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北京女状元,语文考99,作文还登人民日报,近况如何?

如题所述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能增长人的见识和才干,一个满腹经纶、知书达理的人,自然比满腹草莽,空无一物的人多了许多机会,有学识有才干的人,除了能满足社会上用人岗位的需求,还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也更精彩。通过考试获得学习机会在现在是平常事,在上世纪却中断了十年,很多人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直到1977年,时隔已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这一年冬天,高考扩招,让很多想通过教育这条途径获得上升机会的人重新看到了希望,其中就包括下乡的女知青刘学红,她是1977年北京文科女状元,语文考了99,差一分就满分,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她的近况如何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学红作为一名普通的下乡女知青,她和许许多多读过书的年轻人一样,被下放到田间做着农活,日复一日地耕种、剪枝、施肥,在地头上挣工分。

虽然身处在农村中,她的心里还是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一天能重返校园读书,出人头地,但是刘学红一直没有等到机会,工友知道她的心情,安慰她说如果她不在城里,那她的家人也留不在城里,而且现在的表现和以后的去留也有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刘学红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心里那团想要上大学的火没有完全熄灭。

在1976年的时候,村里会计的女儿获得了上学的名额,刘学红虽然觉得命运弄人,非常不甘心,但是也还是默默等待机会,终于在第二年的时候,高考制度恢复了,这个消息对于田间的知青们来说简直就是爆炸性新闻,他们喜悦非常,在地头里奔走相告,对于刘学红的意义自然也不用说,她决定豁出一切去抓住这个上学的机会。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高考无非就是认认真真读三年,经过长时间的复习整理,然后参加考试,对于考试制度刚恢复的那一年来说,高考可并没有现在这么简单。由于知青长期在地里劳作,很多人都已经长时间没有接触书本了,早就丢失了考试的感觉,学过的知识也遗忘了,机会近在眼前,有的人还是选择了放弃。

面对这个期盼已久的难得机会,刘学红决定豁出去了,就算考试范围广,也不知道从何复习起,她也依旧每天勤勤恳恳地学习。为了找到考试的感觉,熟悉考题的方向,她特意去找了十年前的高考试卷,人家不愿意把珍贵的试卷让借阅的人带回家,她就天天不辞辛苦跑上门借卷子做题。就这样,持续了半个月,她终于上了考场。

令人惊讶的是,拿到考卷后的刘学红发现高考考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作文方面,刘学红决定写自己最熟悉感触最深的东西,她知道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回想起自己过去一年里插队日子的点点滴滴,她便把这些故事和心情都写在了作文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这篇作文不仅让她的语文考了99分,还登上了报纸,回到家时,父亲指着她的文章问是不是她写的,刘学红激动地说是的,她激动地想,自己上大学的梦终于能实现了!不久之后,她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成为了让众人羡慕的高考状元,这次的高考改变了她的一生。

如愿上了大学,从当时的最高学府北大毕业以后,刘学红被安排到了中国青年报工作,这在当时也是一个“铁饭碗”。刘学红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很高的热忱,之后当上了青年报教育部副主任,也有了很多的头衔,她的高考证还被收进了博物馆。

在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的刘学红,如今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以前要照顾家人又要工作,现在能专心于家庭了。她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来说,刘学红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如果没有当时豁出一切的争取,也许她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过着平凡的日子。

“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刻苦读书的例子,萤囊映雪,头悬梁锥刺股都是为人熟知的,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精彩的生活,如今社会信息发达,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更多了,现在的人们,更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多读书读好书,改变命运要靠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6
现在她过得很好,她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现在也在把重心放在家庭上面,希望她以后越来越好。
第2个回答  2021-04-01
现在的她近况非常的不错,成为了一名很有实力的女人。
第3个回答  2021-03-16
她现在已经从青年报退休,把重心放在了家庭里。知识改变命运从她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回答