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归纳音位变体的一个问题

普通话中比,资,知三个字中三个i的音素出现的环境是互相补充的,也不会出现对立现象,因而可以归入一个音位|i|中去,这样这三个音素就是该音位的三个条件变体。
这个观点对吗?请从音位归纳和确立的原则角度来谈谈看法。

谢谢专业人士帮助。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音位系统,普通话和方言的音位系统也有区别。要把语言里各种复杂的声音归纳成整齐的音位系统一定要有社会基础,因为某些不同的声音在一个社会地区的人听感上很难区分,而其他社会地区的人却完全能区分,如闽南话及湘方言有一部分地区的人对n和l两个音素在发音及听感上相互混淆,“南”和“兰”可以混读,而且没有区别词义的功能。从语音的历史看,n属“泥”母,l属“来”母,应该是不同的声母,现代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仍是两个不同的声母,但是在语音发展中,这些方言已经把这两个声母无条件地互相变读了,根据这样的社会基础,n和l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以其中之一为“典型”,另一个为音位变体。而在普通话语音以及其他方言区里“南”不能读成“兰”反之也一样,如果相互混读就会影响词义,所以n和l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拿大部分方言和普通话语音的音位系统比较,还有明显区别的是zh、ch、sh和z、c、s,前后鼻音韵尾n和ng的音位问题。如吴语区人说“春装”和“村庄”声音完全相同,说“出身”和“出生”也没有不同,这是因为在这个社会地区没有zh、ch、sh和z、c、s两组不同的声母,也没有鼻音韵尾n和ng的区分,所以在吴语音位系统里普通话zh、ch、sh和z、c、s两组声母只有z、c、s3个音位,而鼻音韵尾n和ng则归并为一个音位,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发韵尾n,及发韵尾ng,听感上没有不同,也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但是在普通话语音里“春装”不能说成“村庄”,“出身”也不同于“出生”,说话和听话人都可以清楚地区分它们的不同,混读后会影响词义表达,所以在普通话语音除了z、c、s3个音位以外,还必须有zh、ch、sh3个音位,而韵尾n和ng是两个完全不能替代的音位。
一个音位可以只有一种声音,也可以有一组声音很相似的变体,就是说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和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例如:
普通话语音中元音音素a,在实际语言里有声音的变化,当它是单独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时,它发音是舌位央低,国际音标用[A]来描写,当它处在i、u后面结合成后响二合元音时,它不受前面i、u的影响,发音也是[A],但当它与i结合成前响二合元音ai以及与鼻辅音n结合成an复合鼻尾音韵母时,它的发音受前高元音i和舌尖鼻辅音n的影响而使舌位由央低往前移动为前低,音色略有改变,这就是前a,国际音标用[a]来描写;同样的,当a与后半高元音o(发音近于u)结合成ao以及与舌根鼻辅音ng结合成ang时,它又受o及ng的影响而舌位由央低往后移到后低,音色已有改变,称为后a,国际音标用[α]来描写。这3个a声音极为相似,又如a处在前高元音i和舌尖鼻辅音n中间结合成ian时,a先受i的影响发成前a,接着又受舌尖鼻音n的影响,舌位动程在还未降到前低时就往上抬,紧接着发n,它实际下降的舌位是近于前半低元音ê的位置,这个声音与前a又有区别,国际音标可用[ε](有教科书描写为æ)描写。这样一个元音音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实际出现的声音有4个:[A][a][α][ε],但发音人如果不能准确发音,任意改变其中a的读音,却并不会改变词义,影响交际,所以这一组繁多的声音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以[A]为“典型”,其他3个作为[A]音位的变体。
音位变体可分成“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有些音位变体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即某几个音素声音相似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如前面已介绍过的/a/的各种音位变体都有各自出现的条件。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叫作“条件变体”。
又如普通话语音的后半高不圆唇元音e[γ]也有一组不同的声音,如:ei因受韵尾i的影响而使e的舌位往前移,国际音标就用前半高元音[e]来描写,而在卷舌元音er中,为了便于卷舌,使e的舌位降低并前移,国际音标用央元音[ ]来描写。在归纳音位时就以[γ]为“典型”,[e]及[ ]作为这个音位的变体。[A]音位与[γ]音位的几个变体都伴有一定的条件。其音位变体就是“条件变体”。
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就是说,几种不同的读音如果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彼此自由替换而不改变意思,这几种读音就是同一音位的几个“自由变体”。这种变体的互换有的是没有条件的,发音人可以自由变读,本人感觉不出有什么区别,如上述方言区人对n、l音位的发音。再如:在北京话里“我、卧、袜、外、闻”开头的音都有两种念法:一种是双唇拢圆,略有摩擦,念作半元音[w];另一种是上齿轻轻地接触下唇,略有摩擦,念作唇齿半元音[v]。这两种念法在上述字音中可以互相替换,不改变意思,所以是同一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这两个自由变体又跟[u]构成条件变体,同属/u/。
类似这种实际语言里众多的,却并没有区别意义的声音经过整理、归纳成音位后,可以得到整齐简单的语音系统,有利于学习和研究。
(三)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是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就叫作“区别特征”。
例如我们前面曾说过的“兔子跑了”和“肚子饱了”中的“兔”和“肚”、“跑”和“饱”的声母就存在着音位的对立。他们的不同可以用国际音标表示:
“肚”/t/和“兔”/t‘/
“饱”/p/和“跑”/p‘/
它们的差异在于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所以送气与否的语音特征就是普通话里的“区别特征”。
同样的,从悲(bei55)和北(bei214)的差异来看,普通话声调的高低升降也可以造成音位的对立,也是普通话里的“区别特征”。区别特征的说法是从语音的辨义功能着眼的,辨义功能是归纳音位的最重要的标准。
“互补分布”说的是音位变体的分布状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其不同是微小的,很多时候仅仅是诸多发音条件中的其中之一不同,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就叫作“互补分布”。前面说过的/a/的音位变体[a、ε、A、ɑ]就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凡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语音差异一般不能造成音位的对立,因而互补分布也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的语音标准。
但是,由于在各种语言里形成互补分布的原因和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的音虽然处于互补分布中,但是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这样的音也不宜归纳为同一音位。例如:
从普通话音节结构特点看,[o][γ]形成互补分布,但[o]圆唇,[γ]不圆唇,音感区别明显。尽管有些北京人习惯把[o]读成[pγ](“泼水”读成[γ],“墨水”读成[mγ]),但作为规范的普通话语音,[o][γ]不容相混。还是[o][γ]分开,给[o]单独立音位为妥。
这就是说,在运用互补分布来归纳音位的时候,还应根据当地人的音感。音感差异也是归纳音位重要的语音标准。
归纳音位必须在同一语音系统中进行。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有细微差别的辅音、元音是很多的,但是用来书写它的字母却越少越便于使用,用有限的字母(比如二三十个)去代表许多不同的辅音、元音,就要运用音位理论。一般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汉语拼音方案用u和o两个字母代表韵尾[u]音位,是因为u和n的手写体容易混淆,再说韵尾[u]只表示复元音[au]和[iau]的滑动方向,实际上没滑到[u]。汉语拼音方案用双字母zh、ch、sh、ng各代表一个音位)。音位理论对于创制或改革拼音文字、拼音方案以及对语言的学习和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1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 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它们相互排斥,即出现a的地方不会出现b, 出现b的地方不会出现a,相互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之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它们在语音上又相似,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例如在汉语普通话里,资的元音[ɿ]、知的元音[ʅ]和比的元音[i]各自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在一般情况下,[i]、[ɿ]、[ʅ]三者是互相补充的,不会出现对立现象。因此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 i/音位,因而它们就成为这个音位的三个条件变体。 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自由变体的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例如汉语武汉话里的[n]和[l]可以自由变读,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在这种话里,"南"和"兰"同音,可以读作[lan],也可以读作[nan]。[n]和[l]就是武汉话/n/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概括出来抽象的语音类别,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或具体代表。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没有主次之分,但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放在/ /中作为这个音位的代表,理论上选哪一个都可以,但是选择音位符号通常要考虑哪个比较常用和易于书写,是否便于说明各个变体出现的条件。我们选择/i/来作为[i]、[ɿ]、[ʅ]三个音素的代表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第2个回答  2019-03-13
互补分布下最为关键的就是,如果音素之间互补分布,还需要参考它们在母语者听起来是否接近。比如,普通话中【x-】、【-ng】(原谅我打不出它的国际音标写法)互补分布,但是他们在母语者听起来音值不接近,所以把它们归纳为两个不同的音位。
你的问题比、资、知就属于上述情况,因此他们不是同一个音位哦。
第3个回答  2008-11-13
就这一实例来说对。
第4个回答  2008-11-11
不对
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中包含的几个音素,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即“个体”。分为两用类:一是条体变体,二是自由变体。

条体变体指在一定条体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如/a/音位;自由变体指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表达的音位变体。如兰州话中的/n/和/l/。

对变体的区分可以准确、精密地表音;归纳音位是为了记音的简便。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国内主流教材对归纳音位提出的原则大致有三条:
1、对立原则。据此可以确定不同的音素是不同的音位,如北京话的[p]和[k]、和[A]。
2、互补分布。据此可以确定不同的音素是相同的音位,如北京话中前/a/和后/a/是一个音位。
3、音感差异。据此把那些虽然呈现互补分布状态但是听起来仍然不同的音分作不同的音位。比如汉语普通话的 j 只能拼齐齿呼和撮口呼,而 g 只能拼开口呼和合口呼,成互补状态,但它们之间的音感差异很大,使用该语言的人都能感觉到它们不是同一个音,所以要归为两个音位。

以上只有第三条分别对前两条有牵制作用。

所谓音位的自由变体并没有违反上述三个原则。如 n 和 l ,在不分 n 和 l 的地区,它们并不对立(不能区别意义)所以没必要分成两个音位,它们在当地人听起来也没什么不同,所以也用不着分成两个音位。这里没“互补分布”什么事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