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大量伪造篡改历史?

如题所述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里伪造篡改历史是存在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王立群教授在河南大学公开课里,讲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那几讲。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和逻辑分析得出了结论:司马迁因为个人太喜欢司马相如的文采,所以把一个伪君子写成了一个正面形象。但是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而且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你也看不出来。

其次,有一些时间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15年海昏侯墓中出土孔子屏风上有孔子图像及生平介绍文字。北京联合大学历史专家王楚宁认为之前各种传世书籍都没有完整记载孔子的姓与氏,孔子屏风则明确写着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将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记录。孔子屏风的第二列文字“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告诉了我们孔子三十岁时的准确纪年,由这一时间节点可以推算出孔子的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孔子屏风记载的孔子生年比《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记载的生年早十四年、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孔子生年早十五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只是司马迁记录错了,之前的史书也有15年的偏差,所以这应该是之前的某段历史出了问题。初版《史记》都能出问题,那上千年的朝代交替会有多大的出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7

不能说篡改,《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主要记录人物的生平故事编写成史。

首先资料的来源就很杂,有前书记载,地方志,各种传说记述等等。

并且纪传体在编写史由于编写者个人感情的原因一定会有所倾向性,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有其自己的深层解读,所以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同。

同样的例子就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然看似是写史的,实则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评述及观点,借以用来影响皇帝及看书的人,达到传播自身学术及政治观点的目的。

《史记》的伟大在于他的客观公正,对人物的描述精准并不会让人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比如对刘邦,项羽见秦始皇的描写。

“大丈夫当如是也”,“必比可取而代也”。

如果要较真起来,皇帝出巡当时作为中低层官员的刘邦项羽真的能离那么近的亲眼所见么?

而且看了还说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没等到他们造反可能就已经先人头落地了。

但是司马迁借用秦始皇巡游天下,用这短短2句话就把2个人的性格特点表达清楚,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主人公。严格来说也没有篡改历史,只是加入自己听到的传说,还有合理的推断,进而写出了这样的桥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