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如题所述

保卫黄河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处于抗战中心的武汉,涌现出很多抗日救亡宣传团体。在这样的形势下,光未然与何伟、周德佑、胡丹沸、赵辛生等十几位好友在“拓荒剧团”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部分流亡学生,于1938年初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

随后,剧协七队”被改编为“抗演三队”。同年9月9日,“抗演三队”在光未然的带领下,从武汉出发,奔赴西北。

1939年初,“抗演三队”渡过黄河,并在同年2月到延安。光未然受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的感染,创作出组诗《黄河吟》。到达延安后,出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队”的新年晚会上,听到张光年朗诵的组诗《黄河吟》后,决定将它谱成歌曲,并请“抗演三队”的音乐组组长邬析零为他讲述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闻。

邬析零向冼星海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船夫呼着号子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这次交流后,冼星海仅用六天便创作出了该曲。

保卫黄河的歌词内容:

(朗诵)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唱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