[创新赏读]
质疑《次北固山下》的点评 (文/刘春华 )
查看《教师教学用书》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点评时,我产生了不少疑惑。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有语评“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这“忧郁”从何而来?王湾为什么南下客游?当时他心情如何?境遇怎样?没有资料查证,怎可单凭一个“客路”就说他“忧郁”呢?看看句意:诗人乘舟于青山绿水的江中。在这春意萌动的南江,久居北国的诗人理应高兴才是,何来忧郁呢?
这一点从颔联也能看出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看江面上,春来潮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没有风,波平浪静,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看到这样恢弘阔大的景象,诗人心情也应开阔豁达吧。诗人写阔大平顺之景,怎么会抒忧郁之情呢?
再看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这样评的:“风景虽然美,但其中还是有令人不尽愉悦之处。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毕竟不是十全十美的。”对这“不尽愉悦之处”没有明说,还有这“残夜中的海日”,“旧年中的江春”,怎么就不十全十美了?含糊其词,令人难以琢磨。
我从这诗句中看到的是春意浓浓的景象。你看: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夜,迎来光明;江春,已透露出春意的青山绿水,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温暖。亮亮的海日,暖暖的江春,是何等温馨惬意呀,哪来的乡愁呢?
最后看看尾联,是这样一幅画面:海日东升,春意融融,诗人乘舟前行。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雁儿啊,你路经洛阳时,烦劳你替我捎个信儿给家里人。《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评注的:“真情难得还在家乡。表明思乡之切”,又评“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如果说思乡,就只有这“乡书”这“归雁”了,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可这“乡书”所传达的就一定是“愁”吗?它可能是平安信,也可能是祝福信。或许,诗人想把这新写的得意之作,寄给家乡的友人呢……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只凭诗中有“乡书”、“归雁”、“客路”就断定本诗是写乡愁,不能令人信服。
还有总评。“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怀。”“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谓即景生情。”
我觉得这两处点评自相矛盾。“客游他乡的羁旅”愁思与“博大宽阔”的情怀怎能在一首诗中合二为一呢?诗是个完整的统一体,怎可分割开来理解?再者既然是“即景生情”,那就应该情与景相融相生。诗中既写阔大平顺之景,写春意融融的美景,又怎会抒乡愁之情?如此说来,这岂不是不愁而强说愁吗?(摘自《语文天地网》)
[拓展练习]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待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既顺,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春如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两个节令,一个是“江春”的“春”,指的是______。另一个是“旧年”的“年”,指的是______。
4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参考答案]
1D(最后一联的上句提出“乡书何由达”的问题,下句是作答的,意思是托归雁带信到洛阳吧。)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立春 旧历年的第一天
4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参考资料:都是网站上抄的啊 也没几个注明是转载

第3个回答  2006-05-31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工整跳脱,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出”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第4个回答  2006-06-0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第5个回答  2006-06-03
律诗首联,多不对偶。此诗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头,对仗工稳秀丽,但绝无板滞之气。“客路”指他乡的道路,也是诗人旅途必经之路。“路漫漫其修远”,一直延伸到青山之外。不知何处才是尽头。此刻诗人乘舟,行至北固山下,依山停靠,稍事休憩。诗题《次北固山下》。当即谓此。

次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写舟中所见景物。江潮平静,江风和顺,遥望两岸,视野开阔,仰视储帆,安然垂挂。诗人泊舟之处,显然是极为优良的港湾。经过一天旅途的劳顿之后,来到这视野开阔、风浪潜踪的所在。两句诗中,上句一个“阔”字,写出了江面的浩渺,下句一个“悬”字,写出了船帆的安详,非常富于表现力。堪称诗眼。

第三联点明诗人行旅的时间。这是残冬将尽,新春伊始之际,又是残夜将尽,黎明来临之时。“海日生残夜”,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江上日出图!明明是江上日出,诗人却称“海日”,这并非有意夸张,而是真实的感受。由于江面辽阔,水天一线,朝日跃升之际,真使人恍如置身于万顷沧海之中。朝日的光辉驱走了残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一派光明的景象恰好是孕育在那业已消逝的寒夜之中。下句“江春入旧年”写时序的变换。这种变换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新春与旧年的界限是那样模糊,以至于诗人感到。是“江春”闯入了“旧年”。海日紧接残夜面生,江春不待旧年之完结而入。时光流逝,天运无情,而诗人“犹自音书滞一乡”,怎么不激起强烈的眷怀故土之情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历来是人们交口称誉的佳句。同时诗人张说曾将此二句诗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之士,令为楷式。殷璠《河岳英灵集》更谓“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应当说,这两句诗受到普遍的喜爱是有理由的。

诗的结尾正面道出了思乡的.主题。“乡书何由达”,这是真实的感慨。由洛阳到镇江,相去何只千里,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寄去一封家信谈何容易!而在这腊尽春回、万家团聚之时,又怎能抑制住满怀的乡思?不得已,只好求助于那北飞的大雁了。当春气渐暖,征雁北还时,请为我捎上一封家书吧!这样,洛阳的亲朋故旧或许能知道我的行踪,理解我的一片眷顾之情。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

[作者简介]
王湾,唐朝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开元时代的著名诗人之一,一生经常往来于吴楚之间。开元元年(712) 进士,任荣阳(今属河南)主簿。开元五年至九年,参编《群书四部录》。书成,调任洛阳尉。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十首。
[诗歌主题]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借助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结构层次]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工整跳脱,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出”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诗文特色]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脉络贯通,连化无迹,神韵超玄,气概闳逸,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
[名句研读]
1你能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选用的“生”和“入”有什么妙处吗?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挑选,诗人不能不下点功夫,可这些是以诗人的亲身感受为基础的,诗人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比别人更为敏锐,也在于他捕捉创作的灵感的能力比别人更为独到。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而这一生花之笔还有更深一层的巧妙暗示:“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源于壮阔东海的托举;“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根在春天荡涤寒冬唤醒万物的伟大力量;天人两合,物我一理,人既要像海一样容纳百川,又要像春天一样生生不息、奋斗不已。
可见,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下之简洁而极有分寸。
[诗文翻译]
我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开阔,顺风行船,船帆儿端端正正地高悬着。一轮红日已经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边已有春风的信息。寄去的家书不知寄到哪里?请归去的大雁把信带到洛阳吧。
[词语注释]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临大江,与金、焦二山并称“京口三山”。
客路:路过。
行舟:坐船。
潮平:平潮时水位最高,所以河床宽阔。
风正:风顺或者正好迎合方向。
悬:挂。
海日:古人以为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海日。
残夜:夜晚的尾声,天快亮的时候。
江春:江边的春天。
旧年:年已旧,一年快过去了。
乡书:家信。
何处达: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方。
归雁:大雁冬日南飞,春暖北回,故作遥寄乡书遐思。
[创新赏读]
质疑《次北固山下》的点评 (文/刘春华 )
查看《教师教学用书》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点评时,我产生了不少疑惑。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有语评“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这“忧郁”从何而来?王湾为什么南下客游?当时他心情如何?境遇怎样?没有资料查证,怎可单凭一个“客路”就说他“忧郁”呢?看看句意:诗人乘舟于青山绿水的江中。在这春意萌动的南江,久居北国的诗人理应高兴才是,何来忧郁呢?
这一点从颔联也能看出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看江面上,春来潮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没有风,波平浪静,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看到这样恢弘阔大的景象,诗人心情也应开阔豁达吧。诗人写阔大平顺之景,怎么会抒忧郁之情呢?
再看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这样评的:“风景虽然美,但其中还是有令人不尽愉悦之处。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毕竟不是十全十美的。”对这“不尽愉悦之处”没有明说,还有这“残夜中的海日”,“旧年中的江春”,怎么就不十全十美了?含糊其词,令人难以琢磨。
我从这诗句中看到的是春意浓浓的景象。你看: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夜,迎来光明;江春,已透露出春意的青山绿水,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温暖。亮亮的海日,暖暖的江春,是何等温馨惬意呀,哪来的乡愁呢?
最后看看尾联,是这样一幅画面:海日东升,春意融融,诗人乘舟前行。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雁儿啊,你路经洛阳时,烦劳你替我捎个信儿给家里人。《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评注的:“真情难得还在家乡。表明思乡之切”,又评“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如果说思乡,就只有这“乡书”这“归雁”了,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可这“乡书”所传达的就一定是“愁”吗?它可能是平安信,也可能是祝福信。或许,诗人想把这新写的得意之作,寄给家乡的友人呢……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只凭诗中有“乡书”、“归雁”、“客路”就断定本诗是写乡愁,不能令人信服。
还有总评。“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怀。”“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谓即景生情。”
我觉得这两处点评自相矛盾。“客游他乡的羁旅”愁思与“博大宽阔”的情怀怎能在一首诗中合二为一呢?诗是个完整的统一体,怎可分割开来理解?再者既然是“即景生情”,那就应该情与景相融相生。诗中既写阔大平顺之景,写春意融融的美景,又怎会抒乡愁之情?如此说来,这岂不是不愁而强说愁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http://sjbyw.czedu.gov.cn/home/AttachedFiles/1139/1744.ppt#256,1,幻灯片 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