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如题所述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本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管理。具体地讲,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人”和“事”的角度讲,是要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
  (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人才已成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健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把人力资源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与时俱进。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把人作为企业的财产或工具,只重视拥有不重视培训、开发和使用;在用人制度上,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人才价值的释放,压抑了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必须坚持以能力、素质为重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聪明才知,是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机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人生价值,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在挖掘企业内部现有人才潜能的同时,还应加快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让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一,要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技术,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用好人才就是扬长避短,“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量才用人,以求人尽其才。在企业内部应该积极倡导“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用才机制,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用人理念,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评、动态管理,使大批优秀人才在竞争中发挥出聪明才智。同时,根据他们的特长将其安排到重要的岗位,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做到容才有雅量,爱才有行动,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勤奋努力,勇于创新。
  第二,要大胆引进人才。对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敢于打破常规,重金聘用,委以重任。
  第三,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留住人才,除建立各种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外,还必须把企业管理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发展,实施员工内部合理流动制度,使员工经常保持新鲜感,这样有利于增强和发挥员工的业务工作能力,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重视员工培训程度,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决定企业未来竞争潜力的发挥。因此,员工培训必须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意味着员工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人才资源再生能力的增强,也意味着员工对企业的经济价值的更大提升。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给员工提供多样的培训机会,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那么这个企业就会面临人才危机,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完善员工培训体制,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对员工实行全过程的培训。全过程培训就是将培训贯穿于每个员工在企业供职的整个过程,新员工进企业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对老员工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同时鼓励员工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文化素质;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培训。多样化培训就是要坚持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相关培训相结合;
  第三,加大企业内部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为主;
  第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进行专题讲座和科研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制度,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科学的薪酬制度不仅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各类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愿意来企业发展,愿意到苦、脏、累的岗位工作。合理薪酬制度的建立,一是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二是员工的薪酬必须结合岗位实际、技术含量等因素,将绩效考核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必须奖惩分明,关注、关心生产一线和任务重、环境差的工作岗位,政策向这些岗位倾斜,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四是好的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五是关注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看本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尽可能用一流的薪资来吸引员工;六是加强内部沟通与教育。首先,应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说明和信息的沟通,使员工真正理解以金钱和非金钱形式支付的报酬的整体情况;其次,进行企业文化理念教育、人生观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引导员工客观、正确地对待薪酬,增加满意度。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即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人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决定性的资源,企业要把人力当成是资本而不是成本、负担。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的组织战略,不仅要有战略目标,还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是生产和效益部门,通过对人力要素的加工、改造和利用使其变成对社会有效的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8

    (一)以人为本实施培训
      员工培训是保持组织拥有持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本管理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注重企业自身发展而进行培训的观念,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实施员工培训。
       1.培训需求分析
       人本管理对于培训的需求分析较传统管理更好地体现员工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把员工的利益和发展列为重点,制定出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在培训需求调查中更多关注员工的意愿和心理诉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员工个体的培训心理需求划分为:(1)安全的需求;(2)成长的需求;(3)自我实现或者成就的需要。企业首先要划分员工属于哪个心理需求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员工开展相应的培训。 
       2.培训内容创新
       人本管理要求企业在培训内容时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前瞻性。首先要保证培训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不同个体的要求、不同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其次企业要针对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超前性的教育培训,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必须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增强员工的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最后,要加强员工思维、观念及心理培训,培养创新型、抗压型、自主型人才。
       3.培训方法适当
       每位受训者在职务特征、技术及心理成熟度、文化水平、工作可离度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企业应该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构建“以员工为核心的差异化培训体系”,从不同岗位的素质胜任力标准出发,结合员工的差异性能力,确定各员工的培训需求,选择最适宜的培训方法,因材施教。出于培训成本考虑,将同类型或类似需求的员工集中培训。培训完成回任后实施评估,达不到素质要求或未满足员工需求的,安排进行再培训。这样形成一个同时满足企业需求和员工需求的有差异性的、持续的、回环的培训体系。 
       (二)以人为本制定薪酬策略
       1.关注员工需求
       员工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特征,在薪酬给予模式上要有不同侧重。同时制定薪酬策略时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分别设计符合其特点、满足其价值目标的不同的薪酬方案。自助餐式的福利方案以及薪酬方案是种很好的选择,企业可以在其薪酬预算范围内,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偏好而设计出供员工自己选择的福利方案和薪酬方案。自助式福利方案正被众多企业采用,作为节省企业成本、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措施之一。 
        2.加强薪酬沟通
       企业要让员工理解和认同薪酬策略,而不只是让他们被动的接受。企业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言谈等方法搜集员工对于薪酬策略的看法,采用合适的媒介向员工呈现企业薪酬策略的优缺点及实施依据,举行正式会议向员工进行公开解释,最后公布薪酬办法时举行员工听证。这些沟通确立了员工作为企业活动主体的地位,加强员工决策参与感,减少员工的顾虑、畏惧和抵触情绪,同时减少企业薪酬战略实施过程中阻碍。
       (三)以人为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 做好过程管理
       企业应帮助员工进行较准确的自我评价,对员工所处的相关环境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向员工提供个人无法完成的评鉴测试和各种职业信息。接着企业要向员工介绍科学的决策程序来协助员工确定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最后企业针对不同职业目标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并有意识地回顾员工的工作表现,检验员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倾向是否合适,企业从全局以及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员工的最终目标与分阶段目标的偏差,为员工提供建议。
        2. 实施分阶段规划
       员工的工作年龄一般从20多岁起持续到退休,其间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早、中、晚期。早期一般为20~30岁,企业采取对员工的有效评估、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措施,帮助员工适应工作。中期一般为30~50岁,此阶段员工贡献最多,但中年危机易发,企业需要灵活运用管理策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途径减轻员工职业高原现象带来的痛苦,建立并落实内部晋升通道,帮助员工处理好自我发展、职业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后期一般指50岁至退休这段时期,员工的个人进取心、竞争力和职业能力会明显下降。企业应该从“思想工作到位”、“退休计划安排到位”、“做好退休之际的职业工作衔接”等方面出发,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余热,并帮助员工顺利度过这段时间。 
        (四)建立人本管理下的和谐劳资关系
        人本管理在最大程度上结合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这一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劳资两利的“双赢”格局,是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
        1.构建劳资双方良性心理契约
       根据斯奈尔教授的人才区分标准,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组织期望和承诺。企业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不同价值的制度和机制,在这种氛围下,劳资双方就不符合双方期望的方面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与沟通。这套健全的反馈机制能保证及时、公开的沟通,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缓和劳资矛盾。 
        2.通过工会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在实现企业与员工平等共赢之前,员工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工会作为集体性组织能为员工争取利益。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做好,管理层面对工会时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支持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推向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3.加强员工参与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角色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使员工以“主人翁”姿态为组织贡献才智,这是劳资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员工参与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共同追求更大效益的目标的劳资关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者主动接受工会或员工的意见,并由员工或其代表与人力资源部门在某一共同利益领域内,共同决定策略和制度。员工参与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利于做出更赋有执行力的决策,有助于满足员工责任、成长、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03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企业文化的以人为本是西方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标志着起源于西方15-16世纪的人本主义思潮终于在工业社会的企业管理活动中开花结果,文明和人道进入了当代企业管理活动中。

经过考证,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应该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据西汉刘向编辑的《管子》“霸言”篇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而在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最有名的则是刘备。当年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逃跑,大概难民有十几万,辎重有数千辆,日行十几里,走得非常地慢。曹操派出轻骑,日行一两百里,在后面疯狂追赶。眼看曹军就要追上,手下很多人都劝刘备丢弃百姓先行逃难。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式以人为本思想是指“以人为资本”,用各种办法让人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创造更大的效益甚至是帮助自己得天下。而在当今企业管理层中事实上是“以人为成本”,着眼点往往是低工资、少福利、慢增长、少用人,也就是如何节约成本上,这样管理理念使得员工自身的权益受损,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在早期的中国企业管理中,基本是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用尽一切方法压榨员工,获取剩余价值,不关心员工的想法,采用独裁式的管理方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传播,管理者更多地认识到人的价值在企业中的巨大作用。党的十六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了这样的崭新理论环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对人的价值也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展迅速,不少企业都获得了成功。例如著名的海尔集团,总结海尔成功的经验,便是经营以市场为中
心,管理以人为本。

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中国发展得还不够完善,虽然今日众多企业都标榜着以人为本,但能够做到实质上的却屈指可数,大多都是纸上谈兵。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为根本”,也就是一切都要以人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根本目的。
以人为根本前提,是指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
第3个回答  2016-02-03
以人为本实施培训
员工培训是保持组织拥有持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本管理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注重企业自身发展而进行培训的观念,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实施员工培训。1.培训需求分析
1.人本管理对于培训的需求分析较传统管理更好地体现员工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把员工的利益和发展列为重点,制定出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在培训需求调查中更多关注员工的意愿和心理诉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员工个体的培训心理需求划分为:(1)安全的需求;(2)成长的需求;(3)自我实现或者成就的需要。企业首先要划分员工属于哪个心理需求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员工开展相应的培训。
2.培训内容创新
人本管理要求企业在培训内容时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前瞻性。首先要保证培训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不同个体的要求、不同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其次企业要针对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超前性的教育培训,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必须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增强员工的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最后,要加强员工思维、观念及心理培训,培养创新型、抗压型、自主型人才。
3.培训方法适当
每位受训者在职务特征、技术及心理成熟度、文化水平、工作可离度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企业应该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构建“以员工为核心的差异化培训体系”,从不同岗位的素质胜任力标准出发,结合员工的差异性能力,确定各员工的培训需求,选择最适宜的培训方法,因材施教。出于培训成本考虑,将同类型或类似需求的员工集中培训。培训完成回任后实施评估,达不到素质要求或未满足员工需求的,安排进行再培训。这样形成一个同时满足企业需求和员工需求的有差异性的、持续的、回环的培训体系。
以人为本制定薪酬策略
1.关注员工需求
员工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特征,在薪酬给予模式上要有不同侧重。同时制定薪酬策略时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分别设计符合其特点、满足其价值目标的不同的薪酬方案。自助餐式的福利方案以及薪酬方案是种很好的选择,企业可以在其薪酬预算范围内,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偏好而设计出供员工自己选择的福利方案和薪酬方案。自助式福利方案正被众多企业采用,作为节省企业成本、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措施之一。
2.加强薪酬沟通
企业要让员工理解和认同薪酬策略,而不只是让他们被动的接受。企业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言谈等方法搜集员工对于薪酬策略的看法,采用合适的媒介向员工呈现企业薪酬策略的优缺点及实施依据,举行正式会议向员工进行公开解释,最后公布薪酬办法时举行员工听证。这些沟通确立了员工作为企业活动主体的地位,加强员工决策参与感,减少员工的顾虑、畏惧和抵触情绪,同时减少企业薪酬战略实施过程中阻碍。
以人为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 做好过程管理
企业应帮助员工进行较准确的自我评价,对员工所处的相关环境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向员工提供个人无法完成的评鉴测试和各种职业信息。接着企业要向员工介绍科学的决策程序来协助员工确定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最后企业针对不同职业目标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并有意识地回顾员工的工作表现,检验员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倾向是否合适,企业从全局以及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员工的最终目标与分阶段目标的偏差,为员工提供建议。
2. 实施分阶段规划
员工的工作年龄一般从20多岁起持续到退休,其间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早、中、晚期。早期一般为20~30岁,企业采取对员工的有效评估、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措施,帮助员工适应工作。中期一般为30~50岁,此阶段员工贡献最多,但中年危机易发,企业需要灵活运用管理策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途径减轻员工职业高原现象带来的痛苦,建立并落实内部晋升通道,帮助员工处理好自我发展、职业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后期一般指50岁至退休这段时期,员工的个人进取心、竞争力和职业能力会明显下降。企业应该从“思想工作到位”、“退休计划安排到位”、“做好退休之际的职业工作衔接”等方面出发,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余热,并帮助员工顺利度过这段时间。
建立人本管理下的和谐劳资关系
人本管理在最大程度上结合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这一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劳资两利的“双赢”格局,是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
1.构建劳资双方良性心理契约
根据斯奈尔教授的人才区分标准,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组织期望和承诺。企业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不同价值的制度和机制,在这种氛围下,劳资双方就不符合双方期望的方面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与沟通。这套健全的反馈机制能保证及时、公开的沟通,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缓和劳资矛盾。
2.通过工会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在实现企业与员工平等共赢之前,员工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工会作为集体性组织能为员工争取利益。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做好,管理层面对工会时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支持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推向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3.加强员工参与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角色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使员工以“主人翁”姿态为组织贡献才智,这是劳资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员工参与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共同追求更大效益的目标的劳资关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者主动接受工会或员工的意见,并由员工或其代表与人力资源部门在某一共同利益领域内,共同决定策略和制度。员工参与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利于做出更赋有执行力的决策,有助于满足员工责任、成长、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