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题所述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却顾汝漠平,南来独飞雁。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澣。哀哉汉唐余,左衤任今已半。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従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宋代·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汝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澣。
哀哉汉唐余,左衤任今已半。
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
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
従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
列星昼殒队,华灯耀疏堂。杂布夺文锦,欲语回中肠。鸱枭岂终古,惊散双鸳鸯。美人怀远思,中夜起彷徨。——现代·陈独秀《感怀二十首》感怀二十首
列星昼殒队,华灯耀疏堂。
杂布夺文锦,欲语回中肠。
鸱枭岂终古,惊散双鸳鸯。
美人怀远思,中夜起彷徨。乳燕调雏出画檐,游蜂喧翅入珠帘。日长无事人慵困,金鸭香销懒更添。——宋代·朱淑真《绝句》绝句
乳燕调雏出画檐,游蜂喧翅入珠帘。
日长无事人慵困,金鸭香销懒更添。苍天已死立黄天,送老蛙声又十年。九逝骚魂当月落,万方兵气动秋先。星河写壁生图画,风叶喧阶自管弦。莫睨针楼妒儿女,卖痴木榻亦将穿。——近代·陈三立《初秋夕咏怀次和宗武》初秋夕咏怀次和宗武
苍天已死立黄天,送老蛙声又十年。
九逝骚魂当月落,万方兵气动秋先。
星河写壁生图画,风叶喧阶自管弦。
莫睨针楼妒儿女,卖痴木榻亦将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8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七燕山 [ 宋 ] 苏辙
原文
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沙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澣。
哀哉汉唐余,左衽今已半。
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
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
从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
政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
作者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第2个回答  2022-08-23

宋代·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燕山》
原文

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汝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澣。
哀哉汉唐余,左衤任今已半。
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
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
従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5]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称: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等,并行于世。曾自撰《颍滨遗老传》。
《全宋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为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明嘉靖蜀王朱让栩刻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