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点降水对邻近环境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如题所述

井点降水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井点降水在施工中,在基坑外侧的降低地下水位影响范围内,地基土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受其影响的邻近建筑物和市政设施发生不均匀沉降,引起不同程度的倾斜、裂缝,甚至断裂、倒塌。产生这种危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排水的主要作用是疏千施工基础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以利于基础施工。但是,随着孔隙水从土中被吸出而使孔隙水压力消散或降低,随之土体被压缩、固结。这一固结过程阶段的快慢,取决于地基土的性质,如饱和粘性土的压缩、固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而砂土固结需要的时间则较短。由于人工降水漏斗曲线范围内的土体压缩、固结,造成地基沉陷,这一沉陷量随降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沉陷的范围随降水的范围扩大而扩大。如果降水采用真空降水方法,不仅使井管内的地下水抽汲到地面,而且在滤管附近和土层深处产生较高的真空度,即形成负压区。在各井管共同的作用下,在基坑的内外形成一个范围较大的负压地带,使土体内的细颗粒向负压区移动,而使士体的孔隙增大。当地基土的孔隙被压缩、变形后,也产生了地基土的沉陷。真空度愈大,负压值和负压区范围也愈大,产生沉陷范围和沉降量也愈大。

预防措施

1、应优先采用挡水作用的支护结构,如深层搅拌桩、钢板桩、砼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等,并尽可能把降水井点立管埋设在支护墙的内侧(基坑一侧),井点立管的深度应浅于支护墙的深度。

  2、合理确定井点立管的深度,控制降水曲线。当基坑附近没有建筑、管线、道路时,坑中井点水位应降至基坑底面以下1米为宜;当邻近有建筑、管线时,井点主管埋深可适当提高,其深度以保证基坑不出现流砂为宜。

  3、适当控制抽水量或离心泵的真空度。在开挖基坑时,井点降水用最大的抽水量或真空度运行;在垫层、桩承台、地下室底板完成后,可适当调减抽水量或调小真空度,使基坑外的降水曲面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但要在坑内、外设置水位观测井,及时控制水位。

  4、在降水井管与建筑物、管线、路面间设置回灌井点,持续用水回灌,补充该处的地下水,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防止回灌井点外侧建筑物地下水的流失,使地下水保持基本不变。

  回灌水宜采用清水,以免阻塞井点,回灌水量和压力大小,均须通过计算,并通过对观测井的观测加以调整,既要保持起隔水屏幕的作用,又要防止回灌水外溢而影响基坑内正常作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