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是庙号,庙号是我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追尊的名号

如题所述

是的。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分类:
太初祖
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黄帝为新太初祖。

始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比如商始祖契 、汉始祖刘煓、新始祖虞舜、吴始祖孙坚、成始祖李特、秦始祖姚弋仲、凉始祖吕尚、魏始祖拓跋力微、周始祖姬昌、金始祖完颜函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等,被称为始祖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子孙做了皇帝之后,开国皇帝通常为了强化皇权的威严,通过追封自己的祖先为始祖皇帝,来展示自己的皇统。

太祖
这是自从汉太祖刘邦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刘邦最初的庙号是“高祖”,后来汉景帝即位后为刘邦重上庙号“太祖”,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烈祖
这个庙号是指建立功业的祖先。古时多称开基创业的帝王。如蜀汉烈祖刘备,曹魏烈祖曹睿。《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李渊、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圣祖
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四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死后被后世子孙追封的。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被游牧民族吸收,正式作为帝王的庙号。在中国以“圣”为庙号的皇帝,还有辽圣宗耶律隆绪。

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大抵上因为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是汉世祖,此后,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齐武帝、北齐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这样的由来。

统祖
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陈胡公为新统祖。

王祖
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田安为新王祖。

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北魏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梁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刘彻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馆陶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也没有世宗(世祖是有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渊称帝后追封父亲李昞为唐世祖,因为是先辈,所以无需避讳李世民),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真宗一系断绝,帝系从真宗一系转为商王赵元份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庙号代表的则是功过参半,他建南宋于江南使得当时的局势并没有进入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是他的功,但却假借秦桧之手除去了岳飞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将则是他的过,不过自从绍兴和议之后南宋的经济一度超越了北宋的繁华时期。这段时期也叫“绍兴中兴”。清高宗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统治者,他使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但是他过于奢靡,且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他留给嘉庆的则是一个千疮百孔,奢靡成风的国家。所以嘉庆才给他上的高宗庙号。也是功过参半。北周高宗宇文赟,为人荒淫无道。他在位期间滥杀亲族忠良,所以这个庙号到他这里就成了他为人歹毒的代称。(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世宗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
上述是比较重要的庙号,下面再简单说一下其他常见的庙号和历史巧合。

显宗
正统王朝有两个显宗,分别是:汉显宗刘庄、元显宗的孛儿只斤甘麻剌,是皇帝死后对他的的美称。

仁宗
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这在蒙元只有世祖时期才有过的事情。

中宗
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中兴之宗。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晋中宗(东晋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汉宣帝还当得起中兴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晋中宗是被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为封建,从意识形态上说是非常迷信的,这也是封建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徽宗、宋钦宗这两个庙号不能说有什么贬义,但是,后代没有再使用这样的庙号送给他们的先帝的。特别是明清两代尤其严重,所以,宋明清以来,再也没有皇帝的庙号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说是中兴宋朝的皇帝,但是,宋孝宗也没敢送给他中宗的庙号。康熙称得上满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没有得到中宗的庙号,而是抬高一格,升为祖,这也是满清自己特有的礼法,一个王朝出了三个祖(太祖、世祖、圣祖。严格的说,其实还是两个祖,因为太祖的时候还是后金呢)。明成祖的庙号是后来嘉靖皇帝自认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类同,所以,追尊为成祖,成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号称是小治(东晋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涂了)文宗号称小乱(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孝宗
这个庙号的皇帝也是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庙号。
最出名的就是宋孝宗,他虽然非高宗亲生但却视高宗为生父。在得知高宗驾崩以后孝宗哭了几天几夜。也无心恋政,便放权给太子赵惇也就是后来的光宗。孝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为岳飞平反并给岳飞的孙子封爵。他本人几度想光复中原无奈身边无可用武将。史学家也叹息“高宗朝有复兴之臣,而无复兴之君。孝宗朝有复兴之君,而无复兴之臣。”
明孝宗朱祐樘也明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从小命运坎坷,但是在他继位后却励精图治,把自己父亲遗留下来的问题全处理掉了。他在位期间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孝宗本人亲眼见到过后宫的争斗,所以他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英宗和穆宗
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多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元英宗闹了一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明英宗还有两场,一个是土木堡之变,一个夺门之变。其实明英宗在位时间虽然长,死的时候也才38岁,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龄。所以,异常迷信的满清从来不选英宗作为先帝爷的庙号的。穆宗多数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同治帝无一不是短命。

神宗和德宗
这两个庙号也不是什么好家伙,虽则当时上庙号的时候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但是,从历史巧合来看,也是麻烦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万历的所作所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满清也不选神宗作为庙号。德宗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庙号,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离乱,当然,这些和庙号本身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重要的还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5
是的。
找的。。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